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中國武將列傳

 田中芳樹 作品,第3頁 / 共46頁  

 大小:

朗讀: 

從小時候起,他就是個孩子王,常玩帶兵打仗的遊戲,同時也常保護弱小的孩子,擁有相當的人望。長大後,他步向自己的道路,一面任俠,一面熱衷於弓術及兵法,也努力於文學,終於在科舉中及第而成為官僚。由於他反對汙職而亞心名高漲的宦官,在受拷問之後遭流放至西南邊境。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以邊境知事的身份努力為政,甚至連被捕的盜賊都慕他的名。後來,虐待王守仁的宦官失勢,回複了名譽的王守仁便正式開始了其軍略家的人生。

要說「武功天下第一」的話,王守仁的武勳倒是沒有那麼大,不過,在此我們舉個例子,那就是他在西曆一五一九年平定了騷動整個明帝國的「寧王之亂」。

寧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遊的廣大領地,亦自誇有七萬軍隊的富強。第五代寧王時,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異常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因而起了篡奪的野心,與官邸的奸臣們互通,立下種種陰謀,最後終於舉兵沖向南京,准備以實力奪取天下。

察知其叛亂計劃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軍,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寧王為了不讓根據地被奪,慌忙率軍返回。王守仁一開始就等這麼一著,就這樣敵我合計共十四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沖突。鄱陽湖乃是大於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廣闊淡水湖,兩軍就在水上、陸上死鬥。官軍的將軍伍文定本想對敵使用火攻,然而卻因風向急變,火焰竟然燒著了自己的胡髭,讓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守仁的作戰指揮還是一一中的,在死鬥第三日將寧王完全逼至絕地,其所乘的軍船亦為火焰和煙霧所包圍。

寧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聰明為世所知,她雖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數度建言,然而寧王卻不聽她的話,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運。在領悟到已經不可能脫逃之後,王妃向其夫帶淚一禮說道「今後您就不必再為妾身擔心了!」於是便投身湖中。寧王雖然也想自殺,但卻失敗而為官軍所捕。被帶到王守仁面一刖時,寧王流著眼淚希望能夠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諾此事,找到了王妃遺體後,便加以鄭重厚葬。

由於王守仁的關系,救了明帝國,然而腐敗背德的朝廷卻無視於他的功績。正德皇帝周邊的奸臣將俘虜的寧王先釋放後再把他捉回,欲將平定叛亂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則冷靜對應,勉於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本稿對於思想家的王陽明並不打算加以論斷,故在此打住。

王守仁的情況,是在中央沒有信賴、支援關系的情況下建立了大功,像這樣的事當然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南北朝時代,由於有力的皇族或將帥篡奪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皇帝的猜疑心特強,其中還能保有對人之信賴而維持了五十年治世的,大概就是南朝梁武帝了!他雖然篤信佛教,但並不是無抵抗的和平主義,當敵人攻來時,他還是會起而戰鬥的。

西曆五○六年,北朝的北魏發起了號稱百萬的大軍侵人了梁的國境。雖然是號稱,實際上大約只有這數字的一半,但畢竟還是壓倒性的大軍,其目的當然是要統一天下。總帥為有能的皇族中山王元英,而實戰的指揮官則是第四十四位的楊大眼,算是當時天下剛勇第一的猛將。而相對的,梁這方面則動員了二十萬的軍隊,總帥則為第四十三位的韋睿。

韋睿是武帝即位幾前就有的心腹,建立過不少功績,但他的身體卻較弱。在他的生涯之中,往來戰場從來都沒有騎過馬。他總是連甲胄也不著,一身儒服就乘上了木制的輿轎,由兵士抬著指揮全軍。照道理來說,較高的位置總是敵方箭矢集中的所在,然而他卻從不害怕,揮舞著竹杖動員軍隊,以君子風格的智將身份受到兵士們的尊敬。

北方的猛將與南方的智將間激烈沖突的「鐘離之戰」,可說是南北朝時代約一百七十年間最大的「南北大戰」,其在歷史上的意義可與「赤壁之戰」匹敵,戰鬥的規模更是淩駕其上。只不過這場戰役對日本人來說直到今日也沒有什麼人知道,意欲概述卻數字難盡,還是以後等機會吧!(譯注:作者另有一書《奔流》即是以鐘離之戰為背景的故事小說。)

雖然是從如開玩笑般的一句話所開始的企劃,但是機會難得,筆者確實是想藉這個機會來介紹所知的名將。下一回的連載會自何時開始雖然尚不得知,但必定會盡快使之實現,並希望能夠從韋睿和楊大眼的故事開始與大家分享。而在這次的列表中,在《史記》中有登場的人物共二十二名;在《三國志》中登場的人物共八名。

這三十名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物,關於他們的事情,由於在其他地方比較容易見到,因此我也可能就一筆給他帶過,反正筆者已經很辛苦地列出了這樣的一個列表,沖著這一點,就請各位讀者原諒筆者的任性自我吧!

(本文收錄於《小說中公》一九九五年三月號/中央公論社)

第一章 開端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雖然放了一篇「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這乃是收錄於《小說中公》一九九五年三月號內的文章,然而實際上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卻更早,應該是在一九九五年的元月——假期收假後的事。

在前面也說過,這份企劃其實一開始只是與中央公論社的編輯間的玩笑話而已,如果那時我認真討論的話,那就一定會談到我下一部作品的確切截稿時間,因而我只有努力地另找話題。正巧在這時談到在中國發現《百帝圖》這麼一本書的事,這乃是一本自中國曆代的王朝中選擇出一百名皇帝,於其畫像旁附有短評形式的書籍。談著談著,就說到如果把中國曆代的名將中也選出百人來加以短評的話,應該也蠻有趣的。於是——現在寫在這兒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那時如果我不想再受長篇小說的截稿壓力的話,那就只好接受這種短篇形式啦!就像是本金還不出來,所以就只好先還還利息來應應急一樣。而也因為這樣子,當最後在《小說中公》中發表了這樣的事情之後,就逼得我只有在新年收假之後來決定這最後選出的百人了。

說到這選取嘛,一開始是蠻快樂的事情,等到過了五十人之後,就開始不好玩了——因為候選人太多了嘛!到底應該選誰,又該把誰刪去呢?如果選了A而沒選B的話,那又是為了什麼要選擇A呢?由於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理由,因而最後當我決定要選誰時,就越來越痛苦了。

總之,先以之前所寫的那篇文章中的條件來評斷一番,最後總算在不偏頗任何一個時代的狀況下決定出了百人。正確地來說,除了留給讀者所自行評斷的一人之外,應該為九十九人。在整理了名單之後,如果每篇寫個五、六人的話,在頁數許可的範圍內,每一人的確大概也只能寫個一到二頁的短秤而已。

最後,雖然我是有在文章裏說到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會再介紹那些這次所遺漏的人,但不管怎麼說,只要這樣寫了,以後我當然就有必須要在《小說中公》中介紹他們的義務。這就大概像是在現實中你當然是不能夠永遠只還利息而已,也算是個教訓吧!

很可惜,後來《小說中公》因為某些原因而停刊,我的這份稿債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但再怎麼說,我總不能因需別人的不幸而暗自欣喜。之後,很意外地,從德間店那兒提出了一個與陳舜臣先生對談的企劃。而這次的對談,不能說完全以此為基准啦,但至少還是有些參考,就在與陳老師談論了關於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人物之後,在中央公論社的同意下,最後作為資料使用。而另一方面,這本向陳老師請益對談的書,最後也由德間書店方面出版(注:即《中國名將之條件》一書)。從看完這本書的讀者所寄來的信函中提出:雖然其中有提到名將百人,但幾乎全部都沒有什麼論及,更何況是其他人呢!這真的是非常嚴厲的指責。

因此,這回不管怎麼說,對於讀者可真是本金利息都得還了。只不過,如果一個一個來寫的話,真不知道要寫到何時方了,只是趁這個機會,一定要把那些之前也許只提到名字,其他完全只字未提的人做個介紹才可以。

我想,就像司馬遷的《史記》所確立的、以傳記體的方式來書寫這本歷史書。簡單地來說,就是集結各人物的傳記,然後再從中敘述出那個時代的故事。以這個方法來集結可代表中國各時代的名將百人,然後再從中俯瞰中國全體的歷史。當然,這樣的工程很浩大,不禁讓我想到以我的知識及關心所及的範圖,是否真能負荷。但因與中央公論社等人之間的討論,最後還是寫出了這本書。


  

在長時間的前置作業之後,好不容易才將百人——九十九人依時代順序排列了出來。像是戰國時代、南北朝時代等,就以這樣的時代為區間,讓文章一一地依順序往前進。

從最後的列表看來,大致是自春秋時代開始,在此之前的時代均加以割愛。這乃是因為關於在此之前的作戰——與其說是作戰,根本連那些時代本身都有一半為神話傳說所支配,實在是難以用明確的史實加以判明。中國有一個黃帝紀元的方式,以西元二○○○年來說,那已經大約為黃帝紀元的四七○○年左右了!而在這即使多少有誤差,但也大致相去不遠的四千七百年歷史之中,其前面的三分之一歸屬於神話傳說領域的要素實在太強,因此還是決定將之省去。

就這樣,決定了自春秋時代開始進行這個選取中國曆代名將百人之企劃,然而,說到中國曆中上最初的名將,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名叫太公望的人應該不少吧!大公望呂尚,又號姜子牙。由於這次有人數上的限制,加上他在史實上無法判明的事情還不少,因此也只好將其舍去了。

既然決定了要從春秋時代開始,並然在此之前的太公望就不應該算入,否則如果從太公望開始計算的話,那之前當然也有戰鬥,當然也有讓戰鬥轉為有利之人,那這些人又該怎麼辦?就算是已經是神話世界中人的黃帝,他也有像軍師一類的人才呀!關於這點,則幾乎連資料都找不到了,因此,我想由春秋時代開始還是有其必要的。

呂尚:生歿年不明,又號姜子牙。雖然在滅亡殷商、建立周朝之際為有名之謀臣,但除了兩、三項戰鬥的指揮與獻策外,具體的功績並沒有留傳下來。惟其為中國傳說中有名的軍師,在為關羽取代之前乃是中國之武神。從其「姜」這個姓,以及「周」這個文字本來為盾的意思看來,據推測,周可能為西藏系統的戰鬥民族。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第二章 大河的邊緣——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代中,共有四人入選:1孫武,2伍子胥(名員),3範蠡,4趙襄子(名無恤)。



第3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