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從御手洗手中取回小冊子,匆匆翻動書頁,看來要親眼證實御手洗說的話是否真實。
「確實如此。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想不見得有什麼微言大義吧!說不定是印刷錯誤呢。」
「我不這樣認為。當然,如果只看這一點,不能絕對否定印刷錯誤的可能性。但文章中其他所有要素,都告訴我這裡所說的『右』和『左』是正確的。」
「哦!是嗎?」教授驚訝地說道。御手洗凈說些稀奇古怪的話,教授看起來已經有點厭倦了。
「其他還有什麼嗎?」
「就是以上這些了。接下來,我們就用剛才提出的棋子,來搭建各自的推理模型吧!」
「使用對方提出的棋子可以嗎?」
「當然可以。那麼請教授先講吧。」
「我對這篇文章一直很感興趣,不過幾經考慮,到現在還得不到一個清晰的結論,所以我只能一邊思考一邊說了,可以嗎?」
「沒問題。」
「你的想法很奇怪,認為這篇文章為正常人所寫。我當然沒有這種非常識的想法,只能認為這篇文章是有病的大腦狂想的產物。至於所患病症,可以依據患者的病感,對他患有的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作某種程度的判斷。一般而言,前者無病感,後者則為病感過剩。」
「所謂病感,是指患者對自身患病這一事實的意識嗎?」御手洗大概是為我發問。
「是的。我讀這篇文章時,想起了很多事情。首先是一九八二年二月發生的日航墜機事件,在羽田沖海面上空做逆噴射操作的片桐機長,經過三個月慎重的精神鑒定,被確定患了妄想型分裂症。記得當時也有人認為他是因工作壓力太大,患上了身心疲憊症,但最終還是確認為妄想型分裂症。我從這篇文章中,也見到陶太身上患妄想型分裂症的特徵。所以他既不是身心疲憊,也不是躁鬱,而是分裂症,還是重度的分裂症。
「關於陶太的腦部功能,也就是在知、情、意三方面的表現來說,意的功能看來沒有什麼異變,但在知和情兩方面,則可看到明顯的異常。陶太的分裂性格,是由知和情的混亂所引起的。首先我懷疑陶太的杏仁體是否正常。以貓來說,即使完全切除大腦,只要下視丘健在的話,貓仍能做出憤怒的表情。如果在下視丘的特定部位埋入電極,一旦予以電流刺激,貓除了做出憤怒的表情,還會襲擊置於它旁邊的老鼠。
「研究顯示,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體與情感波動大有關係。對杏仁體予以電流刺激,或使之受傷、向其注射化學物質,就可以引發其人勃然大怒或使其變得溫順,食慾大增,性衝動也會高亢起來。情感衝動與本能行動互為表裡關係。食物與異性能挑起愉快的情感衝動,動物便向這些東西接近,做出本能行為。下視丘是發現情感衝動,並導致本能行動的場所,而杏仁體位於把情報輸送給視丘的前沿位置,具有判斷外部刺激的功能。由上所述,我懷疑陶太的杏仁體很可能出了問題。
「御手洗君,我想你也知道這個著名的實驗:弄壞貓的杏仁體后,它把飼料誤認為異性,主動做出性行為。黑猩猩的實驗也是類似,在正常情況下,讓黑猩猩看到蛇或頭蓋骨之類的東西,它會露出驚恐的表情,一旦破壞它的杏仁體后,它就對上述物品視若無睹了。這說明了杏仁體具有判斷目擊物件之生物學價值的功能,一旦杏仁體受損,這功能就失常甚至消失了。上面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就是說,動物的情感衝動是生物學價值判斷的表露。當某一刺激被判斷為對個體有益,便引起愉快的情感衝動,使其做出接近行動。反之,當另一個刺激被判斷為對個體有害,便引起不愉快的情感衝動,於是導引動物做出逃避乃至攻擊的行動。腦的這種功能對於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縱觀陶太的行為,譬如對進食的厭惡、對屍體的強烈愛戀,以及對分屍行為的嚮往等,可見他的情感衝動與一般人有很大區別,我推測這與他的杏仁體病變有關。」
古井教授就像給學生上課似的滔滔而論。御手洗沒有插嘴,交抱雙臂靜靜地聽著。教授的口氣很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一流專家的威嚴。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稍後再說,反正我也是一邊思考一邊講述。接下來再談談『知』的問題吧。此刻在我腦際浮現的,是所謂的『跟隨現象說』。這是上世紀某位學者提出的學說,想必你也有一定的了解。做個粗糙的比喻,思想相對於腦髓的關係,就相當於膽汁由肝臟分泌,尿液由腎臟分泌一樣。這個學說與『創發說』有共通之處,不過它是唯物論的產物。由於對涵蓋知、情、意各領域的腦機能分析不斷取得驚人的成果,使我們逐漸開始接受這種觀點。
「譬如要回答笛卡爾【注】所提出的『夢的懷疑』的問題,心究竟處於腦子的哪個部位呢?又或者在布洛德曼所提出的腦地圖中【注】,心位於何處?我覺得現在已有條件進行探討。假設把心與腦直接聯結起來考慮,即認為心這種東西是在腦子內部發生的現象的話,那麼『培養腦之夢』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將慢慢變得沒有區別。笛卡爾的所謂『夢的懷疑』,夢與清醒的界線似乎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現代人傾向於把它閉鎖在腦中。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的感受,與腦中純粹培養出來的『心』之認識,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便假定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實際並不存在,那持有這些理念的意識,亦將不會產生任何變化。看了這篇文章,使我有了這樣的想法,或者可以說,它迫使我承認這種思考方法。
【注】笛卡爾(1596一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被稱為「解析幾何之父」。
【注】即布洛德曼區。一九〇九年,德國的科學家布洛德曼出版了一幅大腦皮質圖,將大腦皮質依組織的特性分成五十二個區域.
「現在不妨來考慮一下通過視覺認知現實的模型。此刻,我的眼睛看見這個茶杯,由這個陶瓷物表面反射電燈的光線,透過眼睛內的透鏡在視網膜上成像。在視網膜上,映出的茶杯被分解成許多點,一點一點的情報透過一根一根的神經纖維轉換成電波信號,以左右半交叉的模式傳到位於大腦皮質後部的視覺聯合區。這個視覺聯合區,大致位於布洛德曼腦地圖的
十七
十八 十九區域。大腦皮質的視覺聯合區收集這些一點一點的情報,組合成線情報,並提取出這個茶杯的傾斜、曲率、移動方向等富有特徵的性質。這些提取出來的情報又被送往其他區域進行處理。譬如關於色彩的情報集中在十九區域處理,關於形狀的情報在下側腦回部,有關空間位置和距離的情報則約在頭頂聯合區後部。這就是說,有關形狀與空間的情報,是由大腦不同的領域分開處理。
「再以猴子為例,它是如何判斷眼前的物體是否是飼料,並做出伸手取食的決定的呢?如上所述,視覺電波信號被送往視覺聯合區,在那裡提取特徵,然後在下側腦回部進行形狀識別,再加上杏仁體的認證,下視丘就能判別是否為飼料。下視丘還能判斷眼前的東西是已見過的東西,還是陌生的東西。這種判斷功能也是極為重要的。記得一九八二年的《大腦》雜誌刊登過一篇有趣的研究論文。在猴子眼前放置一個熒幕,熒幕上交替映出猴子臉部、風景照片和水果照片的幻燈片。開始放映各張幻燈片時,猴子就算有回應,實驗人員也不會給予果汁作為獎勵。但從第二輪放映開始,若有回應,就給予果汁。通過反覆做這實驗,記錄猴腦視丘內側單一細胞的活動,結果發現無論回應正確與否,只有出現熟悉的刺激時,細胞的活躍程度才開始上升,然後找到了在第一次刺激時沒有反應的細胞。這就證明了在下視丘確實存在與再次確認有關的細胞。
「不過,與記憶最有關係的部位是顯葉和海馬回。這就是說,下視丘、顯葉和海馬回左右著包括人在內的動物行為。就人類而言,已有實驗確認,當用電流刺激顯葉,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回應。對癲癇患者做腦部手術時,在顯葉安裝電極,然後予以電流刺激,結果在患者的腦際,會浮現昔日見過的風景和舊情人的身影。這與前面的情況正好相反,視覺影像實際上並不存在,但透過電流刺激卻能在腦際浮現影像。具體來說,對顯葉外側部三十八號區域予以刺激,癲癇患者說『見到了童年時代女友的臉』;刺激十九號區域,他說『見到了以前見過的風景』。此外,也有患者的耳邊響起過去聽過的音樂,更有患者驚呼『眼前有人打架』或『有小偷』。總之,往昔的人生體驗一一回到眼前。當然,我們不一定認為三十八號和十九號區域存在著那種記憶的儲藏庫,但起碼是從與其有聯絡的某處取出這些記憶。總之,只要刺激顯葉,就能引起視覺和聽覺的記憶,這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了。
「再者,對大腦皮質的刺激不一定非電流不可,或許還存在其他的方法,譬如利用藥物。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影響心智的藥物,舉例來說,酒和煙就是這類藥物。此外,生長於黑麥或其他穀物的麥角菌,據說能帶來一種精神病者的酩酊感;咀嚼古柯葉,可去除疲勞、帶來陶醉感等。最近數十年來,人類已成功地從這些受到禁止的分泌液中分離出純粹成分。例如從罌粟果實的分泌液(即生鴉片中)分離出嗎啡,從古柯葉中抽取出古柯礆,從角麥菌中抽提出LSD-25。此外,又從麻黃中分離出安非他命,利用它可以合成化學結構相似的興奮劑甲苯丙胺。以上這些都是能夠直接刺激大腦的化學物質。利用這些化學物質,一種刺激側腦聯合區城,另一種刺激海馬回,還有一種刺激下視丘,或許能在人心中喚起錯誤的認識。不,應該說喚起笛卡爾或榮格的培養腦之夢。」
教授難以令人明白的長篇大論暫告結束,我連十分之一都沒聽懂。
「那麼教授,你認為這篇文章是在某種藥物作用下寫出來的?」御手洗問道。
「至於LSD-25與甲苯丙胺透過怎樣的途徑對腦的哪一部分起作用,目前還沒搞清楚,所以暫時不能做具體的說明。但我們既然已明顯地看到『知』的部分產生變化,那麼無視藥物作用的可能性就不是做學問的態度了。所以我暫時的結論是,假如他不是經常服用興奮劑的人,必定是先天性甲狀腺異常者——因為若非動過非常大的手術,甲狀腺不可能受到後天性傷害。」
「也就是說,接下來只要對這篇文章仔細檢查,就能判斷陶太是不是興奮劑的倚賴者了吧?」
「按照我的論述,應該是這樣。」
「教授剛才限定於甲狀腺異常,但在乳頭體受到損傷的病例中,也會引起相似的現象吧?」
「確實如此。乳頭體位於下視丘后側,離杏仁體和海馬回很近。不過,在乳頭體受損的病例中,大多會伴隨失憶的情況。」
「所以你才會認為文章中有許多編造出來的假話。」
「不過,陶太患的似乎是逆向性健忘症,他並沒有出現弄不清今天是何時或自己身在何處這類時間和空間上的失憶現象。」
「是的。」御手洗點點頭。
「所以我覺得利用形態療法的手段或榮格的解析手法來闡明因藥物或杏仁體病變引起患者幻覺的各種模型,進而了解他的心理狀況應該是有效的。這種方法也被叫做『自由畫』,屬於生物反饋療法的範疇,是讓自己意識到自己患有疾病,例如讓身心俱疲的患者描繪自己身體的圖畫。我所知的病例中就有這種例子。有一名『歪脖子』患者(即脖子扭向一邊),她總是畫出脖子歪曲的人體畫。但有趣的是,歪曲的地方還用又黑又粗的線條勾勒出來。醫生耐心地與該名患者對話,問她這線條是怎麼回事。她說自己性格倔犟,粗線代表鐵棒。有一次,她突然又說鐵棒就是父親。從那時起,她開始意識到鐵棒代表她父親,自己之所以變成歪脖子,是因為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不好造成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病例。我的介紹可能過分簡略,當然這名患者還畫了許多圖畫。但我的醫生朋友獨具慧眼,挑了這張畫進行分析。
第17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