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哲夫也從一旁督促。
麻也子點頭。
觀光客車在旅館門前發車,麻也子和二人告別。
麻也子上車時,哲夫在耳邊低聲囑咐:「不要多想,好好散散心!」一個不惹人注意的人一直在注視著從門廊走向觀光客車的三人。他正是麻也子和哲夫飛來香港時,坐在後排座席上偷聽的那個男子。
這人目送觀光客車發車后,那雙銳利的眼睛又透過寬邊眼鏡盯著哲夫和佐瀨鑽進出租汽車。
然後,他慢慢地走到對面,把自己短小粗壯的身體挪進公用電話亭。
他的神色有些緊張。
--
麻也子打算通過觀光緩和自己的緊張情緒。哲夫也說父親來香港一定有些原因。出去轉轉也好!觀光只能了解表面現象,但熟悉一下本地也是需要的。
觀光客車在旺角一帶駛過,這裡是九龍最繁華的街區。
車上的導遊女郎向客人介紹了參觀路線;穿過旺角,經難民街後轉到荃灣工業地帶,最後到達勒馬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交界的地帶。
麻也子聽到導遊女郎滔滔不絕的解說,腦海里出現了一種奇妙感覺。
在女子大學東方史課程中講述的十九世紀的世界狀況,似乎又在這裡再現。令人矚目的是,香港,仍殘留著殖民地傷痕,仍是英國直轄之地。連此刻觀光客車行駛在其中的九龍,也是英國租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繼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但在中國大陸的一角還殘存著殖民地。這在麻也子看來,真是不可思議。
旺角是充滿生氣的商業區,從車窗望去,到處可見堆積著的商品。然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卻是觀光客車經過的難民街。那一帶與世隔絕的狀況令人瞠目而視。
為收容難民而建的八層大廈鱗次櫛比。令人奇怪的是所有窗戶都沒上玻璃。
五、六個難民走過來請求施捨。
如果掏錢向對方施捨,往往會被認為是在顯示日本人的優越感,所以麻也子努力剋制住自己的感惰。
「一家人住幾個房間?」麻也子邊看著路旁大廈邊問導遊女郎。
女郎笑著回答:「幾個房間!不過十平方米的面積住著七、八個人哪!」「啊!」麻也子吃驚了。
「沒有電梯,連喝水也要花錢去買。一加侖水要付港幣五元、日元三百。」「生活在這兒的人,每月工資多少?」「這兒幾乎都是體力勞動者。他們的平均月薪大約是港幣三百元,摺合日元一萬八千。」麻也子想,這不是僅能維持動物生活最低水平嗎?據說,香港難民階層不下五十萬人。
這個事實使麻也子所受到的刺激之大,遠比參觀香港豪華夜景時更甚。「疍民的生活水平更低。在香港,約有六十萬人口的水上人家,和他們相比……」女郎壓低聲音說,「香港總督的月薪是四百萬日元!」不錯,十九世紀殖民地的特點,仍在這裡保留著。
她又想:自己住在高級的香港旅館之中,是和貧民階層完全隔絕了。
麻也子此時的感受,大概與昨天夜裡哲夫重述父親的話「對中國犯了個小小罪過」有關吧?戰時,父親在大陸和中國人打過交道,但麻也子卻是生平頭一次接觸中國人。
麻也子的感受由於緊接著出現的一件小事而加深了。
一位面無表情的中國人遞給麻也子一份傳單,她心不在焉地把它拿到手中。那位中國人默默地向所有見到的日本人分發傳單。
麻也子在觀光客車裡打開那份傳單。傳單內容是本港中國人致日本人的控訴信。麻也子想:真有趣!隨後,饒有興緻地讀起來。
標題是:「向日本各界人士致意」幾個大字。這是一篇用日文寫的控訴書,左側用原色印了一張漂亮的日本發行的軍票。
信的開頭:歡迎您來港觀光,在您遊覽玩樂之餘,請思考下列問題。「」一九四一年,貴國舊軍隊佔領香港時,以酷刑逼迫市民用港幣兌換貴國的軍票,您知道這件事嗎?「下面還寫著:「至今在香港市民中還存留著三億日元的軍票不能兌現。」麻也子聯想到昨晚和哲夫的談話,父親的反省曾使哲夫深深感動。三十年前積下的怨恨,在這份傳單上清清楚楚地傾瀉出來。
正如父親所說:「不管以何種理由,侵入他國領土,殺害他國人民,都是罪惡。」麻也子的目光再次回到傳單上。
這張傳單僅僅把准以忘懷的戰時惡行和無法抹煞的歷史事實重加敘述而已。「軍票的存在,令市民無法遺忘貴國舊軍隊的侵略和殘暴。」「今天,貴國已成為富國。但二十餘年前的舊債尚未償還,能說是體面的嗎?」控訴信以這樣的話結束了。
這份傳單上提到的某些事實,似乎與麻也子本人沒有直接聯繫。但麻也子卻覺得自己也有責任。
車內,導遊女郎繼續介紹沿途風光:
「在路的右側,看到的城壁是著名的錦田部落,名叫錦田城門村。它是十一世紀前後修建的,如今仍殘留在那裡。」這個村子出名的原因,是一八九九年英國軍隊侵略中國時,村民們曾勇敢戰鬥、抵抗到底。如今,英雄們的子孫仍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麻也子感到這裡也留著傷痕。
從前隨隨便便讀過東方史,這是又一個痛苦事件在她的腦海里重現。
其他觀光客人對這份傳單採取了與麻也子完全不同的對待方式,許多人不屑一顧地隨手扔掉。
車中大部分人把導遊女郎的解說當做耳旁風。也許由於盛夏的悶熱,相當多客人在打瞌睡。
對麻也子來說,在今天的觀光中,不管是聽到的還是看到的,都使她深受刺激。
第34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