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篇

 百年詛咒

 那多 作品,第2頁 / 共101頁  

 大小:

朗讀: 

精神分析學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

弗洛伊德發表過大量臨床方面的論文,對精神分析學研究中的細節問題進行了探討,他還公布過五份長篇病曆,提供了很多有關他研究方法方面的情況。此外,他還寫過一系列專門論述精神分析技巧的文章。但是從他的《夢的解釋》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他的發現具有廣泛的意義,他知道這些發現一定會遠遠超出精神神經症的狹小範圍,涉及人類方面的各種問題。在這個比較容易接近的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可以用到「正常」生活中一些很難解釋的問題上。因此他在一九一二年創辦了一份《意象》雜志,用來討論他的研究在非醫學方面的應用情況。《意象》雜志是對早期創辦的《精神分析學年鑒》(一九0九年)和《精神分析學導報》(一九一‧年)的補充,《導報》不久便為《精神分析學雜志》所取代(一九一三年)。

偉大的創造性作家對人類心理的透徹觀察,早就使弗洛伊德贊歎不巳他在一九‧七年寫的《耶森的<格拉狄瓦>中的妄想與夢》,對德國作家耶森的小說《格拉狄瓦》作了精彩的研究。在這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作品中,弗洛伊看到一些心理機制和他在探討夢與神經症時所闡述的機制完全相同。三年以後,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一本雄心勃勃的研究專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他在書中將列奧納多在藝術追求與科學追求方面的矛盾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他的一些學生,特別是奧托‧蘭克便把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來解釋神話和民歌傳說,這樣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出人類想象的各種表現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卡爾‧亞伯拉罕甚至用這種方法闡述了三千年前第一位一神論者埃及法老阿朗那頓發動宗教革命的動機。

一九一三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釋》。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發現這些都是兒童和野蠻人的原始心理所共同具有的特征。他強調了原始人弑親行為的重大意義,並認為文明、道德和宗教就起源於對弑親行為的追悔和其他反應。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食物減少到最低限度,缺乏暖氣以及其他的麻煩,給弗洛伊德和他朋友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苦。而戰後奧地利貨幣的崩洗不僅使弗洛伊德的積蓄喪失殆盡,而且迫使他奮力抗爭以避免破產。大戰期間,弗洛伊德出版了唯一一本關於時事的著作《對戰爭與死亡時期的思考》(一九一五年)。他指出實際上幻滅感並不一定是戰爭引起的,幻滅感的產生與過去人們過高地估計人類的道德進步有關;這一事實只是由此發生了可怕的戰爭才被揭示了出來。十八年後,弗洛伊德應國際聯盟之邀,就「為何會有戰爭』的問題,與愛因斯坦作了通信討論。弗洛伊德一方面對未來仍抱有希望,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在消滅戰爭的道路上還存在的各種障礙。

鼎盛時期

就在戰爭的第一年,弗洛伊德可能以為他的工作將要結束了,於是他就心理的本質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這些文章成為他一生主要工作的最高峰。

一九一九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到一九三八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五種雜志、一百五十種書籍。

就在同一年弗洛伊德在一本名為《超越唯樂原則》的書,對人的心理提出了一種新的革命性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他的信從者們大吃一驚。弗洛伊德本來認為,心理中的主要原則是唯樂—痛苦原則,以及由此產生的唯實原則。但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一種更加基本的原則,即他所稱的重複—強迫原則(repetition-compulsion),它具有恢複早期狀態的傾向。如果從邏輯上推到極端的話,這意味著那裏存留一種使生命變為無生命物體的傾向,弗洛伊德稱之為「死本能」。這與其說是臨床的結論不如說是一種哲學的推論,只有極少數幾個信從者覺得能夠接受這一觀點。這也表明弗洛伊德有關本能的理論有了變化。他曾幾次試圖把各種本能分為兩組對立的類型,他就用這種方法把本能歸入生本能和死本能兩個基本的範疇。他認為死本能外向化時,就會引起攻擊性沖動,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痛苦。

在以後的兩年裏,弗洛伊德又出版了兩本著作《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伊德》,後者為新的自我心理學奠定了基礎,並且直到現在人們仍在對它進行著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過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方面:但是通過進一步研究,他認為這種劃分法雖然不失有用,然而還存在著一種更加基本的尺度。這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個部分稱之為伊德、自我和超我。伊德相當於來自原始本能的能量的原始貯藏庫。弗洛伊德認為它是一種完全沒有分化過的能量,但是伊德也許並不象他想象的那麼完整。自我則是從伊德產生出來的與外界進行接觸的專門性力量。弗洛伊德在研究了病人身上幾種形式的抵抗之後,以充分的理由提出假設:自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意識的。這個結論也附帶地說明,人們為什麼堅信那些產生於內心深處的決定是自發性(自由意志)的。

早在幾年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自我理想」的概念:它是一種自戀性力量,它批判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並驅使自我達到更嚴格的道德標准或審美標准。後來,弗洛伊德把它重新命名為「超我」,不過其含義則大大地擴展了:它是從自我分裂出來的部分,它體現了插入其中並由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的父母的要求和標准。然而由於它在攻擊性沖動中有著較深的根基因而能引起一種極度痛苦的犯罪感。其程度之難以忍受,使得人們設法尋求逃避——這是一個與犯罪傾向有關的題目,或者以各式各樣的自我懲罰和自卑感來減輕那些感覺。所謂「良心」,就是衡量自我和超我之間心理緊張程度的一種尺度。

大約在這一時期,也就是在一九二三年春天,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十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術,上顎一邊只好全部切除,於是他必須裝上又大又複雜的假牙,這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在這以後的十六年裏他吃了不少苦頭,除了無數次痛苦的治療以外,還動了三十三次手術。在這漫長的時期他從來不哼一聲,而是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病痛。

一九二五年,弗洛伊德發表了《抑制、症狀和焦慮》,該書闡述了焦慮和恐懼的性質及來源;他在這一年中還應約撰寫了一部簡短的自傳。一九二六年,他寫了一本為普通人而不是受過醫學或精神分析學訓練的人運用這一學科的可行性進行辯護。他擔心精神分析學會變成醫學的一個無足輕重的附屬部分,以致它對於人類更廣泛的意義會被人們忽視。但是,他想使精神分析學的應用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一九二七年弗洛伊德寫了《幻覺的未來》一書,為此他受到宗教界的強烈譴責。嚴格地說,這本書對精神分析學並沒有什麼貢獻,它只是表達了弗洛伊德的信念即單靠願望和恐懼的心理動機就足以形成宗教的信仰,尤其是對上帝和永恒的信仰,這裏根本不需要求助於什麼超自然的力量。兩年之後,又一本不受歡迎的書《文明及其不滿》問世。弗洛伊德在書中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根本弱點,並指出了許多必須加以補救的缺陷。他在較早些時候寫的《群體心理學》中,就對聯接各個社團的紐帶的性質及其來源作過大量闡述,這對社會學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另外在這些年裏,弗洛伊德還發表了不少臨床方面很有價值的論文,以及論著《精神分析引論新編》,這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寫的那兩卷講演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


  

一九三‧年,弗洛伊德的文學才能使他得到了歌德獎,這是他非常重視的一項榮譽。第二年,他的故鄉為慶祝他的七十五壽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條街道,許多科學協會接受他為名譽會員,但除了他一九‧九曾作過講演的克拉克大學曾授予他榮譽學位外,再也沒有哪所大學授予他類似的學位。然而,一九三六年,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他八十壽辰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年使他感到滿意的另一件事是,他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

弗洛伊德在流亡中

一九三三絕納粹党人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這對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重大打擊。當時弗洛伊德在德國的許多支持者被迫逃離自己的國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當眾焚燒。此後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書又在萊比錫被沒收。盡管在德國的主要銷路已經喪失,但該公司仍然全力掙紮,直到一九三八年納粹入侵奧地利,公司房產被沒收為止。

納粹的迫害促使弗洛伊德思考猶太教的性質和起源問題,這一問題占去了他一生中最後五年的大部分時間。他把《摩西與一神教》寫了又寫,該書在當時信奉天主教的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維也納,沒有機會出版發行。一九三八年他離開維也納後,該書終於問世,英譯本也在他逝世前的幾個月得以發行。這是一本想象力極為豐富的著作,書中的一些觀點既難以證實也不容易予以反駁。弗洛伊德在書中推斷,猶太教中特有的一神信仰,與第一個傳播這種信仰的、富有單命精神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推行該信仰有關。通過對有關摩西出身的奇異故事進行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推斷摩西實際上是埃及人,他提示說,摩西是一個忠於阿肯那頓的信仰的貴族,阿肯那頓死後,他的一神信仰就遭到埃及人的堅決抵制。由於這一看法,弗洛伊德在曾經把他尊為本民族偉人的猶太人那裏,第一次受到了冷遇。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摩西向猶太人灌輸一神信仰時,必須面對人們的強烈反抗,他認為摩西就是在一次反對他的權力的暴亂中被殺身亡的。於是,弗格伊德進一步設想,摩西被害之後,人們為這樣對待偉大領袖而悔恨,這是一種與弑親願望的先天反應有關的悔恨,他認為這是人類遺傳特性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摩西的學說後來由少數幾個忠實的信徒珍藏起來直到幾百年後才由一些偉大先知將它立為教義。

盡管壓力重重,弗洛伊德堅決不同意離開早己成為故鄉的維也納。但是,一九三八年三月納粹入侵奧地利以後,局勢已經很明顯了,如果還不走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象別的猶太人一樣厄運臨頭。在這關鍵時刻,歐內斯特‧瓊斯飛抵維也納,勸他移居英國,英國內務大臣亦為他、他的家庭以及他的學生提供了最充分的幫助。是年六月,他克服了納粹分子設置的重重障礙,終於飛抵倫敦。九月,他又搬到馬茲費爾德花園,這是他最後一次搬家。九月問,弗洛伊德接受了最後的手術治病,這也是最大的一次手術。到了次年二月他癌症複發,醫生認為已無法再動手術了。然而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弗洛伊德還在忙於他的本職工作,還在接待來訪者,撰寫文章。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弗洛伊德在倫敦與世長辭。

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創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倫敦逝世,終年83歲。

茨威格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裏。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熏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志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

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饑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紮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鬥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贊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並,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一九三八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一九四零年經紐約去巴西。



第2頁完,請續下一頁。喜歡 Amo hot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