——《漢書》卷七十《陳湯傳》、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卷九十六《西域傳》
第七章 得隴望蜀——後漢時代
在開始敘述後漢時代之前,首先要來看看之前也曾提過,篡奪了前漢王朝的王莽。這個王莽在政治上的作為非常糟糕,其原因就在於王莽這人是一個儒教原理主義者,想要把數百年前儒教認為理想之時代的政治搬到現在來做,這種倒退回八百年前的逆行作為,就像是在現代的日本以鐮倉時代的政治來施行一樣。這樣子當然無法做得很好,而使得各地發生了叛亂。
而在這裏統一天下的,乃是光武帝劉秀這號人物。關於這個人,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談到第二十八位的岑彭也曾多多少少提到過。雖然說有人批評光武帝是很容易就取得天下的,然而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至少,和唐的太宗李世民、以及宋的太祖趙匡胤比起來,他絕不會比較輕松。
在他起兵不久,其兄長就為背叛者所殺,接下來又在一次敗戰中,他的姐姐也被殺死。只剩下劉秀本人和他的妹妹共乘一匹馬,很驚險地從敵人的手中逃脫。
接下來談到第二十六位的鄧禹、以及第二十七位的馮異。
光武帝劉秀這個人物,在無名的青年時代,曾經進入都城長安的學校中求取學問。在這時有位比他小七歲的少年,這個人非常聰明,常常和長他七歲的劉秀互相競爭,這個人就是鄧禹。
在劉秀起兵之後,他曾以區區的三千騎擊破了王莽號稱六十萬的大軍,立下了非常了不起的大功。而光是在這點,就不能說光武帝是很輕松地獲得天下的。
在這場戰役後,鄧禹趕了數百裏的路來到劉秀的跟前,讓劉秀非常高興,就問道:你之所以到我這兒來,是因為友情的關系嗎?鄧禹回道:並不是。而在此就是有名的「功名垂於竹帛」這句話的出處。因為鄧禹認為,只要跟著劉秀,應該就能夠在歷史上留名。劉秀笑了笑,就收了他當做參謀。
同時,劉秀還宣言要在三十一歲時再興漢王朝,即帝位,並且任命鄧禹為大司徒。所謂的大司徒,指的就是宰相,而這時的鄧禹應該只有二十四歲而已。於此鄧禹雖然以參謀和指揮官的身份大為活躍,然並不是每戰皆捷,他也有一次很慘的敗戰記錄。只不過他就是一直跟隨劉秀,也算可以說是一位大軍師。
第二十七位的馮異這個人,本來雖只是個地方上的官吏,但在投入劉秀陣營以後,經過重重的苦戰,因而也立下不少功績。在某一次的戰役中,劉秀吃了很慘的敗仗,這時他左右一看,發現還跟著他的人,居然只有鄧禹和馮異兩人。在這邊的事情,我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大概也有寫過。另外,在這兒也另外發生了一個在淒風冷雨之中,好不容易才發現一戶人家,於是三人就將一碗粥分而食之的故事。
馮異這個人,有著大樹將軍的異稱。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在作戰勝利之後,當其他的將軍們都在大吹自己的厲害時,只有他一個人微笑著坐在大樹之下閉目休息的緣故。也由於他的個性非常樸實,因此才有了大樹將軍的名號。
而關於第二十八位的岑彭,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已經寫過,所以就麻煩各位讀者看看那邊就好。
而在這一回百人的名單中,這個人雖然沒有入選,但在提到劉秀的名將時,還是必須要來談一談吳漢這個人。只不過要談到後漢的吳漢將軍,念起來還蠻拗口的就是了。
這個人無論是擔任宰相還是大將軍都十分具有能力,在建立的武勳上面,可能比岑彭或馮異還要高,只不過,如果再把這個人加上去的話,那仕奉光武帝的人就入選得太多了!而且,這個人有複仇心太強的缺點,每當他到敵國的時候,就一定要進行燒殺。因此在吳漢占領之後,總會有人認為他們是殘忍的人而對漢軍爆發叛敵,這時就只好交由岑彭來鎮壓。岑彭這個人,之前也曾經提過,是個秋毫不犯的人,他絕對不會對民眾造成危害。因此,當我在取決要將岑彭還是吳漢選入的時候,我選擇了岑彭。
只不過,岑彭這個人在為蜀軍之刺客所暗殺死之後,為其複仇的卻是吳漢,關於這次戰役的經過,在劉基所著的《百戰奇略》這本書中有所敘述。劉基這個人,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他將曆代名將之戰爭加以搜集成了這一本書。
吳漢這時進攻蜀地,經過八次的大激戰後終於獲得勝利而將蜀滅亡。這時,他就以替被殺死的同僚岑彭報仇為名,將蜀王殺死,根本不顧光武帝曾說過要留活口的話。吳漢是個非常情諸化的人,不過在力量方面,倒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
接下來的是第二十九位的馬援。這個人也是在光武帝手下立下大功的人。
在這時,有所謂的光武二十八將之稱,到了日本,也許就成了德川家康二十八將說法的來源。不過,馬援卻並不是在二十八將裏頭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馬援這個人的女兒,後來進入了皇室,於是他就成了皇族的人員,而如果把身邊的人也放進去的話似乎不太好,因此馬援就不算在二十八將裏頭了。
馬援這個人,一直都住在西北邊境,本來他的身份並不高,但由於善於經營之故,因此後來成了大牧場的主人。而既然在邊境經營牧場的話,就當然會碰到邊境的異民族、也就是遊牧民族的攻擊。在此時,他與之作戰而獲得勝利,並從中習得了軍事方面的知識。
其後,當天下大亂之時,他感到能夠統一天下的,應該就是這個人了,所以就成了光武帝的部下。之後則以將軍的身份活躍。是以馬援的活躍,雖是在光武帝手下,但卻是在天下統一之後,其中最有名的,乃是平定發生於交趾(今越南)的大叛亂。當時,越南在秦始皇時,已經被劃入中國之領域,由越南方面所見的獨立戰爭,自中國王朝看來卻是一種叛亂。
這時的馬援雖然年歲已大,但仍十分活躍。當超過六十歲的他還准備前往前線之際,光武帝曾以年事已高為由想要阻止他,沒想到他卻把一匹狂馬牽到光武帝面前,乘上它飛也似地來回奔馳,而光武帝也只能苦笑著說:你果真是瞿鑠呀!最後也只好由得他去了。此後,瞿鑠這個詞,就被和來代表年歲已大但卻依然充滿活力的人,是相當有名的典故。
在後漢這個時代,或是說光武帝這個人,和前漢武帝是個性完全不同的人,他極力避免無益的軍事行動。就算是馬援出兵越南這件事,也是因為大家早就認定那是中華帝國領土的一部份,因而才派馬援前去鎮平叛亂的。如果那裏不是自己的領土的話,光武帝是絕對不會出兵的。也就是說,大家必須認識到當時的越南乃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一部份,也許,在從非常左翼的歷史觀下所寫的歷史事典中可能會看到認為光武帝乃是侵略,而越南人則是起而反抗與之作戰的說法,但這和近代所謂的侵略之概念是完全不同且不正確的。
也因此,後漢的對外方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充滿朝氣,然而就算如此,卻還是能夠完全守住國內的和平。光武帝本在統一了天下之後,不但努力於內政的充實,進行了不少改革,同時還嚴格取締惡劣的役人。也因此,所謂的西域,在前漢時代雖然已經被視為中國的勢力圈,然而光武帝卻認為那是外國而不做無謂的動作,自然也就不再向西域出兵。而匈奴就趁機進入,造成了西域的混亂。在光武帝死後,有個叫做耿恭的人,他進入西域立下不少戰績,不過,他最有名的事情卻是在被匈奴大軍圍困,已方受到孤立,連水都沒有的時候,他只好向天訴求,結果竟掘土成湧泉,是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接下來,這兒可說是聯系上了班超的西域大冒險。關於班超這個人,井上靖所著的《異域之人》可說是最有名的,而這個人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故事的主角。當他以後漢使者的身份前往樓蘭之時,最初雖然受到禮遇,但某一天突然待遇變差——我想大概是飲食的菜變差之類的事情吧!——不過,班超卻正確地判斷出事有蹊蹺,那就是——匈奴的使者出現了。因此對方就受到禮遇,而對我方則變得冷淡。於是,他便定下了計劃,以我方極少的人數,對匈奴的使者——帶有數百人的軍隊,從人數看來是根本難以與之為敵的展開了奇襲,並將其擊倒。當時,他的部下曾提出希望他不要亂來的建議,然而他卻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吼了回去,因此才實行了奇襲計劃。其後他也率領著軍隊,在西域諸國中,守護著那些與後漢友好的國家,另一方面則與匈奴作戰,在沙漠中渡過其生涯。
大體上,班超這個人的家族,其實並不是那種武勇的家系,反而比較偏向文官的感覺,他的兄長乃是班固,而妹妹叫做班昭,這個班固就是《漢書》的作者。
因此,班超這個人自小就被稱為鬼子——家中代代都是與書本為伍,但就只有這個小孩嫌惡每天讀書的生活——最後竟然還前往沙漠求發展。當其打倒匈奴使者時,所率領的士兵竟只有區區三十六人,然而在戰鬥之後,匈奴所遺棄之屍體則超過上百,因而打響名聲。
接下來,他在西域也待了不少時間,大概是有二十幾年吧!這時後漢的朝廷中曾發生不少的權力鬥爭,連發明紙的蔡倫都被卷入其中,最後因而自殺。
而如果要說到這個時代其他名將的話,還有竇固這麼一個人。這人除了是個大貴族之外,發掘班超的也是這個人。他是在北方和西域作戰有功的人,曾越過天山山脈,在遠征中獲得極大的勝利,雖然不為日本人所知,但確實可說是代表後漢時代的一位名將。再加上他不但有錢,還常常援助窮人,因此也受到相當的贊譽。
至於在此之後的數十年,就比較沒有可稱為名將的人了。
在內外平穩地過了一段日子之後,終於進入了三國志的時代。
第12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