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帝的眼中看來,霍去病這個年輕人是非常可愛的,因此總是對他提供一些比較容易出頭的路走,不過,就算是有人安排,也還是有人會失敗的,因此霍去病應該也確實是有些才能。再加上他在極度少年時就死亡,武帝當更當他感到惋惜才是。
談了這麼多,在此也不得不提一提武帝這個人——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君主。在一般中國的歷史評價中,有所謂「瀆武」的說法,指的就是褻瀆了武這個字的君主。本來,「武」指的是防衛,以統一天下之後,只要將來犯的敵人擊退即可。然而,武帝這個人,之前就說過是個非常喜歡華麗事物、好大喜功的人,因此非常想立下在軍事上的功績,而有著:如果敵人不來犯的話,那我就自己攻過去的想法。
為此,他曾出兵朝鮮半島,結果在當地設下了有名的樂浪郡,擴張了自己的領土。不過,在當時也引起了將軍間的紛爭,就算是建有大功的將軍也遭到處刑。總之,如果只是無謂地想要擴張領土的話,在中國未必是會受到尊敬的。
由於他好大喜功的個性,因此對於立下華麗大功的人他會看重,而那些沒有立下什麼功績的人,他就會逐漸疏遠。關於這點也反映在國內的政治上,他對於基本的事情不太在意,像是黃河泛濫使得數百萬的民眾痛苦不堪,他居然能夠放著不管二十年以上。也因此,他雖然是將中華帝國的國威輝煌四方的人,但由於瀆武的緣故,在其他方面的評判並不佳。而且他還重用酷吏,把所犯的罪不見得該殺的人也殺掉,再加上聽信讒言之故,最後竟然連自己的兒子都給殺了。
到了這時候,武帝終於開始反省,自己似乎做了太多殺生之事。隨著自己所愛的女性相繼去世,他留下了「歡樂至極哀情多」的名詩,而在失去了權力和威望後孤獨地度過晚年。
武帝是位英雄般的君主沒錯,他擴大領土宣揚國威,然而在背後卻似乎太過逞強,流了太多無謂的血,在這方面的評價不高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這樣的治世,連書寫《史記》的司馬遷本身,都因為沒有那麼嚴重的事情而以不敬之罪入獄,愛到宮刑的處分。關於這件事可以參考中島敦的《李陵》一書。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也十分善戰,然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回報。而就在疑為叛敵的事件中,為李陵辯護的司馬遷就遭到了很慘的下場。
由這些事件中,我們可知武帝這個人,在歷史學家的眼中是功過參半的。
順道一提,直到霍去病為止的《史記》的世界,也隨著司馬遷的死亡而結束,之後,也就進入了《漢書》的世界。
而至今所介紹的名將,除了李牧之外,應該都是為日本人所知的人物,因此幾乎可說是名人列傳了!再怎麼說,《史記》不但有日語的翻譯版,而取材於《史記》的小說,日本也有不少人曾經寫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但問題則自現在才開始。
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吧,文藝春秋曾經出過「大世界史」這系列的書,其中,第三卷的標題乃是《萬裏長城》,就是訴說中國古代史的一冊。這本書已經可以列入名著之中,而其執筆者乃是植村清二。他除了是一位有名的東洋史學者之外,同時也是作家直木三十五的弟弟。
蠻有趣的一點的,這本《萬裏長城》雖然已是名著,但這位作者自己也說,不管他是正敘也好、倒敘也好,日本對於中國的古代史幾乎就不脫《史記》的世界,而對其後的事情則不太關心。
他自己倒是希望能夠參照《漢書》、以及《後漢書》來介紹《史記》以後的世界,不過,我想這個狀況到現在也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我知道築摩書房曾經有出過《漢書》的日本語版,但是我那時候因為沒有什麼錢,所以遲疑了很久,等我存夠了錢想要去買時,卻已經絕版了。
目前更是完全買不到的狀況,不由讓我在心中祈願著築摩書房能夠再出這些書。
就因為這樣子,關於日本所知的中國古代史,仍是偏重《史記》的世界,這當然不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責任,基本上,像《史記》這樣有趣的史記,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珍稀的,只不過,即使《史記》結束了,然漢王朝並沒有結束,歷史也不會結束。
好了,再接下來要敘述的是第二十三位的趙充國。這個名叫趙充國的人,比霍去病要小三歲,因此可以把他們視為是同一世代的人。霍去病在日本也相當出名,然而趙充國則不然,其實說起來也蠻可憐的。趙充國亦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加入軍隊而且十分活躍,只不過由於霍去病出仕得早,他怎樣都追不上。如果依據身為小說家的想象的話,我想霍去病和趙充國應該也曾經在哪個地方碰過頭才是。
總之,他加入了禦林軍,也就是近衛兵,是個使弓的名人,雖然年輕,但個性卻很穩重。
其後,他也以其他將軍部下的身份到北方出征,與匈奴有過多次的戰鬥,而他也似乎從這些戰鬥中學習到不少對匈奴的戰術與戰略。
而在年歲漸長後,他還是一直擔任對匈奴之作戰指揮,「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話,就是趙充國所留下來的。這句話的含意在於:如果身在距離最前線數千公里之遙的漢都長安的話,即使接到了戰報,也是委難以了解其實情的,因此必須要自己到前線去看一看才行。當時,大家都認為趙充國的年歲已高,而且又身為朝廷在臣,根本不需要自己前往前線,而在那時,他就是以這句「百聞不如一見」回答的,而在兩千年之後,這句話依然相當常用。
他就是這樣子指揮著對匈奴的作戰,不過,並不光是只會戰鬥,他還讓匈奴不敢輕易進犯,立下了必須要守護為匈奴所壓迫之西域諸小國之政策。關於漢帝國軍事的計劃,可說是大多由其立下並實行的,因而守住了國境的和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屯田政策。他讓最前線的兵士們在當地開發耕地,以能夠在其地永住及固守,也就是讓國境地中國化,使得敵人不敢來犯,這個始於趙充國的邊境警備方法,之後也成了中國的傳統。
在這時其中,幾乎沒有起過什麼叛亂,由於沒有往南方出兵的必要,因此大致上是只要壓制往匈奴,就能夠得保和平了。
接下來要談的是第二十四位的鄭吉,這個人的一生可說是傳奇又傳奇。鄭吉生於江南,也就是長江流域的下遊,然而他的人生大半,卻是在西域渡過的。根據個人身為小說家的想象,也許就是因為他生於那樣的地方,所以才會對那遙遠的西域有著憧憬也說不定。因而在趙充國的手下——我想這個人應該曾在趙充國的帳下作戰過才是,總之他是個出了西域,以匈奴為對手,為守護西域諸國和平而渡過一生的人。所謂的西域都護在這個地位下,「都」這個字指的不是都城,而是全體的意思——其工作就是守護西域全域。而這樣的一個職位,也是從鄭吉開始的。他擔任這個職位共十年以上,一直持續守護著西域,最後在前線死亡。其間,雖然也曾數度與匈奴在沙漠作戰並獲得勝利,但並沒有什麼關於這方面具體的描述。比較具體的描寫,則是在其後第二十五位的陳湯身上。關於這號人物,我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之中也有著詳細的描述,我想,他應該是在這百人之中品性最糟糕的才是。
不過,在陳湯的時代,漢帝國——在此指的是前漢——幾乎快到了結束了邊緣。滅亡前漢的乃是王莽這個人物,而在之前,當王莽問道有那個人材能夠前往守護西域方面之時,正巧陳湯已經久未升任,正想起用他的時候,沒想到陳湯卻死了。在某種意味上,也許他反而運氣好,因為他如果繼續用吊兒郎當的方式來與王莽應對的話,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呢!
就這樣子,前漢時代結束了,而接下來,則將要進入後漢時代。在此,我必須要先做一個說明,我現在在文章中所寫的前漢、後漢,在中國也常會分別稱其為西漢、東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前漢的首都乃是位在西方的長安,所以才被稱為西漢;而後漢則建都在東側的洛陽,所以叫做東漢。接下來,由於自稱為漢的王朝還有不少,為了避免混淆,故在此做個說明。
周亞夫:?~紀元前一四三年。沛(今江蘇省沛縣)出身。為前漢建國功臣周勃之子。一開始雖為河內郡太守,但在兄長遭罷免之後,於前一六二年繼任成為絳候。由於其性格剛毅,因而在前一五八年防備匈奴之際,連文帝到陣中亦不讓其進入。連其部下都說:「軍中只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文帝認為這個將軍之威令比自己更行得通,乃是真將軍,而賞賜其為中尉。以後亦深受文帝信賴,留下如果國家有難,必要請托於周亞夫之遺詔。前一五四年景帝在位時,這次因鎮壓吳楚七國之亂而活躍,並因功績升至丞相。惟後來因不喜無能外戚之登用,以及對匈奴之政策等,自認與當時政治不合而辭職。不久又因孩子的惡事而意圖引咎自殺未成,最後遭到解任。
——《史記》卷五十七《絳候世家》、《漢書》卷四十《周亞夫傳》李廣:?~紀元前一一九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奉安縣)出身。代代擅於使弓,於文帝在位之紀元前一六六年開始加入征代匈奴,在造成前漢政治動搖之吳楚七國之亂征討中亦十分活躍。其後也以上穀等之諸太守身份與匈奴對峙並加以擊破,立下轟轟烈烈的勇名,被匈奴稱為飛將軍,而對其感到恐慌。在武帝時代這次擔任對外戰爭之大任。雖具馳騁的勇名,可惜晚年不遇,在武帝重用衛青與霍去病之後,立下的武勳就不及他們了。於前一一九年隨衛青與霍去病征討匈奴之際,因為了要負起延誤作戰之責,而在陣中自殺。由於其生來清廉,將恩賞全部分給部下,自己完全沒有積蓄,故受到部將的愛戴,而願意為其送命。
——《史記》卷一○九《李廣傳》、《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衛青:?~紀元前一○六年。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出身。仕奉漢武帝之武將。父為鄭季,母為衛媼,從母姓。其家族本為仕奉武帝之姐平陽公主,後來其姐衛子夫因受到武帝寵愛,故將衛青拔擢成為武人。功績拔群,於紀元前二八○年討伐匈奴時斬首俘虜數千,翌年亦是如此之數,並有獲得家畜數十萬頭之戰果。他能夠與得意於騎馬戰之匈奴相對抗,有人認為是因他出身靠近匈奴活躍之地,因而擁有關於遊牧之知識。數度立功之結果就是於前一二四年被授為大將軍,甚至更成為以前之主人平陽公主的丈夫。人品雖然溫厚,惟因媚於武帝而有一些不好的評判。
——《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傳》、《漢書》卷五十五《衛青傳》霍去病:紀元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前漢武帝時代將軍。是衛皇後及大將軍衛青的姐姐少兒之子。十八歲起便由侍中開始累進,跟隨衛青從事對匈奴的作戰,斬首兩千零二十八人,相當得到武帝的寵愛,於前一二一年列名驃騎將軍,以青年將軍之姿活躍。曾率領萬騎於甘針首都祁岸王二人斬殺,潰滅匈奴之王族,斬首三萬零兩百人。其結果造成渾邪王之投降,而成為匈奴衰退之一因。之後又在前一一九年與衛青共同突擊蒙古高厚上匈奴之根據地,並使其潰滅,惟三年後以二十四歲的年少之齡死亡。對這名天才般的武將之早逝感到哀傷的武帝便將其墓築於自己的墓在茂陵附近,並取其活路之祁連山形修成,也算是件有名的事。
——《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傳》、《漢書》卷五十五《霍去病傳》司馬遷:紀元前一三五?~前九十三?年。前漢歷史家。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出身。生於以編纂歷史書為職之家族中,自幼即有秀才之譽,加上二十歲時起就旅行諸國搜集資料,提高了不少見聞。他雖欲接續父親之職努力於歷史書的編纂上,惟在紀元前九十九年對匈奴之役中,因為庇護成為俘虜的李陵而受宮刑,也就是去勢之刑。在忍住如此的屈辱下所完成的《史記》,不但創下了紀傳體書寫歷史之正史最初的典範,同時也成為傳世千古的名著。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趙充國:紀元前一三七~前五十二年。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市)出身。因其精於騎射之故,年輕時便加入近衛軍之禦林軍中。最初是仕奉武帝、跟隨李廣前往討伐匈奴,在昭帝時,因征討武都的氐,再與匈奴作戰,晉升為將軍。宣帝即位時因與大將軍霍光同有擁立之功,受任為營平候。是個精於情勢判斷的沉著武將。因數度討伐匈奴具有功績而擁有勇名。例如在與移往至中國近邊之羌的對應上,前六三年,由於周邊諸民族相對移動之故,因而推測背後的匈奴可能將會有所行動,必須加以防備。在受詔前往視察之義渠安國因對應不佳而大敗時,超過七十歲的趙充國竟自己前往征討西羌,在討平叛亂的同時,也立下了成為後世模範的屯田政策。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鄭吉:?~紀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漸江省紹興市)出身。自兵卒榮達,而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其功績在前六○年匈奴之日逐王先賢擇背叛單於准備投漢時,發動西域諸國的五萬兵力平安地將之後護送前往長安。以後,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繼續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
——《漢書》卷七十《鄭吉傳達室》、卷九十六《西域傳·上》陳湯:?~紀元前六年。山陽瑕丘(今山東省曲阜縣)出身。於紀元前三十六年被任命為副校舍尉與長官甘廷壽一同赴任西域都護。這時,位於達拉斯河畔的匈奴勢力增加,不僅壓迫烏孫等部族,竟然還膽敢殺害漢的使者,為了避免其繼續坐大,見此情勢的陳湯便獨斷地出兵,結合了西域兵力攻擊匈奴的郅支單於,並將之斬首。而另一單於呼韓邪則一面欣喜,一面也感到驚恐。其結果雖使得西域重新回複平穩,惟其獨斷出兵卻成了問題,因而經過委長時間才加以論功行賞。後雖一度任命其為關內侯,惟因其穿著戰利品等事情暴露,因而問罪改貶至僻地。總之,是個問題很多的人物。
第11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