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那個人呀?那我倒是從主任那兒聽說過。」
「也見過吧?」大城問。
「沒有。」聰子覺得他這個問題很奇怪,不由得盯著對方的臉看。
「您要是說謊的話,那可就不好辦嘍。」大城露出一臉壞笑。
「我沒說謊!」聰子很氣憤。對方憑什麼說自己撒謊?她真的生氣了。
「但是,你在一周之前的晚上,曾在一家叫金波的店裡和風間見過面吧?這是金波老闆娘說的。」
「金波?……哦……」她想起來了,「那麼,那個男人就是風間了了?可是,我根本不知道,連他名字都不知道呀。」
「嗯?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我沒必要撒謊吧?不過,風間說過我對他怎麼樣了嗎?他有沒有說這類的話?」
「不,他什麼也沒說過。是應該說,他已經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啊?怎麼回事?」
「四天前,我們在沖繩發現了風間了的屍體。」
「什麼?」聰子啞言。
風間了的屍體是在知念村的齋場御獄被發現的。
所謂「御獄」,簡言之,就是指「聖地」,相當於和語①的「依代·憑代②」,有樹木、岩石、或者紙人等,被喚來的神靈、靈魂可攀附其上——
①指日本固有辭彙,區別於漢語、外來語辭彙。
②神靈現身時所依附的媒介。
沖繩有著根深蒂固的信仰形態,沖繩人信奉「創造神」、「火神」,還有「祖靈」等等。有這些神靈棲宿的地方就被尊稱為聖地,定為「御獄」,並且設有香爐。「御獄」的香爐通常用石頭打造,形如爐灶。也有人將這種聖地叫做「拜所」。
在日本大陸,有「依代」的地方一般都建有神社,而沖繩的「御獄」里卻沒有神社、或是其他房屋之類的建築。簡樸的香爐被直接擺放在禮拜處,人們端坐在香爐前,祈禱、參拜。據說,沖繩的御獄有幾百、幾千個。雖然,觀光勝地今歸仁城裡也有御獄,不過,一般說來,御獄都是建在森林、海岸這些不起眼的地方。在沖繩眾多御獄之中,最著名的就是「齋場御獄」。
16世紀初,確立琉球中央集權體制的尚真王,為建立祭祀、行政一體的制度,下令將全島神女統一納入正規、集中管理。這裡所謂的神女,其實就類似於掌管地方祭祀的巫女。君王任命自己的母親、妹妹為最高地位的神女——「聞得大君」,而舉行任命儀式的地方就是齋場御獄。
從那霸市出發,沿329號國道向東行駛,過了南風原鎮,在與那原鎮右拐,轉入331號國道后,前方看到的那個海角就是知念村了。那裡有不少石山,山中有幾處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就是齋場御獄的「拜所」。其他各處大大小小的洞穴、窪地,也是人們信奉、參拜的對象。
沿海角尖端向前方海面望去,有座神島——久高島。據說,神從久高島出來后,最先到達的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對沖繩的人們而言,這裡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聖地。
要去齋場御獄,從設有停車場的廣場出發,還必須步行走過一段山路,其實也算不上是路。路上大約有四百米都布滿了樹根、岩石,崎嶇不平。因為長了不少參天大樹的緣故,這裡即使是白晝,光線也很昏暗,而且,還不時有毒蛇出沒。所以,當地人不用說晚上,就是白天,也不怎麼會走近這裡。
第一個發現屍體的是個當地女人,她剛發現死者時,也以為對方是被毒蛇咬了。
這個女人是知念村的農婦,她和其他六個同伴一起來打掃齋場御獄時,發現有名男子橫倒在洞穴中。
地上的男子張嘴瞠目,一動不動,一看就知道不是在睡覺。不過,他們還是走上去,搖了搖他。確認男子已經死亡后,馬上就派了一個人回去報警。
與那原警署調查后發現,這名男子隨身攜帶了駕駛證、名片。通過這些證件,馬上可以辨明死者身份——風間了,四十七歲,現住東京都港區。名片上寫著「背後的真相董事長風間了」。警方在向公司調查后得知,風間從前天就來了沖繩,住在那霸海港飯店。接電話的那位女職員聽說發現了風間社長的屍體,不禁驚叫了一聲。當警方繼續問她社長有沒有可能是他殺時,對方卻什麼都說不出來。
據酒店前台服務員提供的情況,風間於前一天下午從酒店出去后,一直到晚上都沒有回來。
通過東京都警視廳方面的協助調查得知,風間家共四口人,妻子和兩個女兒,全家一起住在市內一所公寓內。
風間的死因是毒藥引發的中毒死亡。但在屍體附近既沒有裝毒藥的容器,也沒有裝咖啡的容器,因為警方認為毒藥應該是和咖啡一起服下的。可能是兇手拿走了,也可能是兇手在其他地方毒殺風間先生后,將屍體搬運到此處。不過,如果是殺人加上屍體搬運的話,兇手還有共犯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為,雖然風間體型也不是很龐大,但也是普通男性的身材,所以,一個人很難把他的屍體從停車場搬到這裡。
現場的保護情況極不樂觀。發現屍體的七個人把現場踩得一塌糊塗。誠然,這一帶遍布石場,從這點來說,本來就很難留下什麼足跡,即使現場沒被他們破壞,應該也很難採集搬屍者的足跡。
為確認死者身份並詢問有關情況,死者家屬及《背後的真相》雜誌的兩位負責人——編輯主任村松秀哉和總務福川建一,一同飛往沖繩。
背後的真相是家出版曝光雜誌的公司,雜誌名稱就叫《背後的真相》。
搜羅一般傳媒不採納的幕後消息,調配成能搏讀者歡迎的文章,這就是《背後的真相》所登載的內容。由此來說,大部分報道都可以稱為「醜聞」。大腕演員的緋聞、著名作家的逃稅事件、電視工作者的流氓行為、大報社職員的違法行為、某出版社的分裂騷動、編輯的爛醉事件……牽涉到演藝界、傳播媒體內幕的「消息」居多。
消息來源多是銀座、新宿等地的俱樂部、酒屋。《背後的真相》的記者將人們在那裡邊喝邊抖出來的「酒後話」當作素材,大概證實后就寫成了報道。基本上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道消息,不過,有時女侍應會不小心說漏嘴,透露出絕密消息。報社從這些蛛絲馬跡出發,曝光政治家、金融人士、有時還是檢察廳大人物的醜聞。結果,能把一點小事發展成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他們以普通傳媒不會染指的「大奸大惡」為攻擊對象,從這點來說,大眾有時候會把他們看做正義的旗手。可是,話又說回來,他們連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也採信,照單全收,這點又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然而,《背後的真相》從本質上說,還是一份曝光雜誌。挖掘報道對象極隱私的醜聞,提供給嗜好偷窺的讀者,就是這種雜誌最大的賣點。由於他們常會將一些無根無據、道聽途說的消息小題大作,僅憑臆測就寫出報道來,所以屢屢招致強烈的抗議。
偶爾,他們也會登點善後的道歉啟示。不過,被人以詆毀名譽、妨礙營業等理由起訴的事情也不鮮見。風間面對這種情況時,總會說:「這些是必要的經費嘛。需要一一計較嗎?」滿臉不在乎,絲毫不受影響。可是,其他職員卻都是提心弔膽的。
「有時還會接到恐嚇電話,叫囂『我要殺了你們』什麼的。」面對警方詢問,編輯主任村松這樣追述。
「是呀——」警方也將這點列入了殺人動機之一。
第8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