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海嘯

 田中芳樹 作品,第5頁 / 共63頁  

 大小:

朗讀: 

然而,賈似道大勝蒙古軍一事並非事實。當時的蒙古由於皇帝蒙哥猝死,宮廷內部為了繼位人選之爭奪,而陷入了嚴懲的紛爭之中。身為蒙古軍統帥的忽必烈,無心與宋繼續交戰,決定撤兵返回北方。

得知忽必烈行動的賈似道,於是尾隨著撤退之蒙古軍,在後方做出形式上的追擊,並且向朝廷謊送大勝之捷報。此時,他與忽必烈之間亦結下密約。雖然據說是為了鞏固彼此之地位,但是真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賈似道姑且不論,但忽必烈又是否誠心地將賈似道視為盟友呢?密約的曝光對於賈似道而言,其嚴懲損失是可想而知的。

賈似道的傳記被收錄在《宋史·奸臣傳》之中。以虛偽功績而位極群臣,蔑視天子而專橫無道,將權力私已化並窮極奢華,以致誤國誤民終至亡國。從這幾點看來,他會遭受非難也是罪有應得。

但是說話回來,賈似道也並非是個全然無能之庸材。他在內政方面之能力堪稱極為優秀。曾經下令撤查朝中重臣侵吞公款之事並予以管束,限制宮廷內部宦官之權利,整肅綱紀。在財政上尤其大膽地推動改革,並且在土地、租稅、貨幣等各方面都大有成果。他對於文化與藝術也擁有相當深刻之研究,並熱衷地加以保護。

倘若生於和平盛世之中,賈似道或許能得到名相之評價也說不定。只不過他的私心實在太重,奢華之程序也極為過分。

某天夜裏,當理宗皇帝站在高樓上向城外眺望之時,於一片沉寂的黑暗之中,看到了一大群燈火閃耀。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們無不驚惶失措,個個都以為不是火災,就是敵人來襲,而騷動不已。一見此景,皇帝不由得苦笑地制止了宦官們。

「別慌。那應該是在西湖的方位吧。想必是賈似道正在湖上泛舟設宴吧。你們瞧,連那不知名的曲調都聽得一清二楚,不是嗎?」

事後宦官們加以調查,實際狀況確實如皇帝所猜想的一般。

這樣的事情苦是發生在和平盛世,大家很可能一笑置之就讓它過去了。遺憾的是,來自於元的侵略日益嚴重,宋之國基早已受到動搖,正面臨著生死存亡之威脅。為了救國救民,賈似道應該做的事情太多了,然而他卻只是一味地逃避,不願正視現實。地處北方防衛據點的襄陽,在元軍的包圍之下,已經苦撐了五年。在水陸兩面連續五年承受著元軍猛烈攻擊之宋軍,其英勇戰績實在令人驚歎不已。這段期間,宋軍將領呂文煥曾經數次向臨安府請求增援,然而賈似道卻故意漠視,從頭至尾都沒有派過一兵一府到襄陽去。雖然表面上說是為了鞏固鎮守京師之武力,但亦有說法認為賈似道是因為忌憚呂文煥之威名才這麼做。直到彈盡糧絕降服於元軍之時,呂文煥最強烈感受到的,並非是戰敗之懊悔,而是對於賈似道的憤怒與憎恨。

「都是賈似道這奸臣誤國!」

當呂文煥的悲慟呐喊,成為朝中大勢之時,賈似道也從獨裁之地位跌落下來。宋朝將軍一一向元投降,並且均以賈似道之專橫無道為理由,這點任他再怎麼辯駁,都無濟於事了。

賈似道將希望寄托於最後一戰,豈料開戰之前,全軍竟四散逃逸,令他再也沒有回歸臨安府的可能。不但如此,被處以流放之刑的賈似道,甚至連流放的目的地都抵達不了。

鄭虎臣實在是無聊得發慌。


  

他違反敕命,殺害了前丞相賈似道,一向信賴賈似道的謝太後,在得知此事之後大為震怒,並下令將殺害者逮捕歸案,處以重刑。

「據說犯人早已逃逸無蹤了。」

陳宜中如此回答太後。

「逃掉了就去把他追回來呀。如果無法生擒,就將他殺了,把首級給我取回來。」

「謹遵懿旨。」

從謝太後禦前退下的陳宜中,心中根本沒打算要認真的去追捕殺害賈似道的凶手。尤其是元軍已經直逼臨安城下的眼前,哪裏還有辦理此事之餘力呢?況且陳宜中原本就主張誅殺賈似道,後來經謝太後為其請命說情,才不得不予以罷休。

盡管如此,他還是來到了臨安府衙,將逮捕鄭虎臣一事交辦下去。鄭虎臣在進入臨安府後,為了不給文天祥帶來麻煩而暫時離開,躲藏在一位舊識的家中。在世上最大的都市裏,他個人的藏身之處,可說是要多少有多少。

與鄭虎臣相反,從臨安府出逃的人相當多。

打算向元軍投降的人向北,而打算反抗到底的人則是向南。說得極端一點,只要看這個是從北城門出去還是從南城門出去,幾乎就可以斷定這位人物之去了。


  

「那個大官也從北城門出去了呢。虧他平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一遇到事情還真是醜態畢露呀。」

臨安府的居民毫不避諱地大聲談論著這類消息。就他們自身的角度而言,實不願見到臨安府因為對元強硬派之無謂抵抗而置身戰火之中,飽受腥風血雨之殘害還是不流一滴血地開城投降要好一點。但話雖如此,他們對於向元投降以求自保的朝廷大官們,卻難以心生好感。

「他們的義務不就是為國盡忠、死而後已嗎?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才能享有那麼豐厚的俸祿,不是嗎?」

「到頭來還不是出賣天子投靠敵人,厚顏無恥地只求保住自已的地位。什麼忠誠節義,全都是廢話。」

這段期間以來,臨安府的熱鬧程序可說是半點都沒有衰退,酒樓裏天天都擠滿了客人。鄭虎臣獨自一人,手執酒杯,默默地聽著這些人的對話。

「和那些人比較起來,文公(文天祥)實在太令人敬佩了。他可是實實在在的心口如一呀!」

這些人民眾,對於該注意的部分還真是觀察入微呢。鄭虎臣在心中想著。自己曾經發表過多少高高在上之言論,就算當大官的人早已忘得一幹二淨,可是在下面聽話的老百姓們,卻永遠都不會忘記。

對於誅殺賈似道一事,鄭虎臣從沒後悔過。只是在看到了臨安府大官的這些醜態之後,不禁感覺自己似乎不應該將有有的責任都怪罪到賈似道一個人身上。國難當頭卻不知記分中何是好,這樣的瓜大家不都是一樣的嗎?逃走的同伴們至少還知道自己想做些什麼,就這點而言或許還更勝一籌也說不定。

鄭虎臣決定與元軍一決死戰,除此之外別無他想。他已經決定好了,等到文天祥領兵離開臨安府的那一天,他便會快馬急巴地回到軍隊之中共赴戰場。即使只憑一人之力,他也要拖著眾多的元兵一起走上黃泉之路。在這些元兵當中,應該有不少人都是不久前還歸於宋軍旗下作戰之人。話說至此,能夠集結這輩人物並且將之編整成一支大軍的忽必烈汗,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第5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