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他叫住,然後遞了根中華過去。我不怎麼抽,但身上好煙是一直帶著的。
"算了吧,你又不是不知道這裏不准抽煙,說吧,這次又要查什麼?"趙維推開煙,很上路地說。
"呵呵,還是你了解我。"我笑著把煙收回去。
"沒事你還會上這兒來?"
我把事情一說,趙維指了指VIP休息室,扔下一句"在那兒等著"就走了。
坐在沙發上等了大約十分鐘光景,趙維拿著一本厚厚的硬面精裝本過來。
《上海老建築圖冊》。
"八七年出的書,裏面老建築用的基本都是從前的老照片,對建築的介紹也相當詳細。"趙維說著翻到其中的一頁。
"看,這就是那四幢樓,當時日軍轟炸後不久拍的,珍貴的照片,文字資料也挺多的,你慢慢看,要掃照片的話去辦公室,反正那裏你也熟,我還有事,不陪你了。"
"你忙你忙。"我嘴裏說著,眼睛卻緊緊盯在這頁上的照片上,一瞬間的驚詫,讓我甚至忘記對正快步走出休息室的趙維應該有的禮貌。
我不得不承認,這真是一張令人驚歎的照片。
那簡直是一個奇跡,這張照片所呈現的,是近七十年前的一個奇跡。
我猜測著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那場轟炸過後的一小時,還是一天、兩天?不可能更長的時間了,因為照片中的畫面上,四處是廢墟和濃煙,見不到一個人。
當年日軍轟炸過後,上海像這樣一片廢墟的地方很多,但在這張照片裏,殘屋碎瓦間,卻突兀地聳立著四幢毫發未損的建築。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高處,取的是遠景。遙遙望去,四幢明顯高出周圍破爛平房的大樓,分外顯眼。
在刹那間我甚至以為,當年日軍轟炸機投下一顆顆重磅炸彈時,這片街區張開了只在科幻小說中才聽說過的能量防護罩,所以毫發無傷,否則,以周圍建築被炸損的嚴重程度,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這當然是個可笑的念頭,真有保護罩的話,怎麼四幢樓四周和之間的平房都塌了,就只留了這四幢樓在?可是,照片上所顯示的狀態,顯然比保留下一片街區更為荒謬和不可思議。
我隨手翻了翻前面幾頁,發現其他建築都取的是近景,而且照片只占整頁的一半左右,可只有這張照片取的是遠景,而且占了一整頁。我翻到後一頁,果然,後頁上是四幅比較小的大樓近照,以及文字資料。想必當時的編者也覺得這張取遠景的照片極為神奇,所以才給予特殊待遇。
我翻回前頁,凝神仔細看這張照片,四幢大樓的排列很奇怪,每幢大樓都相隔了一段距離,最前面兩幢,後面一幢,再後面一幢。
我總覺得這排列有問題,翻到後面的文字介紹,果然看到這一段。
"當時孫家四兄弟建造四幢大樓,以孫家長兄的大樓為中心,其他三幢大樓呈品字形圍在周圍,每幢大樓之間的距離有五六百米。"
我翻回去一對照,果然是品字形。
不知不覺間,我的眉頭已經皺了起來。當年這裏並不是租界區,憑什麼日本飛機周圍炸了一圈愣留了這麼大一片盲區?
不對,不是一片盲區,而是特意留了四個點沒有炸?
見鬼了,以今天美國人的精確制導技術,都不能保證做到這樣,當年的日本鬼子,就算是有心不炸四幢樓,也不能可做得這樣精確,這樣漂亮啊。
文字介紹裏也提到了這四幢樓得以保存的原因,和報道裏基本一致:住在樓裏的外國人打出了外國旗子,日本飛機看到了,就沒炸。
很多事情只要有人給出一個答案,大多數人就不會再去深究,眼前就是個例子。而作為要進行深度報道的記者,我當然不能延續這種思考的惰性。
只是不論我如何地思索,疑點越來越多,答案卻想不出一個。
首先,那是什麼國旗;其次,為什麼那些外國人不呆在租界裏,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多少面旗,如果四幢樓裏都有旗升出來,那麼多外國人怎麼會聚集到這裏來?
即便以上都成立,可是在飛機上的飛行員竟能注意到下面的小旗?就算注意到了,在那樣的戰爭狀態下,日寇高昂甚而嗜血的戰爭意志下,還能因為這小小的外國旗就放過這四幢建築?
再者,就是最奇異的地方,即便日軍飛行員決心放過這四幢樓,他們是怎麼做到,把四幢樓周圍的建築都炸得稀爛,而四幢樓卻分毫無損?難道說那時他們的飛行員,憑肉眼制導,就能把精確度控制在十米之內?
這些無解的問題在我腦海中盤旋了許久,我忽然失笑,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一個難以解釋的奇跡,難道不是讓這幢大樓保存下來的最好理由嗎?只要稍加炒作,每一個看了報道的人都會認為,這四幢當年在日軍的炸彈下神話般屹立不倒的大樓,在今日的和平年代裏,難道連半數都保不下來嗎?四幢樓平凡無奇的外觀,建造者有錢人孫氏四兄弟沒有顯赫的身份,這些都將不再成為問題。
第2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