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張委見大尹已認做妖人,不勝歡喜,乃道:「這丈兒許多清奇古怪,今夜且請在囚床上受用一夜,讓這園兒與我們樂罷。」眾人都道:「前日還是那老兒之物,未曾盡興;今日是大爺的了,須要盡情歡賞。」張委道:「言之有理!」遂一齊出城,教家人整備酒肴,逕至秋公園上,開門進去。那鄰裏看見是張委,心下雖然不平,卻又懼怕,誰敢多口。
且說張委同眾子弟走至草堂前,只見牡丹枝頭一朵不存,原如前日打下時一般,縱棋滿地,眾人都稱奇怪。張委道:「看起來,這老賊果系有妖法的,不然,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難道也是神仙打的?」有一個子弟道:「他曉得衙內要賞花,故意弄這法兒來嚇我們。」張委道:「他便弄這法兒,我們就賞落花。」當下依原鋪設氈條,席地而坐,放開懷抱恣飲,也把兩瓶酒賞張霸到一邊去吃。看看飲至月色挫西,俱有半酣之意,忽地起一陣大風。那風好利害!
善聚庭前草,能開水上萍。
腥聞群虎嘯,響合萬松聲。
那陣風卻把地下這花朵吹得都直豎起來,眨眼間俱變做一尺來長的女子。眾人大驚,齊叫道:「怪哉!」言還未畢,那些女子迎風一幌,盡已長大,一個個姿容美麗,衣服華豔,團團立做一大堆。眾人因見恁般標致,通看呆了。內中一個紅衣女子卻又說起話來,道:「吾姊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秋公珍重護惜。何意驀遭狂奴,俗氣熏熾,毒手摧殘,複又誣陷秋公,謀吞此地。今仇在目前,吾姊妹曷不戮力擊之!上報知己之恩,下雪摧殘之恥,不亦可乎?」眾女郎齊道:「阿妹之言有理!須速下手,毋使潛遁!」說罷,一齊舉袖撲來。那袖似有數尺之長,如風翻亂飄,冷氣入骨。眾人齊叫有鬼,撇了家夥,望外亂跑,彼此各不相顧。也有被石塊打腳的,也有被樹枝抓面的,也有跌而複起,起而複跌的,亂了多時,方才收腳。點檢人數都在,單不見了張委、張霸二人。此時風已定了,天色已昏,這班子弟各自回家,恰像檢得性命一般,抱頭鼠竄而去。
家人喘息定了,方喚幾個生力莊客,打起火把,複身去抓尋。直到園上,只聽得大梅樹下有呻今之聲,舉火看時,卻是張霸被梅根絆倒,跌破了頭,掙紮不起。莊客著兩個先扶張霸歸去。眾人周圍走了一遍,但見靜悄悄的萬籟無聲。牡丹棚下,繁花如故,並無零落。草堂中杯盤狼籍,殘羹淋漓。眾人莫不吐舌稱奇。一面收拾家夥,一面重複照看。這園子又不多大,三回五轉,毫無蹤影。難道是大風吹去了?女鬼吃去了?正不知躲在哪裏。延捱了一會,無可奈何,只索回去過夜,再作計較。
方欲出門,只見門外又有一夥人,提著行燈進來。不是別人,卻是虞公、單老聞知眾人見鬼之事,又聞說不見了張委,在園上抓尋,不知是真是假,合著三鄰四舍,進園觀看。問明了眾莊客,方知此事果真。二老驚詫不已,教眾莊客且莫回去,「老漢們同列還去抓尋一遍。」眾人又細細照看了一下,正是興盡而歸,歎了口氣,齊出園門。二老道:「列位今晚不來了麼?老漢們告過,要把園門落鎖,沒人看守得,也是我們鄰裏的幹系。」此時莊客們,蛇無頭而不行,已不似先前聲勢了,答應道:「但憑,但憑。」
兩邊人猶未散,只見一個莊客在東邊牆角下叫道:「大爺有了!」眾人蜂擁而前。莊客指道:「那槐枝上掛的,不是大爺的軟翅紗巾麼?」眾人道:「既有了巾兒,人也只在左近。」沿牆照去,不多幾步,只叫得聲:「苦也!」原來東角轉彎處,有個糞窖,窖中一人,兩腳朝天,不歪不斜,剛剛倒插在內。莊客認得鞋襪衣服,正是張委,顧不得臭穢,只得上前打撈起來。虞單二老暗暗念佛,和鄰舍們自回。眾莊客抬了張委,在湖邊洗淨。先有人報去莊上。合家大小,哭哭啼啼,置備棺衣入殮,不在話。其夜,張霸破頭傷重,五更時亦死。此乃作惡的見報。正是:
兩個凶人離世界,一雙惡鬼赴陰司。
次日,大尹病愈升堂,正欲吊審秋公之事,只見公差稟道:「原告張霸同家長張委,昨晚都死了。」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大尹大驚,不信有此異事。臾間,又見裏老鄉民,共有百十人,連名具呈前事:訴說秋公平日惜花行善,並非妖人;張委設謀陷害,神道報應,前後事情,細細分剖。大尹因昨日頭暉一事,亦疑其枉,到此心下豁然,還喜得不曾用刑。即於獄中吊出秋公,立時釋放,又給印信告示,與他園門張掛,不許閑人損壞他花木。眾人叩謝出府。
秋公向鄰裏作謝,路同回。虞、單二老開了園門,同秋公進去。秋公見牡丹茂盛如初,傷感不已。眾人治酒,與秋公壓驚。秋公便同眾人連吃了數日酒席。閑話休題。
自此之後,秋公日餌百花,漸漸習慣,遂謝絕了煙火之物,所鬻果實之資,悉皆布施。不數年間,發白更黑,顏色轉如童子。一日正值八月十五,麗日當天,萬裏無瑕。秋公正在房中趺坐,忽然祥風微拂,彩雲如蒸,空中音樂嘹。異香撲鼻,青鷥白鶴,盤旋翔舞,漸至庭前。雲中正立著司花女,兩邊幢幡寶蓋,仙女數人,各奏樂器。秋公一見,撲翻身便拜。司花女道:「秋先,汝功行圓滿,吾已申奏上帝,有旨封汝為護花使者,專管人間百花,令汝拔宅上升。但有愛花惜花的,加之以福;殘花毀花的,降之以災。」秋公向空叩首謝恩訖,隨著眾仙,登時帶了花木,一齊冉冉升起,向南而去。虞公、單老和那鄰裏之人都看見的,一齊下拜。還見秋公在雲端延頭望著眾人,良又方沒。此地遂改名升仙裏,又謂之惜花村。
園公一片惜花心,道感仙姬下界臨。
草木同升隨拔宅,淮南不用煉黃金——
第五卷 大樹坡義虎送親
舉世芒芒無了休,寄身誰識等浮漚。
謀生盡作千年計,公道還當萬古留。
西下夕陽誰把手?東流逝水絕回頭。
世人不解蒼天意,恐使身心半夜愁。
這八句詩,奉勸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貪圖利己,謀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韋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隨著大親,在紹興府開個傾銀鋪兒。那老兒做人公道,利心頗輕,為此主顧甚多,生意盡好。不幾年,攢上好些家私。韋德年長,娶了鄰近單裁縫的女兒為媳。那單氏到有**分顏色,本地大戶,情願出百十貫錢討他做偏房,單裁縫不肯,因見韋家父子本分,手頭活動,況又鄰居,一夫一婦,遂就了這頭親事。何期婚配之後,單裁縫得病身亡。不上二年,韋老亦病故。韋德與渾家單氏商議,口今舉目無親,不若扶柩還鄉。單氏初時不肯,拗丈夫不過,只得順從。韋德先將店中粗重家夥變賣,打疊行李,雇了一只長路船,擇個出行吉日,把父親靈柩裝載,丈妻兩口兒下船而行。
原來這稍公叫做張稍,不是善良之輩,慣在河路內做些淘摸生意的。因要做這私房買賣,生怕夥計泄漏,卻尋著一個會-徨賴域-做個幫手。今日曉得韋德傾銀多年,囊中必然充實,又見單氏生得美麗,自己卻沒老婆,兩件都動了火。下船時就起個不良之心,奈何未得其便。
一日,因風大難行,泊舟於江郎山下。張稍心生一計,只推沒柴,要上山砍些亂柴來燒。這山中有大蟲,時時出來傷人,定要韋德作伴同去。韋德不知是計,隨著張稍而走。張稍故意彎彎曲曲,引到山深之處。四顧無人,正好下手。張稍砍下些叢木在地,卻教韋德打捆。韋德低著頭,只顧檢柴,不防張稍從後用斧劈來,正中左肩,撲地便倒。重複一斧,向腦袋劈下,血如湧泉,結果了性命。張稍連聲道:「乾淨,乾淨!來年今日,叫老婆與你做周年。」說罷,把斧頭插在腰裏,柴也不要了,忙忙的空身飛奔下船。
單氏見張稍獨自回來,就問丈夫何在。張稍道:「沒造化!遇了大蟲,可憐你丈夫被他吃了去。虧我跑得快,脫了虎口,連砍下的柴,也不敢收拾。」單氏聞言,捶胸大哭。張稍解勸道:「這是生成八字內注定虎傷,哭也沒用。」單氏一頭哭,一頭想道:「聞得虎遇夜出山,不信白日裏就出來傷人。況且兩人雙雙同去,如何偏揀我丈夫吃了?他又全沒些損傷,好不奇怪!」便對張稍道:「我丈夫雖然銜去,只怕還掙得脫不死。」張稍道;「貓兒口中,尚且挖不出食,何況於虎!」單氏道:「然雖如此,奴家不曾親見。就是真個被虎吃了,少不得存幾塊骨頭,煩你引奴家去,檢得回來,也表我夫妻之情。」張稍道:「我怕虎不敢去。」單氏又哀哀的哭將起來。張稍想道:「不引他去走一遍,他心不死。」便道:「娘子,我引你去看,不要哭。」單氏隨即上岸,同張稍進山路來。
先前砍柴,是走東路,張稍恐怕婦人看見死屍,卻引他從西路走。單氏走一步,走了多時,不見虎跡。張稍指東話西,只望單氏倦而思返。誰知他定要見丈夫的骨血,方才指實。張稍見單氏不肯回步,扯個謊,望前一指道:「小娘子,你只管要行,兀的不是大蟲來了?」單氏抬頭而看,才問一聲:「大蟲在哪裏?」聲猶未絕,只聽得林中喇的一陣怪風,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額虎,不歪不斜,正望著張稍當頭撲來。張稍躲閃不及,只叫得一聲「阿呀」,被虎一口銜著背皮,跑入深林受用去了。
單氏驚倒在地,半日方醒,眼前不見張稍,己知被大蟲銜去,始信山中真個有虎,丈夫被虎吃了,此言不謬。心中害怕,不敢前行,認著舊路,一步步哭將轉來。未及出山,只見一個似人非人的東西,從東路直沖出來。單氏只道又是只虎,叫道:「我死也!」望後便倒,耳根道忽聽說:「娘子,你如何卻在這裏?」雙手來扶。單氏睜眼看時,卻是丈夫韋德,血汙滿面,所以不像人形。原來韋德命不該死,雖然被斧劈傷,一時悶絕。張稍去後,卻又醒將轉來,掙紮起身,扯下腳帶,將頭裏縛停當,挪步出山,來尋張稍講話,卻好遇著單氏。單氏還認著丈夫被虎咬傷,以致如此。聽韋德訴出其情,方悟張稍欺心使計,謀害他丈夫,假說有虎。後來被虎咬去,此乃神明遣來,剿除凶惡。夫妻二人,感謝天地不盡。回到船中,那啞子做手勢,問船主如何不來。韋德夫妻與他說明本末。啞子合著掌,此亦至異之事也。韋德一路相幫啞子行船,直到家中,將船變賣了,造一個佛堂與啞子住下,日夜燒香。韋德夫婦終身信佛。後人論此事,詠詩四句:
偽言有虎原無虎,虎自張稍心上生。
假使張稍心地正,山中有虎亦藏形。
方才說虎是神明遣來,剿除凶惡,此亦理之所有。看來虎乃旦獸之王,至靈之物,感仁吏而渡河,伏高僧而護法,見於史傳,種種可據。如今再說一個義虎知恩報恩,成就了人間義夫節婦,為千古佳話。正是:
說時節婦生顏色,道破奸雄喪膽魂。
話說大唐天寶年間,福州漳浦縣下鄉,有一人姓勤名自勵,父母俱存,家道粗足。勤自勵幼年時,就聘定同縣林不將女兒潮音為妻,茶棗俱已送過,只等長大成親。勤自勵十二歲上,就不肯讀書,出了學堂,專好使槍輪棒。父母單生的這個兒子,甚是姑息,不去拘管著他。年登十六,生得身長力大,猿臂善射,正藝過人。常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有一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為樂。曾一日射死三虎。忽見個黃衣老者,策杖而前,稱贊道:「郎君之勇,雖昔日卞莊、李存孝不是過也!但好生惡殺,萬物同情。自古道:『人無害虎心,虎無傷人意。』郎君何故必欲殺之?此獸乃百獸之王,不可輕殺。當初黃公有道術,能以赤刀制虎,尚且終為虎害。郎君若自恃甚勇,好殺不已,將來必犯天之忌,難免不測之憂矣。」勤自勵聞言省悟,即時折箭為誓,誓不殺虎。
忽一日,獨往山中打生,得了幾項野味而回。行至中途,地名大樹坡,見一黃斑老虎,誤陷於檻阱之中,獵戶偶然未到,其虎見勤自勵到來,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作聲,似有乞憐之意。自勵道:「業畜,我已誓不害你了。但你今日自投檻阱,非幹我事。」其虎眼觀自勵,口中嗚嗚不已。自勵道:「我今做主放你,你今後切莫害人。」虎聞言點頭。自勵破阱放虎。虎得命,狂跳而去。自勵道:「人以獲虎為利,我卻以放虎為仁。我欲仁而使人失其利,非忠恕之道也。」遂將所得野味,置於阱中,空手而回。正是:
第9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