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見說首先想查一下人口的流動情況,官野便拿出了町里的情況簡介。據記載:這幾年的人口流動雖不如銅礦關閉那陣猛烈,但近幾年人口不斷地在減少,十年間減少了五分之一,即一千人左右。
礦山關閉的前三年,據1980年的國情調查,這兒的人口是一萬一千人,而十年後,嗯和五十五年的調查,人口為六千人,減少了46%,初步推算,從1965年至現在的三十年間,遷出的人口約在一萬人左右。
「這一萬人都到哪去了呢。」淺見感慨地說。
「這個嘛,其中有已經死了的,如果進行跟蹤調查的話,大致的方向,我想能夠把握。」
宮野科長規規矩矩地回答道。
「我說淺見,你該不會去調查這個吧。」高澤不安地小聲道。
「如果需要的話,我覺得應該調查。」
「說是這樣說,可事實上不大可能的喲,第一,這並不意味著查這三十年的情況,就能保證得出你想要的結果,如果查五十年前的話,這數字則會更大,」「要是五十年前的話,就是二戰剛結束那會兒。」
官野科長認真地翻著資料。
「當時的情況比較亂,沒有準確的數據,可能有兩萬人左右吧,因為在大正時期這兒的居民曾達到近四萬,人口在板木縣是僅次於寧都宮的第二大城市呢。」宮野科長自豪地說。
「確實如此呢,不過,在這麼狹窄的溝里,擠了這麼多的居民,當時的居住條件一定相當差吧。」
淺見並不是有意挑毛病,可宮野科長拉長了臉。
「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在當時對礦工實行的是工棚管理制度(礦山、土木工程的勞動管理制度之一。工人住集體工棚,白天在工頭的監督下勞動),據記載,為了改善勞動條件,勞資雙方也曾發生過多次衝突。」
說完后從柜子里取出一本《足尾鄉土志》的書。
「這個,送給您。」
這書雖是B5開的簡裝本,卻非常厚。
翻開目錄一看,裡面包括自然、社會、歷史等,書中記載了足尾DT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同時也可以感到是足尾DT的歷史也就是一部銅礦山史。
正在胡亂翻閱的淺見,突然被一段文字吸引住了。
那是一份町議會對於古河礦業公司的封礦通告所起草的「決議案」。
淺見所居住的東京北區西之原,有一個舊古河故居遺址,現在屬於東京都管理的一個公園內,也就是從前的古河男爵家的住宅,古河礦業公司的老闆應該就是這家的人。
十一月一日,貴公司單方發表了足尾事業部封礦草案,對此,町民一致表示強烈的憤慨。
無可非議,從明治十年足尾銅礦創建以來,帶動了足尾叮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不能抹殺町民為此做出的貢獻和犧牲。
當今社會是以人為本的時代,儘管礦山的生產也帶來了公害問題,而礦山的存亡牽涉到足尾的存亡。叮民們雖有不滿,但整體上是希望振興礦山的。
足尾叮方面,這或許是遲早要面臨的現實,為了吸引貴公司的相關企業及其他企業,我方是再三讓步,而貴公司卻視而不見,不予以半點協助。
相反,責公司卻單方面提出封山,我方決不客忍這種對當地極不負責的態度。
無論經營狀態如何,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角度來看,難道不應該考慮當地的請求嗎?
為了消除足尾町住民的不安,我方強烈要求保留礦山。
如同血寫的請願書,在樸素而率直的文章中,充滿了憤怒、不安和嘆息。
作為企業的一方,在保存礦山方面,應該說也是盡了力的,但最終還是未能頂住時代的潮流,歸根到底,只有終止開採,才有出路,這樣職責企業也欠公平。
儘管如此,對忍耐惡劣的勞動條件、忍耐將青山剃成「光頭」的亞硫酸氣體的廣大居民來說,是不能容忍「封山提案」實施的。
從那以後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居民的這種憤怒與悲哀應該說還沒完全消去,目前足尾町缺乏生氣的根源或許就在這裡。
「這上面寫的所謂公害問題,現在還有嗎?」
淺見小心地問。
「不,那已經成為過去,小河裡面又出現了像嘉魚啦,大馬哈魚等,森林面積也發展較快。」銅的開採是終止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連銅礦的遺產價值也隨之失去,前來銅礦觀光的遊客每年達三十萬人次,廢舊的礦坑裡湧出了溫泉,據說町屬的幾住宿設施挺受歡迎的。
「足尾町的歷史是一部光與影交融的歷史,然目前仍殘留有過去的影子,但只要搞旅遊業,往直前地往前奔,前景是美好的。」
這簡直就是在搞推銷,彷彿被這股強大的力推著似的,淺見和高澤離開了町政府。
第三章 長門仙崎灣
雖說藤田說過「開車」去,可淺見權衡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乘新幹線。
長門這地方,越看地圖,越覺得它太遙遠,若利用東名道(東京——名古屋)、名神道(名古屋——神戶)、中國道開車去的話,時間自不必講,高速路的過路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同時加上汽油費,若是一個人的話,利用火車和租車則便宜得多。
第17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