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石筍行

 童恩正 作品,第1頁 / 共6頁  

 大小:

朗讀: 

.

全文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

陌上石筍雙高蹲。

古來相傳是海眼,

苔蘚食盡波濤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

此事恍惚難明論。

恐是昔時卿相墓,

立石為表今仍存。

……

嗟爾石筍擅虛名,

後來來識猶駿奔。

安得壯士擲天外,


  

使人不疑見本根。

杜甫:《石筍行》

石筍,這是成都市歷史上的遺跡,是過去的象征。

星際之間高級智慧生物的聯系,這是科學的設想,是未來的象征。

然而在我最近的一項工作中,這兩者卻不可思議地結合起來了。

現在,我按照這件事發生的順序,把這個故事告訴你們。

讓我先從石筍的來曆講起。

石筍的發現

成都,古老而又富於文化傳統的成都!在它2000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多少名勝古跡,記下了多少詩人的吟詠。而這兩者之間,又往往是互為因果的:附會著動人傳說的古跡往往能激發詩人的靈感;而詩人的華章,又更加使這些古跡名揚天下。無怪有人將成都稱為古跡之城,詩人之城。


  

在這種以古跡作為題材的詩歌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石筍行》了。

石筍是成都古城最古老的一處遺跡。在晉代(公元5世紀左右)的一部歷史書籍《華陽國記》中,就有了記載,據說當時成都共有石筍「三株」。到了唐代(公元8世紀左右),石筍只剩下了兩株。根據杜甫親眼看到的情況,他的描繪是:「成都子城①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聳峭,高丈餘。」誰都知道,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平原,絕對沒有自然的巨石。這樣,高聳的石筍就成了人們的神奇附會的對象。在唐代,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石筍底下有「海眼」,如果有人搬動了石筍,那麼洪水就會從「海眼」中沖出來,毀滅整個成都。杜甫是不相信這種無稽之談的,所以他寫了這一首《石筍行》,推測石筍可能是古代卿相墳墓前面的標記,他希望有壯土能將它擲到天外去,來破除這個迷信。但是,雨後往往從石筍下面沖出一些碧珠(瑟瑟),杜甫也認為難以解釋。

①古代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子城)兩部分。大城在東,子城在西。

根據另一部名叫《道教靈驗記》的古書記載,唐代末年,有一個名叫劉勝的太尉,「好奇尚異」,想叫工人鑿下一塊石筍來做石硯。「椎琢之際,電閃雷鳴,工人倒地不起,如此者三,公知其靈物,乃已之,以粗鐵鏈將二石筍相連。至今所刻之跡在焉。」

到了宋代,石筍似乎就不見了。當時有一個文人名叫何培度,他曾經專門去調查過石筍的下落,但是沒有結果。在他所寫的《成都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子美(杜甫字子美)《石筍行》雲:在成都西門陌上……今遍問故老於西門外,竟無有也。」

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看到過石筍。除了歷史記載以外,現在只剩下成都西門的一條「石筍街」,叫人回憶起這古代的遺跡。

我之所以對石筍的情況如此清楚,是因為我曾經寫過一篇名叫《成都石筍考》的論文。在這篇文章裏,我根據解放以後我們在川西平原發掘周代蜀國大基的規律,發現蜀國的統治者確實有在墓前樹立大石的習慣。加上《華陽國記》又說:「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①。每王薨②,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這樣,我就完全同意杜甫的推測,肯定石筍就是古代蜀國王公貴族墓前的「墓志」,也就是紀念碑的意思。雨後沖出來的碧珠(瑟瑟),我認為是墓裏隨葬的裝飾品。至於五丁力士,不過是指蜀國的廣大奴隸,他們從邛峽山中將巨石開采出來,運到成都,這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天長日久,他們的勞動成果成了神話,他們自己也就成了神話中的人物了。論文發表以後,學術界也都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測。我自以為石筍之謎,已經可以說是解決了。

①鈞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於15公斤。

②薨(hong),古代皇帝或大官死了叫薨。



第1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