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三國志的時代前,朝廷內發生了不少權力爭端,像是常被提到的官僚派與宦官派的爭端,不過,就算內部發生了不少這樣的政爭,但是在外倒是十分和平的。
從第三十一位的曹操開始,雖然已經進入了三國志的時代,然而他與第三十二位的關羽、第三十三位的周瑜等,在二二○年後漢帝國滅亡以前就已經死亡,因此在這兒被歸入於後漢時代的人當中。
這時候再對黃巾之亂做說明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自黃巾之亂起,到後漢滅亡為此的三十多年,基本上是屬於曹操的時代。曹操他主導了這個時代,而由於反對他的人各地都有,因而戰事不斷。
曹操不只是在政治和軍事上,他在文化和藝術上也具有領導地位,雖然是只差一步幾乎就可以統一天下的人,但和空間比起來,他更像是支配了時間的人物。曹操十分尊敬光武帝,關於他意圖模仿先人的行為,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也有提到,在征服漢中之時,他曾引有了光武帝「得隴望蜀」的名言。而這句名言,也引領出了後漢時代的最初和最後。
關於黃巾之亂,可說是農民的大叛亂,只不過這卻是宗教組織最初就以洛陽為目標所引起的政變。惟因為在事前計劃走漏,因此參與計劃的人全都被殺,然而這消息的泄漏,也使得全國的暴動一下子就蜂擁而起。
就這樣,在中國的王朝末期所發生的農民大叛亂,大體上都是自然發生,然後再延續數年之久。不過,黃巾之亂卻在九個月之後便告終,因此與其說是農民的大叛亂,還不如說是政變失敗所不得不在積壓地蜂起的暴動。
我記得這像是翻譯《封神演義》的安能務先生所提出的看法,我個人也是這麼認為。只能持續九個月就告終的,應該不能說是農民大叛亂才是。
而關於曹操這個人,之前在敘述《孫子》的時候也曾經提到過,就是因為有了曹操,所以《孫子》才會留傳到今日。曹操這個人和項羽相同,也是足以記載於「帝王紀」中的人物,不過在後漢末的戰亂時代裏,如果要在曹操陣營中舉出哪個將軍出來的話,倒是有點困難。不管是提誰出來,都一定會有人有異議,因為曹操軍團的代表,就是只有曹操一個人,這也是我個人長年閱讀《三國志》的想法。
關於第三十三位的周瑜,是個在戰役中勝過曹操的人物,其在赤壁之戰中領導者的身份更是讓他不得不被提及。
在三國志的時代中,關於其他人提到不少,不過在見了這分名單之後,我相信還是一定會有為什麼裏頭沒有諸葛孔明這個人的聲音吧?
《三國演義》中所設計的虛像,其魔力是十分驚人的,實際上只是一個取天下失敗的地方政權的宰相,然而認定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軍師的日本人可說是非常之多,關於這件事,乃是由於這個人身為文官之評價較高的緣故,這點我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中也有寫過。
我必須強調一點,千萬不能夠將史實與杜撰的小說過於混淆。在此,我還是要基於史實為主來描寫。諸葛孔明這個人,在劉備本營中指導作戰的事實,其實一次也沒有發生過。基本上劉備軍團是在赤壁之戰以後才組織起來的,之後,在劉備本營指揮作戰的乃是龐統這個人。這是西曆二○八年開始的事情。而在龐統於西曆二一四年戰死之後,自二一四年到二二○年為止,劉備本營的作戰指揮則改為法正。在這兩個人死後,劉備這方面就再也沒有勝利過了。
當這兩個人在世時,由於曾經獲得過勝利,因此關於龐統和法正,在正史的《三國志》中也有認為他們是屬於謀將或是謀臣之表現。然在孔明這方面,則一次也沒有如此提到過。
在西曆二二一年時,劉備為了要報殺死關羽之分,而向吳出兵,孔明雖曾阻止,惟未受到采納。這時孔明就曾歎道,如果法正還在世的話,就應該能夠阻止君主了,就算阻止不了,應該也不會失敗才是。總之,關於軍事行動的方面,法正是比較受到劉備信賴的。
那麼,孔明到底做了些什麼呢?他在劉備出陣之後,在後方負責鞏固根據地,不讓後方發生叛亂,同時也負責往前線輸送補給物資。
說起來,孔明負責的就是看家的任務。只不過,他做得很完美就是了,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廉潔、公正無私之外,他的能力也很堅實,因此劉備也才能夠放心地出陣。但劉備並不是一個具有將才的人,這點歷史也加以證明了。
另外,打敗了關羽軍隊而將之俘虜的呂蒙也是名將之一,當他占領關羽的根據地之時,他嚴令自己的瓿上不可略奪民眾,違令者斬。這點很受到民眾歡迎,在正史及《三國演義》中都有寫過。
在NHK電視台的「人偶劇三國志」中,為了要逼出城中的關羽,有一段呂蒙將無辜的人一個一個加以殺害的設定,這不僅違背了史實,也和原作不同。為什麼呂蒙會變成一個這樣惡質的壞人角色呢?我實在也不知應該要如何解釋,只能說大概是為了節目高潮所捏造的吧!在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國演義》所描畫的虛像,在來到日本之後,竟變成了如此極端的形式。
光武帝劉秀:後漢的始祖光武帝。紀元前六~紀元後五十七年。為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子孫,於王莽建立新朝後所發生的混亂中。糾合豪族與之作戰,重建了漢帝國,並於紀元後二十五年即帝位成為光武帝。雖然其重建帝國成功,惟因無法壓制發展中之豪族,因此其政權顯得較為弱勢。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記》鄧禹:紀元後二~五十八年。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出身。在年輕的時候於長安就與劉秀相識,之後參加其舉義行動,在建立後漢時發生的赤眉之亂中,他因奔走鎮壓有功,而成為建國功臣。以年僅二十四歲的稚齡就當上了大司徒,而後更繼續升進,到了明帝的時候,則擔任太傅一職。
——《後漢書》卷四十六《鄧禹傳》馮異:?~紀元後三十四年。穎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縣附近)出身。通《孫子兵法》,幫助光武帝有功。在討代王郎、赤眉之賊、公孫述等以平定國內戰役中亦立下不少功勞,惟最後在軍中病歿。為後漢建國創業二十八功臣之一。
——《後漢書》卷四十七《馮異傳》岑彭:?~紀元後三十五年,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縣南)出身。在劉秀舉兵後投於其幕下,以大將軍身份平定河北有功。在劉秀即帝位後亦盡力於平定事業,取得荊州後亦負責江南方面之鎮撫。雖以平定全國為目標而前往討代蜀之公孫述,然後來被刺客所暗殺。
——《後漢書》卷十七《岑彭傳》馬援:紀元前十四?~紀元後四十九年。扶風茂陵(今陵西省興平縣東北)出身。是個人望極度厚的人物,當他亡命北地時,居然傳聞有數千家庭願意跟著他。活躍於後漢初欺人事於助光武帝即位,以及對外戰爭等工作。初期雖也有對北方之作戰,但不久後即轉至南方,前往討伐在交趾發起叛亂的越南姜奴達爾可及牆卻兩姐妹。西元四十五年時再度轉戰北方匈奴和烏丸間,惟陷入苦戰。四十八年時再度出征時又陷入苦戰病倒。此時雖受政敵派出問責使調查,然死後誤解解開,諡號忠成。
——《後漢書》卷五十四《馬援傳》班超:紀元後三十二~一○二年。右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出身。父親為班彪、兄長為班固、妹妹為班昭,均為有名之學者。他雖生長於文學之家,惟認為文筆非男兒一生之事,因而當上軍人,前往經營當時幾乎已呈放棄狀態之西域諸國。曾以少數部下三十六人立下奮戰之功,讓西域將其視為神一般看待而降伏。其部下甘英被派往大秦國(也就是今羅馬)之事亦十分著名。
——《後漢書》卷七十七《班超傳》、卷一一八《西域傳》竇固:?~紀元後八十八年,竇氏乃是名門,竇固雖受父親竇融之恩而得以娶得關武帝女兒,但在明帝時也曾一時失勢。後來,在對匈奴戰中再受到登用,以後其對西域之政策也獲得成功,七十二年以後數年之間都待在西域,在章帝時再度曆任高官。由於其功績而蓄積了不少資產,與其說是因為生性儉約而沒有受到誹謗,還不如說是後漢帝國對豪族並不壓抑的本質吧!
——《後漢書》卷五十三《竇固傳》曹操:字孟德。紀元後一五五~二二○年。沛國(今安徽省亳縣)出身。後漢未群雄之一。擁戴當時失去勢力的後漢皇帝而建立三分天下的形勢,除智慧和戰略外,他也是位詩人。他的政治手腕尤為優秀,可說是三國時代第一級的政治家。一時之間雖呈現出統一中國之勢,惟在赤壁之戰中受到挫折。雖為實行多項改革的政治家,惟在後世的正統論中評價關沒有那麼高,特別是在《三國演義》流傳民間後,更以其為惡王論的代表。僅有明末的特異思想家李贄給予他極高之評價。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諸葛孔明:字孔明,紀元後一八一~二三四年。琅邪(今山東省沂水縣南)出身。亮雖為其名字,但通常被稱為孔明,諸葛一族在豪族活躍的三國時代亦為有數的豪族,其族人在三國中各得要職而十分活躍。其中尤以幫助劉備建立蜀國的孔明最為有名。在三國中最小弱小的蜀國。於劉備之後所繼位的後主不但黯愚,人材與國力亦十分匱乏,支持著這樣的國家的,幾乎是靠著孔明的努力,因此在《三國演義》之中可說是超人般的人物,相當受到歡迎,惟實際上應該只是個資質清廉,能使一些策略的人物而已。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
第八章 橫行的虛像——三國時代
我想大家大概都知道,在關羽死後,劉備為了替他複仇而出兵,卻被第三十五位的陸遜所敗。這時,劉備底下的將軍大部份均已死亡,因此劉備的軍隊,也就是蜀軍,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這時的孔明就必須要掌握軍隊,不過,造成如此狀況的關鍵人物,卻是一個叫做魏延的人。
魏延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是違逆孔明,最後還因謀反而死,演出的是個非常不好的角色。不過,魏延這個人成為問題人物,是在劉備死亡以後,在劉備生前倒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
第13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