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道:「父親,淩統於此地與我交戰,莫非欲待東吳大隊兵馬趕到?」劉備點頭,正欲發話,前頭殺聲又作,吳將丁奉引軍千餘趕到,口裏高叫:「我奉周都督將領而來,劉備休要無禮而走!」趙雲欲出交戰,陳到曰:「子龍將軍保護皇叔,某家去戰丁奉!」拍馬舞刀而出,截住丁奉廝殺。 東吳二千精兵,兩邊包裹上來,劉兵才六七百,死死抵擋。 劉備在圈子中間,急得頓足不已。 劉封道:「父親,何不請繼母出來退去吳兵。 」劉備道:「吾雖不才,亦縱橫天下,豈能憑借夫人之力而走?」此時東吳軍馬團團圍上,陳到、呂方、郭盛亦退回本陣,各將奮力抵禦。 未到半個時辰,遠遠又是煙塵大起,不知多少兵馬殺到。 劉備長歎道:「吾命休矣!」正是:英雄自尋落魄事,丈夫愧得夫人功。 畢竟劉備生死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第九回 曆艱險劉備回本郡,圖奇功周瑜伐益州 且說劉備被梁山好漢用計攛掇離了南徐之地,向荊州進發,行無一日,被周瑜安排下淩統、丁奉兩枝兵馬截住廝殺。 劉兵人少,看看招架不住,前面塵頭湧動,又不知多少人馬趕來。 劉備正惶恐間,西北角上殺聲大作,數百餘人沖將過來,直取吳軍陣後。 但看為首將領,卻是史進、陳達、楊春。 東吳兵不防此間有劉軍殺出,兼之三將英勇,一時被沖開陣腳。 史進等殺進圍中,對劉備道:「皇叔,我等奉諸葛軍師、宋公明哥哥將令,前來救駕。 往前十裏之地便有船只,請皇叔隨我等前來!」劉備依言,拔雙股劍親自沖鋒。 趙雲綽馬挺槍在前開路,槍風到處,吳兵紛紛散開。 陳到提刀在後押陣,史進、劉封兩邊護衛,車輛依次而行。 丁奉、淩統被他一陣沖過,立刻率領人馬複又緊緊咬住,但忌憚趙雲勇猛,卻也不敢過於進逼。 沿江逶迤行不數裏,山岡後面鼓聲大作,千餘人馬殺出,為首大將高呼:「劉備無義而去,枉自我主吳侯一片赤誠!徐盛在此!」劉備慘笑道:「三面受敵,如何是好?」史進心下一橫道:「船只離此地尚有三四裏,待我去沖開陣腳,諸位兄弟保護皇叔突圍!」大吼一聲,提三尖刀殺奔徐盛軍隊。 徐盛出馬相迎,兩個大戰,不分勝敗。 劉備身邊劉封、呂方、郭盛等各自引軍沖突而來,被吳軍陣型嚴整,不能突破。 背後丁奉、淩統兩軍掩殺而上,陳到、陳達分頭擋住,眼看這孫吳軍有三四千,劉軍才不滿千人,如何招架得住。 幸得趙雲一人在劉備身旁遮擋,力保不失。 鏖戰了一餐飯功夫,忽地車駕簾動,孫夫人起身出來。 廝殺兩軍見狀,各自退開。 徐盛、丁奉、淩統以軍前見禮。 孫夫人厲聲叱道:「三位將軍莫非奉我哥哥將令來取我首級?」徐盛道:「不敢。 乃是奉周都督將領,在此迎接劉備。 」孫夫人罵道:「我只說哥哥為吳侯,萬事自能作主,不想教周瑜部將欺負到自家妹子頭上!我與夫君劉皇叔,因有急事,趕回荊州,且不說哥哥、母親皆已同意,就如何也輪不到周瑜發話!你等快快讓開道路,我要急趕回去哩。 」 丁奉、淩統輕聲商量片刻,丁奉高聲道:「小姐,吳侯與都督皆為江東大事,今此我等實奉將領,請劉豫州回南徐,或在柴桑盤桓數日也可。 小姐有甚麼委屈,不妨見了吳侯辯明。 若要在此處放走,我等實不敢違了軍令,請恕末將不從之罪。 」言訖,三將各自督率人馬,緩緩圍上。 孫夫人見狀大怒,搶過侍衛手中長戟,翻身上馬:「你等既然如此威風,便在陣前將我生擒死拿,去見我哥哥作禮物罷!」將馬一縱,向徐盛沖來。 吳兵見郡主親自殺到,哪裏敢與她廝殺,紛紛後退。 三將面面相覷,只得約束士眾後退,但也不放松包圍。 兩下正在相持,江上數十只大船順流下來,扯的是商船旗號。 史進回望,大喜道:「是了是了,我等的船只來矣!」片刻,船只靠岸,劉備急急招呼:「速速上船!」這邊徐盛看了,叫聲:「休想!」拍馬引軍直取碼頭。 陳達挺槍相迎,兩個戰無數合,徐盛大吼一聲,奮力掄槍,將陳達殺退。 史進策馬趕來,徐盛令部下軍卒弓箭齊發,射死劉軍二三十人,餘部不敢再死沖。 後面丁奉、淩統見狀,叫聲:「郡主,多有得罪!」驅動兵馬,齊齊又上來。 孫夫人大怒,揮戟便殺,只擋得一處,片刻之間,東吳兵四下合圍,眼看劉備又難脫身。 忽然又聽鼓噪聲大作,數百人身作便裝,從西面殺將過來。 為首一個大漢,身長八尺,手握兩把板斧,口中嚷道:「兀那蠻子莫要張狂,先吃鐵牛爺爺一斧頭!」獨身殺進徐盛隊伍之中,板斧到處,血肉飛濺,吳兵大驚之下,已死傷十數。 背後跟著掩進,卻是李袞、項充,各自手持蠻牌,護住李逵,三人便如一團猛火滾入草叢,東吳兵馬紛紛避之不及。 徐盛大怒,回馬來戰,不防被李袞飛標射來,急急躲閃,早中在左肩。 副將急忙送他到陣後休息。 這一路吳兵因此大亂,那邊數百便裝人馬,直接沖入核心,為首將領馬上行禮,卻是青面獸楊志。 楊志對劉備道:「我哥哥宋公明奉軍師將領,分派人馬迎接皇叔,因恐史進兄弟人少力寡,故叫我等化妝前來接應。 」劉備不住贊撫,史進道:「還請皇叔與夫人乘機上船。 」劉備便叫侍婢先服侍夫人上船。 這頭徐盛帶傷指揮眾軍阻截,奈何自己上不得陣,幾個副將難敵李逵史進勇狠;後面丁奉、淩統急急催動人馬上前,趙雲長嘯一聲,縱馬而出,力敵二將,戰不上十餘回合,二將各自力怯,只得退在一邊,眼睜睜看劉備等人逐次上船,起了大蓬,慢慢逆流上去。 再說劉備到得船上,心意稍安,乃抱孫乾屍首痛哭曰:「公‧,公‧!我二人自徐州相隨,十數年間,患難與共,今大業未成,君竟遭此莫名毒手!痛哉公‧!」揮淚如雨,放聲大哭。 眾皆相勸。 李逵道:「奶奶的,皇叔既然心痛孫先生,何不令我等殺上岸去,多砍他幾個吳賊,好給孫先生報仇!」戴宗怒道:「你這黑廝懂得甚麼,再胡說,叫小七哥把你摜了下水去喂魚!」李逵悚然,不敢再發話。 其時風向正好,大船如飛而行。 只看背後有吳軍戰船遠遠跟著,兩邊又有馬步人馬夾江追襲,劉備心中不安。 前頭看看將到界首,忽然背後金鼓聲大作。 劉備回頭看時,心下大懼。 但見數百只戰船,蔽江而來,船頭大旗,正是東吳八十一州大都督周瑜。 左有韓當,右有黃蓋,正是軍容儼然。 又看前頭,一隊戰船截江而來,當先船頭立一員大將,口裏高呼:「劉玄德莫走,甘寧在此!」劉備惶恐之間,上遊江面,百餘只快船順水而下,船頭大張漢字旗號,卻是阮小五水軍殺來接應,當下與甘寧所率吳軍在江面周旋廝殺。 趙雲道:「主公,此時快快登岸,陸路回荊州為好。 」劉備點頭,於是船隊停靠北岸,棄舟登岸。 其時,阮小五所率水軍,大江之上交戰,不敵東吳水軍精銳,漸漸吃不住後退。 周瑜見劉備登岸,吩咐道:「我等也上岸追擊劉備!」於是大軍船隊迫近北岸。 劉備這頭,楊志道:「皇叔,若讓周瑜軍登岸,我這裏千餘人馬必難招架,何不於江邊列陣抵擋?」趙雲道:「列隊抵擋,亦難阻住。 不如我等斷後,皇叔急速西去。 」戴宗道:「此行有車駕眷屬,如何行得快?」正說之間,東面塵埃大起,呂蒙引軍殺來,江上周瑜大軍亦逼近。 劉備慨然道:「今既如此,何不決一死戰!」吩咐婢女把車駕撤開,自翻身上馬,拔劍預備。 趙雲厲聲道:「事急矣!請皇叔速速獨身趕回荊州,我與眾將在此死戰抵擋!」劉備只是不從。 爭執之間,江上金聲激烈,兩軍鏖戰頓止。 回頭看時,數只高大樓船緩緩駛上,船上士兵齊聲高呼:「劉豫州慢行!劉豫州慢行!」「孫車騎前來相送!」「孫車騎前來相送!」劉備驚訝之間,遠望樓船,當頭第一艘上高站一人,正是吳侯孫權。 身旁相伴的是魯肅。 劉備這才放下心來。 須臾,樓船駛近,孫權下到船頭,拱手道:「玄德公何事如此匆忙?」劉備笑道:「只因聞說曹操兵馬將動,又想已離別荊州多時,須得趕回整頓。 本待辭行,因城中大亂,恐有不妥,由此留書信而別,禮數不周,請吳侯見諒。 」孫權道:「我非存心怠慢,只是南徐城中突然有山越族人作亂,因此惶惑,驚了玄德公。 各處將士不知實情,因此攔截,萬望玄德公恕罪。 」兩個各自話別,孫權大船自回頭,周瑜軍馬也收兵回營。 劉備看東吳兵去,長歎道:「今日若非魯子敬,實在危險。 」趙雲道:「且先回荊州再說。 」這時阮小五快船隊也到江邊參見。 劉備眾人正欲起行,西面煙塵大起,數千軍馬趕到。 劉封驚曰:「如何又有兵馬?莫非是曹操來襲?」戴宗道:「曹操不會來的如此快,想是我荊州人馬接應。 」這時兵馬漸進,看旗號是漢,又看當先戰將卻是林沖,眾人始放下心。 須臾,梁山人馬趕到,宋江滾鞍下馬:「俺宋江護駕來遲,致令皇叔受驚,多多恕罪。 」劉備扶起道:「宋公明何必如此?今日若非你派遣兄弟接應,險些受了周郎毒手。 」於是一起西行。 行無多遠,陸上張飛引兵前來接應,水上關羽率戰船趕來,匯合一路,同回荊州。 回到城中,眾人相議。 張飛道:「這孫權說是招親,把俺哥哥誆去不放了回來,又於路截殺,我看沒安好心。 這次能回來,下次不可再與他相見。 」吳用道:「我便說東吳招親,名為秦晉聯姻,是楚漢鴻門。 皇叔此去能安全歸來,已是僥幸。 卻還送了孫公‧性命。 想那孫權狼子野心,意欲獨霸江淮,窺視荊州不止,我與之聯兵,雖是勢不得已,卻萬萬不可不防他中途翻臉。 」劉備聽到「孫公?」三字,不由又垂淚。 邊廂諸葛孔明眉頭微微皺道:「吳加亮說的雖是有理,但現下曹操強盛,孫劉必須聯手,方能對敵。 這次皇叔入吳和親,我以為在孫仲謀當是誠意。 周瑜雖由異心,不至破敗。 至於本次之事,我看確系山越人為亂。 孫仲謀與魯子敬相送,也足見其真心。 兩家聯合,各有長短,凡事必須細細思量,方不致一時不忿而斷今後的前途。 」宋江冷笑道:「諸葛軍師之言甚是高瞻遠矚,俺宋江是個粗人,也不明這許多是是非非。 只是孫權招皇叔入吳,初時便甚可詫異,後又出這等事情。 我想孫吳時刻欲霸占荊州,於中下手,毫不奇怪。 至於山越人是否為亂,他說了是,我等又怎知真假耶?」諸葛亮輕扣桌面道:「公明此言差矣!若是孫吳存心暗算,皇叔數百人馬,安能從吳地脫身!我與孫權,再有沖突過節,現下大敵當前,必須戮力同心。 否則輕易相惡,禍起蕭牆,則為操賊坐收漁利,雙雙覆亡不遠矣!」劉備點點頭:「軍師言之有理!公明,加亮,勿再說此事。 且整頓軍備,防備曹操來攻。 」諸葛亮道:「主公攜夫人回荊州,當向孫權致意。 」劉備然之,便派簡雍攜帶禮物,再往南徐,備加聯絡。 一面以眾人保駕有功,厚加封賞。 以九紋龍史進、青面獸楊志為校尉、黑旋風李逵為都尉,其餘眾人亦多賞賜金帛之類。 宋江下來,自與吳用商議道:「不想此次被魯肅、諸葛亮作梗,兩家聯盟未曾破滅。 」吳用道:「這也無可奈何。 好在因孫乾之事,兩家睚眥已生,加之周瑜心氣急促,關羽為人孤傲,劉備匹夫忘形,孫權血氣方剛,兩家日久必發仇隙。 我等屆時再加以利用即可。 」計議已定,各自下去招兵買馬不提。 原來劉備初時兵微將寡,只有江夏一地存身。 孫權為用其抗曹,分荊州讓劉備取了。 初時口裏只講「借」,因此以後生出這許多是非來。 這邊孫權被劉備占住荊州,雖然多了個抵抗曹操的屏障,卻也斷了擴展之路,因此長久下來,心中大是不暢。 周瑜知其意,便設一策,欲興兵途經荊州,進去益州,然後連接馬超,成南北對峙之勢。 孫權從之,一面整備軍馬,使奮威將軍孫瑜為前部,周瑜自提中軍,馬步水軍四萬餘人,沿江出發。 先以書信報於劉備,嚴明意思,請劉備資助糧草。 劉備得知,召集屬下商議。 糜竺道:「孫權若取得益州,我荊州則兩面受敵,以我之見,斷不可答應。 」劉備道:「然則當如何是好?」糜竺道:「不如遣將與吳軍共同西征,進得益州,占據要隘,東吳終不能越荊州而有蜀地,如此費半功而可得全蜀之利也。 」劉備尚未答話,一人搖手道:「不可!不可!」眾人看之,乃是荊州主薄殷觀。 殷觀道:「益州地勢險要,急攻甚難。 若與東吳聯兵西進,各懷鬼胎,進恐傷折羽翼,退易為吳所乘,甚是不利也。 不如贊其獨立伐蜀,而自說新得郡縣,兵馬不齊,未敢妄動興師,糧草亦難於供給。 如此意思明白,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 進退之計,可坐收吳、蜀之利也。 」劉備聞言大喜,轉問眾人:「諸君以為如何?」諸葛亮微微搖頭:「殷君這一策雖然奇妙,然也有冒險之處。 周瑜心高氣傲,縱然我軍不助糧草,彼又安肯收軍?益州富庶,劉璋暗弱,若被彼取得,則今後難於伸展了。 」宋江看吳用意思,吳用視若不見,宋江便道:「這個軍師多慮了。 我意思至此,若那東吳還要興兵西征,無說頭,我據住江口,不放他軍馬通過,還要怎的?」馬良道:「今日莫若先由主公寫信一封,勸阻東吳。 想來劉璋漢室宗親,與我有盟好之情,若以此婉拒之,諒孫仲謀也不好勉強。 」劉備點頭:「便依諸位之言。 我不助其伐蜀,亦不贊其伐蜀。 先以書信勸其罷兵。 一面請諸位將軍整頓軍馬,以備萬一。 」計議已決。 劉備書信到南徐,孫權拆開視之,雲益州地勢險要,難以攻取,又言曹操時刻欲南下報仇,故請孫權勿要同盟先相攻伐雲雲。 孫權看後,置之一旁,令孫瑜即刻進兵江夏,又遣堂兄孫‧引軍三千,以增周瑜之勢。 時建安十五年六月。 消息傳到公安,劉備驚道:「孫仲謀此舉,竟欲強行闖關耶?」諸葛亮道:「彼既然有此舉動,我方也只好迎戰。 今可調遣人馬,屯集江夏附近,以阻吳軍。 只是不可自我開釁。 」劉備道:「全憑先生安排。 」諸葛亮便令關羽引一萬人馬,至江北沔陽一帶埋伏;又令宋江引梁山軍二萬,潛往洞庭湖邊密密屯住。 劉備自與張飛提大軍待於公安。 且說孫瑜前部萬餘人馬,戰船數百只,沿江水陸並進,過夏口,趕到油江之前,聞報有劉備大隊人馬駐紮,不敢輕動。 遣人發書借路,劉備遣人送書答曰:「吾已有書信與吳侯,言明意思。 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如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言辭甚是犀利。 孫瑜因己軍勢孤,不敢與之交戰,叫且紮下營盤,待周瑜後軍到時方才計議。 這邊宋江與一般頭領並二萬兵馬屯兵於洞庭湖邊,聞得孫瑜兵到,吳用道:「今日是矣。 哥哥可精選人馬,乘夜偷襲孫瑜營盤,兩軍交鋒,則吳漢必然破裂。 」宋江道:「只是彼周瑜大軍在後,我若與孫瑜交戰,被他兩面夾擊,豈不危險?」吳用笑道:「哥哥怎的如此怕事。 彼周瑜大軍在後,我這裏劉玄德又豈是坐看的?只是回頭劉備面前,這事情要有個說法,不可落人話柄。 」宋江道:「這個自然。 」於是安排下去,如此如此。 孫瑜駐紮江邊,兩日無事。 這天黃昏,聞報營盤南面有人馬動作。 孫瑜心下懷疑,便遣大將薛悠引五百精兵,前去哨探:「不可貪戰,我隨後接應。 」薛悠領命,帶兵南出,果見一隊人馬不知多少,在一邊擺布陣型。 薛悠大是詫異,近前去看時,那隊人馬迎面而來,為首將領開口罵道:「汝這吳狗,擅入我地,待要如何?速速退去,免你一死!」薛悠大怒,未及答話,那將領身後弓箭手一箭射來,將薛悠身邊一小校射倒。 薛悠怒火沖天,拍馬上前,那將卻是跳澗虎陳達,與薛悠戰了兩三個回合,回馬便走。 薛悠心下氣忿,引兵追趕。 追不上三四裏地,四下裏鼓聲大作,燈籠火把點點晃人。 薛悠大驚,方欲回頭,梁山軍已四下殺來,混戰了一頓飯功夫,五百吳軍九成被殲,薛悠被青面獸楊志一槍刺死。 孫瑜在營盤之中聞得,急急點兵出營,只見野地裏火光一派,無數人馬掩殺上來。 當先一將手挺丈八蛇矛大喝:「豹子頭林沖在此,哪個前來領死!」吳將兩員上前接戰,鬥不到十個回合,被一一挑落。 左側翼一個黑大漢領頭,兩柄板斧著地卷來,砍得吳兵肢折顱碎,紛紛潰退。 右邊是一個胖大和尚,仿佛鐵塔一般,手裏提條禪杖,橫掃直打,勢不可擋。 正在叫苦不迭,人報後營糧草起火。 孫瑜大驚,又見陸路敵人甚多,於是吩咐全軍下船躲避。 多有退避不及為梁山軍所殺的。 待得將船拉離江岸,忽然船隊中驚叫連連,接連有多艘船搖擺下沉。 接著又看江面東邊一片火光,數十只火攻船熊熊逼近。 孫瑜咬牙道:「既已至此,拼死一戰罷!」正是:蜀地城池未見影,吳郡將軍先遭殃。 未知孫瑜性命如何,請看下回。 第十回:周公瑾大戰梁山寇,吳加亮計挫東吳兵 且說孫瑜紮營,突遭夜襲,軍馬損失無數。 退避到江面上,又被火船逼住。 正在惶恐之間,夜色中殺聲又起,東來一隊軍馬,與岸上伏兵廝殺。 孫瑜不敢造次,遠遠觀看,約莫戰了一頓飯時間,後來的兵馬殺退伏兵,趕到江邊,火光下一員大將當先喝道:「孫將軍休慌,我乃甘寧是也,奉都督之命前來接應!」孫瑜大喜,令再把船只靠岸,馬步軍上了陸地,與甘寧會合。 甘寧道:「都督有言:我軍深入重地,必須小心提防埋伏。 」孫瑜連呼慚愧,於是二人整頓兵馬,牢牢看守。 一夜暫時無事。 第二日,周瑜引大軍趕到,聞得夜間事情,大怒道:「叵耐這大耳賊,我與他好歹同盟一場,今日借道伐蜀,竟然突下毒手!也罷,我便乘勢取了荊州,再提兵入川!」呂蒙勸道:「劉備雖然可惡,今日我畢竟遠來,不合相與爭鋒。 且彼若有心陷害,想來准備已足。 都督不如一面稟告吳侯請求援兵,一面發書責問,一面在此地整頓軍馬,然後看他動作。 」周瑜然之,寫書一封,遣人發往劉備大營之中。 此時劉備已接宋江報說吳軍沖突營寨,引發交戰,並請增援。 再接到周瑜書信,劉備問孔明道:「如何周瑜又發書責我挑釁?」諸葛亮道:「此事原本也說不清楚。 宋江屯兵洞庭湖,他那裏本是草寇人馬,氣血十足,孫瑜又是東吳宗室,兩下沖突不足為怪。 」劉備道:「那今日當如何是好?」諸葛亮道:「可作書曉之以理,勸其退兵。 一面整頓軍馬,緩緩前進。 周瑜知難,自當退去。 」劉備從之。 遂發令與宋江,令其收拾人馬,嚴守營寨,不可亂動。 宋江接到劉備命令,召吳用商議。 吳用道:「事已至此,豈能容吳軍退去!我等宏圖立業,全仗山東、江東二處支撐。 若周瑜不死,則大事難成!今日可調派軍馬,引吳軍決戰。 」宋江道:「只是以我部人馬挑戰周瑜大軍,難以抵敵。 且劉備已有令下,豈能隨意違抗?」吳用笑道:「周瑜既入此地,豈有空回?挑其出戰,易如反掌。 一旦廝殺開來,則劉備大軍在後,哥哥何必畏手畏腳?且我今有一計,只需送信與關羽軍中,令其生疑,則事情更成三分!」宋江大喜,便令升起帳來,令青面獸楊志、白花蛇楊春作一路,霹靂火秦明、小李廣花榮作一路,九紋龍史進、跳澗虎陳達作一路,每路引三千兵馬,去三個緊要去處埋伏;自與吳用引大隊兵馬准備。 又遣孔明、孔亮二人帶兵五百,去吳軍營前山上紮寨,以為挑釁。 這邊吳用教宋江作了一書信,只說東吳兵步步進逼,其勢堪憂,送往北岸關羽處。 再說周瑜得了劉備書信,恨得切齒道:「我東吳不曾負你,卻被汝三番欺侮,今番決不和汝善罷甘休!」一邊整頓軍馬,預備交戰。 忽報有一隊劉備軍馬,在大營外修建寨子。 周瑜不信,自出轅門去看,果見有一隊兵卒,在離開吳軍大營數裏之外的土山穀口安營紮寨。 打的旗號,大書「大漢皇叔劉豫州麾下梁山軍」。 周瑜勃然怒道:「在此地安營,窺我咽喉,是可忍孰不可忍!」乃令蔣欽引兵一千,先去平了他的寨子,眾將點齊大軍,預備出發決戰。 蔣欽得令出營,到得山前,那孔明孔亮如何戰得過東吳名將,勉強撐了幾合,奪路而逃。 蔣欽正欲收隊,山前金鼓齊鳴,大隊梁山軍滿山遍野湧來。 當先宋江騎劣馬,跨寶劍,立於大旗之下。 身旁擎那旗幟之人,身長九尺四寸,乃險道神鬱保四也。 蔣欽見梁山軍勢大,不敢交戰,且立住陣頭。 須臾之間,周瑜率東吳大軍也排開陣勢。 兩下相遇,宋江道:「周郎,你霸占江東八十一州,尚且不知足,欲侵俺主公劉皇叔之地耶?」周瑜怒道:「汝主背信之人,我借路伐蜀,汝等竟伏兵偷襲,道理何在?」宋江笑道:「好教你明白,諸葛軍師隆中決策,這益州本是劉皇叔要取的,俺這裏如何能叫你拿了去?識相的,快快退去,免得吃苦。 」周瑜怒火沖天,回頭叫:「誰人將這匹夫拿下!」淩統應聲道:「我來!」拍馬舞刀殺出。 對面撲天雕李應迎上。 兩個戰了十餘會合,宋江陣下,豹子頭林沖飛馬而出。 周瑜見其人物雄健,暗暗吃驚,東吳軍前,甘寧躍馬而出,兩個一場好殺,看得兩邊都呆了。 戰約二十合,忽聽梁山軍旗下虎吼連連,黑旋風李逵掄兩把板斧搶出陣來。 徐盛在周瑜身旁指點道:「都督,這黑廝好武藝,那日入我東吳接去宋江便有他。 」周瑜點一點頭,令陳武出馬敵住。 第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1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