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當時攻趙氏城池的情形,雖然這是座難攻不陷之城,但由於地勢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圍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豐臣秀吉攻高松城一般,知伯也計劃利用水攻來陷城。他在河上築結堤防,並引水流至城的周圍,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當然,在趙襄子的城中當時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韓及魏的陣中進行說服:如果這回讓趙滅亡的話,那接下來沒有利用價值的你們也一定會遭到滅亡的,還不如大家一起聯手對抗,方可保全。
本來韓與魏就不是高高興興地跟隨知伯,而是受其威脅的,確實看起來是為了要滅亡趙才利用他們,當趙滅亡後,自己就沒有用了。於是他們就接受了說服,在一夜之間切斷了堤防,讓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則受到趙軍的突襲,最後終被斬首。
這宣告著春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代的開始,是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戰爭。大體上,說到春秋時代的兩大戰爭,一就是《吳越春秋》的故事,而另一就是這個趙襄子與知伯間的戰爭。當然,真要探究的話,春秋時代還有不少其他的戰事,只不過這兩場戰役,也埋下了四人發揮的空間。
關於趙襄子和知伯的戰爭,之後還有另一個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說是部下的豫讓這個人物。
豫讓這個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於感念其思,因此數度企圖暗殺趙襄子,然而趙襄子是一個度量非常大的人,他雖然一度捕到了意圖姐殺自己的豫讓,但卻將他釋放。趙襄子認為人各為其君主盡其忠誠,因此實在不忍將之殺害。只不過豫讓在之後卻燒毀、改變了自己的容顏,甚至還喝下毒藥破壞咽喉以改變自己的聲音,又再度狙殺趙襄子。
當豫讓第二次被捕時,趙襄子的部下認為一定要把他殺了。而且,就算讓他活著,他也不該繼續為知伯盡忠,因為豫讓並不是一開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過其他的君主,又為什麼沒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麼,卻對最後仕奉的知伯如此盡力呢?在此,豫讓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視其為單純的食客,而知伯卻視他為親友,因此才想要報恩。趙襄子雖然覺得可惜,但還是不得不讓他一死。這時,豫讓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趙襄子能夠賜給他一件自己的衣服。於是趙襄子脫下了上衣給他,由豫讓以短劍刺了衣服三劍,代表報了知伯的恩情之後自殺。
這乃是記載在《史記》中「刺客列傳」上的故事,知伯、趙襄子和豫讓,三人間的關系十分地戲劇化。而豫讓這個人,也是刺客的一種典型,不為自己個人的利益,只是單純地為了報恩,也算是一種獨特的悲壯美學。
在此,春秋時代雖然結束,但在春秋時代的名將中,為一般人所知的還有一個叫做司馬穰苴的人,這個人乃是春秋時代齊的將軍,也屬於名家出身。這個名將在防止外國的侵攻方面擁有相當的名聲,後來好像是因為遭到他人嫉妒而失志病死的。不管這個人實際如何,他以司馬穰苴這個名字著作了一本兵法書,這是一本非常古典的兵法名書。可惜因為人數的關系,沒辦法將之加人名單之中。畢竟與其說他是名將,倒不如說他是個軍事理論家還更貼切,而且,到底這本書是不是他寫的都成問題,因此這回還是先將其放棄,先讓春秋時代在此告一個段落。
孫武:生歿年不明。齊國出身。春秋時代之戰略家。春秋至戰國時代雖然思想家輩出,然而他卻是其中以強化軍事力為統一中國方針之兵法家。孫武與另一名叫孫臏的人均被稱為孫子,兩人雖然血緣相同,但孫武的年代較早。孫武在仕吳之前所著的《孫子》,被稱為兵法書的古典,而以孫子兵法為世人所知。其特色在於反映及於戰國時代的古老體制之崩壞,不再以貴族或精銳部隊之勇戰、力戰為前提,而在於集團戰及謀略說等。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伍子胥:生歿年不明。名員。春秋時代仕吳之政治家。原為楚國人,但因卷入政爭而致家族被殺,因此亡命吳國。當時的吳國方被共同二分江南勢力之越國所敗,為了複仇而大舉進用人才。使用新型之戰車長驅中原,因而打敗了北方的楚及南方之越的伍子胥,在替吳國建立建立磐石的同時,也以破壞楚王之墓並將其屍體鞭打之舉複了父兄之仇。然而,由於懷柔之故,終日溺於敵方所送之美女西施的吳王夫差,最後竟逼其走上自盡之路。而也因為伍子胥是在對吳下了詛咒之後而死,因此後來也以怨靈神的身份成了民間信仰之對象。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傳》範蠡:生歿年不明。仕奉春秋時代的越國。當時的江南分為吳、越兩國,兩國間有著激烈的紛爭。當初是吳國較強,在將越國打敗後,俘虜了越王勾踐。而越則在範蠡的支持下,破吳再建奇功。此後,他往北方以陶朱公之名從事商業亦獲得成功。日後,「陶朱」一詞即代表商業,典故就是出自此處。而同樣地,成為俘虜時的勾踐,受到範蠡激勵的故事也相當有名,在日本,被流放至隱岐的後醒醐天皇,也曾在途中到訪兒島高德,在庭院的大樹上記下「勿讓天勾踐消逝,亦時時記取範蠡」的故事。只不過,這段逸話的可信度十分薄弱就是了。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趙襄子:紀元前四五七~前四二五年。名無恤。為構成春秋時代大國晉之趙的有力者。趙為背靠太行山脈,前擁河北平原,支配有霸王之地之稱的——今山西省至河北省一帶——的要沖之地。由於晉之支配力逐漸低下,因此有力之氏族魏、韓、趙等勢力大張。前五世紀中活躍的趙鞅,就以晉之有力「六卿」之一的身份專斷國政,到了其子趙襄子,也就是無恤的時代,由於擊退北方之代,以及南邊知伯的攻擊並將之滅亡,於是與韓氏、魏氏在事實上已三分晉國,使得勢力更加強大。紀元前四0三年,到了無恤之孫烈公之時代,周之威烈王承認此三家為其諸侯,在此,中原之強國趙國誕生。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
第三章 亡命者的群像——戰國時代
接下來就進入了戰國時代,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選。春秋時代有春秋二十列國之稱,也就是有二十個大國,其他則還有許多的小國;然而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本來是超大國的晉分成了趙、魏、韓三國,最後則有所謂的戰國七雄。當時周的王室雖然承續了下來,但是卻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統治的範圍就僅限於其周圍。這還是因為那是為了要保持諸強國間的平衡,因此並沒有特別要將之滅亡的必要,而讓它繼續存活下來。
所謂的戰國七雄,也就是秦、楚、齊、燕、趙、魏、韓等七國。關於這七雄,高中生應該都學習過,如果照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順序背下來的話,我想就應該比較不會忘了,因為這樣剛好大致是依照逆時針的方向,從西方開始繞一圈回來,而大致國力的強盛也是依照這順序。因此,從這兩方面看來,應當算是個不錯的記憶方法。
在戰國時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吳起。提到這個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國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孫吳兵法。孫吳的孫,指的是《孫子》的孫;而吳,指的則是《吳子》,其著作者就是吳起。吳子乃是對吳起的敬稱,就像是吳老師一樣的感覺,與孔子代表孔老師的意義是相同的。
吳起雖是大家所知《吳子》的作者,但實際上也有將《吳子》這本書說是其弟子所著,或是後人之偽作的說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後人偽作之說。
當我在寫作中國的事情時,常倚賴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亞洲歷史事典》,上頭有關了「吳子」的記載,只有著作物解釋的《吳子》,而沒有吳起這個人。雖說《吳子》這本書給了後世相當大的影響。但其實吳起這個人本身也相當有趣。只不過,後世的人所認為有趣的人,在當時可不一定具有人氣,像是日本的織田信長,當時所生的人可能會認為怎麼會有這麼殘忍的人。而吳起,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
這個人原本屬於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門,但並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進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順的人物。就在此時,吳起的母親過世,曾子認為理所當然地吳起應該在家為母親服喪,然而沒想到在塾中卻見到了他。因此就問道:為何你沒有在為母親服喪呢?吳起答道:母親已經死了,因此並不能夠再做什麼,與之相比,還不如追求學問來得重要。曾子就認為這樣子的家夥實在太過分,便破門將他趕走。
重要的是,曾子這個人認為孝順乃是所有道德的開始,從這點看來,吳起的為人著實十分糟糕。而實際上,吳起不但重物欲,而且還好色,甚至連妻子都殺害,從此應該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經過了一番辛苦、到處流浪的生活之後,吳起來到了魏國。在一些戰事之中,他逐漸嶄露了頭角,也以其善辯的長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賴。
曾有一次,在與敵軍的作戰中,有位負傷的兵士由於腳部的傷口惡化開始流膿,沒想到吳起居然以自己的口親自替兵士吸膿,再加以包紮,讓所有的兵士們都相當感激,願意為他而賣命。聽說這名兵士的母親還因此而流淚,歎息著說:這孩子的父親就是因為感念吳將軍的恩德而勇敢戰死,看來將來這孩子也一定是會這樣戰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話。
至於吳起自己本身,在死時也是相當壯烈。由於信賴吳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據當時的情形,當君主死亡時,受君主寵愛的人物多會為後繼的君王所肅清,特別是吳起的情況,由於他實行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許多名門的憎惡,在前王的葬式還沒有結束之前,就發生了騷動,准備要殺死吳起。數百人的兵士拿著武器追趕而來,讓吳起不得不做出已經不可能逃走的覺悟。
那要怎麼辦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遺體的房間,將身體趴在遺體之上,就這樣,追來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吳起像剌蝟一樣射死了。而當然,前王的遺體也為箭所射中,因此,殺死吳起的兵士,就因為傷害前王遺體之罪而被捕,最後受到死刑之處分。
也就是說,吳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殺死自己的人報了仇,這當然是十分壯烈的死法,也表示著吳起這個人是直到死前都還在玩弄著謀略的。
在《史記》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戰國時代的戰事,而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寫成小說,一般的讀者可能也較熟知,而這就是戰國時代初期吳起的故事。
接下來要說提第六位孫臏的故事。孫臏這個人是實際存在的,也有人認為《孫子》這本書,其實應該是這個人所寫的才是。依據近年報研究,認為第一位的孫武有其所寫的書物,而第六位的孫臏也有書物留下,因此兩者都有兵法書傳世。可是,《孫子》這本書之所以能夠一直留傳至今,其實跟曹操很有關系,因為曹操在研究了《孫子》之後,訂下了注釋繼續留傳。如果沒有他的話,《孫子》大概也不見得夠夠留傳到現在吧!另有一個較極端的說法,就是《孫子》這本書會不會根本就是曹操聽寫的呢?實際上,我想曹操倒確實有寫這種書的實力才是。
關於孫臏這個人,和之前所談到的孫武、伍子胥、範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朗所寫的《孫子》這本書中,倒是將之化為小說中的人物了。
孫臏的臏並不是本名,而是對腳部有殘疾的人的稱呼,而他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在《史記》上這也是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
第5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