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下六將在陣前作對兒廝殺,戰不數合,那李應見淩統刀法精奇,難於取勝,於是邁個破綻,回馬便走。 淩統縱馬趕來,李應忽出飛刀,但見白光閃處,淩統左肩早著,倒栽下馬。 李應回馬來刺,東吳陣前潘璋飛馬殺出抵住。 步卒乘機將淩統搶回。 這邊甘寧久戰林沖不下,也回馬走。 林沖大笑:「你欲用拖刀計,豈能瞞得過我?」遠遠追來。 不防甘寧回頭一箭,林沖眼快,撥在一邊。 甘寧兜馬再回,林沖撥馬便走。 看看相去五尺上下,林沖突施回馬槍,甘寧急急仰身避過。 林沖長矛刺來,甘寧刀架,於是兩個再廝殺起來。 周瑜看三員吳將難於獲勝,反被傷了淩統,於是教擂鼓大進。 吳軍全陣都沖湧過來。 宋江亦教眾軍將一起迎敵。 兩下戰了一頓飯時間,梁山軍支持不住,宋江便令撤退。 當下由林沖斷後,向西且戰且走。 周瑜見狀叫道:「次等鼠輩,殺之無益,乘機追上前去,要活捉了劉備!」便要下令追擊。 甘寧這時方廝殺回陣,對周瑜道:「都督,這梁山軍敗而不亂,眼見得是欲誘我追擊,恐怕有埋伏。 」周瑜思索一下,道:「興霸言之有理。 我有一策,叫彼自亂。 」於是喚來徐盛、丁奉二將:「各引二千人馬,從兩翼悄悄抄進。 」二將領令去了。 周瑜又分主力兵為兩支,教甘寧與孫瑜領一支在前廝殺,自提大軍隨後接應。 卻令呂蒙把守營門。 且說這邊宋江看吳軍不趕過來,於是停下腳步,又使人百般辱罵。 片刻之後,前面鼓點大作,吳軍又都沖殺過來,當先大將正是甘寧。 宋江喜道:「這廝中我計策也!」便叫且戰且走。 行不上二裏,忽然鼓號齊鳴,兩翼一起大亂。 宋江大驚:「此是為何?」兩邊報來:「吳兵突出,不知多少也!」吳用叫苦道:「此反中了周郎之計也!」宋江捶胸道:「我本欲伏擊他,反被他夾擊了!軍師,此當如何是好?」吳用道:「現而今,只好一面拼死抵禦,一面速去取楊志、史進、秦明三路兵馬來接應了!」宋江從之,便叫隨行眾將,分頭抵擋。 這時甘寧親率鐵騎,從正面沖突而來,梁山軍望風而靡。 不過須臾之間,大陣竟要被切開。 吳用急調牌刀手與弓箭手列隊狙擊,又從左翼取林沖來抵禦。 其時關勝留守梁山軍後方大寨,秦明花榮等一班人又在外,因此馬將之中,除林沖無人能當甘寧。 這邊林沖趕來接住了甘寧,左翼卻又空出,被吳將韓當督率軍馬一陣沖擊,漸漸後退。 又過一陣,梁山軍後方呐喊陣陣,卻是青面獸楊志與九紋龍史進兩路兵馬殺回接應。 這邊周瑜在高處望見,便從所部後軍中分蔣欽、潘璋二將,各引兩千人馬繞過主陣,分頭截住。 楊志與史進望見宋江危急,自然是拼死沖擊,卻被吳兵牢牢粘住,動彈不得。 同時甘寧與孫瑜等加緊圍攻中央主陣,梁山軍隊形漸漸殘破。 宋江在隊列之中,眼見得自家旗幟零落,又看四下吳兵雲集,耳聞得殺聲漸近,不由心驚肉跳。 忽聽得一聲暴吼:「那隨劉備的賊寇在哪裏?」一員大將虎體熊腰,滿面虯須,提大刀砍殺而入,所到處梁山人馬紛紛閃開血路。 宋江大驚之下,呂方、郭盛兩馬齊出,雙戟並刺:「何方蠻子如此無禮!」那將哈哈一笑,大刀如風蕩來,當當幾刀,打得呂方、郭盛雙雙後退,這才道:「九江周泰在此,哪個敢來死戰!」吳用變色道:「周泰乃東吳第一悍將,最是舍命死戰,哥哥且避一避!」宋江依言撥馬,早被周泰望見:「兀那賊頭,休走,來與我刀上過三五回合!」提馬追來。 呂方郭盛見狀,咬牙又上,舍死當住周泰。 這邊宋江只顧回頭奔走,周泰刀法沉猛,呂郭抵擋不住,孔明、孔亮縱馬上前夾攻。 周泰力敵四將,豪興大發,兀自揮刀自如。 戰到二十餘合,忽聽有人叫:「宋江哥哥莫怕,俺鐵牛來也!」宋江大喜,回馬去看,呂方等四人已閃在一邊,李逵正揮舞板斧與周泰廝殺。 原來李逵起先只要到外面殺人。 正殺得高興,聞說被周泰沖入內陣,急急趕回來保駕。 當下戰了十餘回合,周泰見李逵勇猛,雖然不致落敗,一時也難以取勝。 自己又是輕入敵陣,敵人眾將環顧在側,久戰無益。 想到這層,於是回馬便走。 李逵待要追趕,吳用叫道:「鐵牛,你休要亂走,回來保護哥哥為要!」李逵聽了,方才回轉。 宋江驚魂稍定,細細觀戰。 此時日上頭頂,眼見得梁山軍捉襟見肘,敗局已定,全仗吳用在中間調度,方才強為支撐。 忽然西面號角長鳴,鼓點肅穆,兩家軍將看時,只見無數人馬列隊整齊而來,當先大旗上書:大漢皇叔,豫州牧,左將軍,劉。 宋江吳用對看時,長噓一口氣。 這邊周瑜看見,吩咐先將徐盛、丁奉、蔣欽、潘璋四支人馬稍稍約束,孫瑜軍仍圍住宋江。 自提本部大軍,趕上前與劉備打話。 兩陣相對,劉備出馬拱手道:「周都督有禮。 聞都督起兵伐蜀,途經本地,特來相見。 」周瑜道:「多謝皇叔關心。 只是這陳兵挑釁在先,於路伏擊在後,實在領受不起。 」劉備道:「都督此言差矣。 想我孫劉兩家聯兵,於赤壁大破曹操,方取得這半邊安寧。 今日曹操占天下三分有二,時欲南下,都督卻在此時欲千裏奔襲蜀中。 蜀道艱險,難以猝勝,一旦勢成騎虎,豈不為操賊所乘乎?吾所以相勸阻,實為此也。 望都督解我心意,就此收兵。 」周瑜冷笑連連:「汝說得如此,無非自家想取西川罷了!今日既然如此,我兩軍便在此決戰,贏的就取了西川,如何?」回顧左右,便要下令擂鼓進擊。 只聽劉備哈哈大笑道:「都督,西川乃我弟劉璋之土,我又如何會起異心?今日都督深入重地,我之意只要兩家和好如初,共滅曹賊,以興漢室。 都督若是執意同盟相殺,只怕與你我都沒什麼好處!」話音剛落,陣中大旗搖動。 便聽吳軍左右兩邊,殺聲大起。 周瑜心驚,左右報來:「稟都督,我軍兩翼,皆有軍馬擊鼓呐喊,不知多少。 左邊旗號:偏將軍趙雲。 右邊旗號:振威校尉魏延。 」又有一人來道:「稟都督,呂蒙將軍遣我來報,有一支軍約數千人,打偏將軍黃忠旗號,於我軍營旁列陣,恐有切斷我軍歸路之險。 」周瑜聞報時,劉備在對陣又叫:「都督,今日之事多有得罪,實在是迫不得已。 還望都督體諒!」周瑜銀牙緊咬:「罷罷罷!今日受他這般折辱!」傳令鳴金。 於是大隊吳兵收隊回營,准備東歸。 劉備這邊,也自准備收隊。 宋江等梁山將領前來相見,謝罪道:「今日戰爭不利,若非皇叔大軍解救,險些折了。 請皇叔治罪。 」劉備道:「罷了,汝以一偏師,抗東吳正軍,而能抵擋這許多時候,甚是不易。 公等有功無過,不必自責。 」宋江問道:「主公,今日之勢,我軍四面合圍,若欲全殲吳軍,生擒周瑜並非難事,主公為何放他?」劉備笑道:「此是諸葛軍師策謀也。 孫劉兩家,終須攜手,若是今日滅了吳軍,一則與孫權結仇,二則曹操也少了制約。 」宋江拜服:「軍師高見,實非我等能及萬一也。 」 忽見諸葛亮滿面焦急趕到:「皇叔!」劉備詫異道:「軍師何故如此?」諸葛亮道:「士卒報來,說關雲長屯兵北岸,聞說這邊兩軍廝殺,已提本部人馬,殺奔夏口,截吳軍歸路去了!」劉備大驚:「雲長心高氣傲,若是兩軍再戰,豈不便宜了曹操?」諸葛亮道:「正是!請皇叔快快發令召回雲長!」劉備急叫來貼身小校傳令去了。 這時吳用道:「主公,若是走得快,只怕信使未到,兩軍已然交鋒了。 雲長所率孤軍,未必是周瑜對手。 萬一失利,即使信使再去,只怕周瑜以為是緩兵之計,不肯相和!」劉備道:「那如何是好?」吳用道:「莫若皇叔親提大軍隨後趕到。 若是兩軍未戰,則一切好說。 若是已然交鋒,先陳兵布陣,然後說和。 」劉備轉問諸葛亮:「軍師之見如何?」諸葛亮想了一想,點頭道:「加亮此言也是有理。 只能如此了。 」劉備便令大軍且莫忙回營,各自整頓,向東趕來。 再說周瑜抱著鬱悶,怏怏東歸。 行到巴丘,天色漸暗,於是吩咐紮營。 忽然後軍一陣大亂。 周瑜驚問何故,人報有敵兵襲擊。 周瑜勃然大怒:「豎子劉備!人前好話說盡,背後盡為此勾當!」便要親自去看。 呂蒙勸道:「都督,此事交與部將便可,何必親勞?」周瑜道:「我正要看看大耳賊還有何詭謀!」於是引從人到後隊。 只見一支人馬,沖突吳軍隊列。 看那隊兵馬,人人蒙面,似作盜賊裝扮。 為首一將手使狼牙棒,勇不可當。 周瑜怒道:「這廝手段愈發下作!」便叫丁奉上前交戰。 戰約二十餘合,那蒙面將撥馬敗回,吳軍一陣掩殺。 周瑜吩咐去戰場細細檢點,看是什麼來頭。 正吩咐間,黑暗裏一箭射來。 呂蒙眼疾手快,急去護時,已中右胸。 周瑜大叫一聲,仰面栽倒。 左右急忙救起。 呂蒙一面吩咐將都督送回中軍休息,一面安排人馬四下搜尋。 許久不得結果。 又報有遊軍於四周放火呐喊,待戰將去時卻又退避,吳軍不安。 周瑜送回中軍,醫官動手治療,眾將都來看探。 周瑜歎道:「不想我用兵十數載,今日中此詭計,有何面目再回見吳侯!」孫瑜勸道:「都督不必心焦,劉備行事無端,必無善果。 都督回吳中且安心養病,待康複之後,重整大軍,再來報今日之仇。 」其時有搜索戰場的士卒,於來襲的兵馬屍體中發現一具,內有密令。 交與呂蒙看時,卻是劉備教各路軍馬於路埋伏,「定要生擒周郎」。 落款端端蓋著劉備的左將軍印。 呂蒙急來說與周瑜,周瑜連連冷笑不止,旁人見他神智漸亂,都不敢說。 正在說間,士卒報進:「探得關羽引兵萬人,直趨夏口,斷吾軍歸路;劉備並提大軍相隨而來。 」周瑜大驚:「這廝竟欲置吾軍於死地哉!」掙紮而起,便要教:「火急拔寨東行,去往夏口。 」呂蒙道:「關某雖然前往,我料吳侯必有應對。 若是軍馬急行,於路恐被暗算。 不如我先引一支兵馬,水路趕回夏口看住局面,都督且在此養息,整頓兵馬,再作打算。 」周瑜然之,撥精兵五千,令其先往夏口。 大軍便在巴丘屯住。 次日,人報西面劉備大軍駐紮不前,又有書信送來。 周瑜拆開看時,書中盡是殷勤勸慰之語,並再提兩家聯盟之意。 周瑜不看則已,看後切齒道:「劉備口蜜腹劍,反複機關,是刻意辱我也!」箭瘡迸裂,昏迷不醒。 眾將急急救護,半晌醒來,長歎一聲:「我得奉明主,建立功業,苦恨一步失算,致令有今日尷尬。 」喚左右取紙筆來,先提筆寫書與孫權,薦魯肅自代;再寫書信與其子。 書罷,將筆一擲,長笑三聲,倒於榻上。 眾將看時,已自氣絕。 列位看官,你道這是何事?原來夜裏襲擊吳軍的,正是吳用早先派出的秦明、花榮一路人馬。 因埋伏得遠,未及趕攏參戰,吳用見劉備大軍趕來,便遣他急速東行,於路伏擊。 那書信卻是吳用捏造,教玉臂匠金大堅偽造劉備之印蓋上,然後由戴宗趕上秦明人馬,教放於一小校懷中,故意給他作高官打扮,殺了乘亂扔在戰場上以惑他人。 夜色中射周瑜那一箭的,正是花榮。 當下迫死了周瑜,挑得孫劉愈加不合,他好從中取事。 周瑜既死,孫瑜與眾將整頓了人馬,扶柩東歸。 關羽得劉備之令,已撤了進夏口之兵,因此吳軍一無阻攔,回歸本地。 孫權聞之周瑜身故,痛哭不止,左右皆傷感。 及聞前後經過,大怒,拔劍斬案上鎮紙,道:「劉備狼心狗肺之徒,假作仁義,害死公瑾,孤誓報此仇!」便要叫傾起吳會之兵,向西來攻劉備。 正是:未聞洛北鼙鼓動,先看江東兵馬來。 畢竟孫權攻劉備勝敗如何,且看下回。 第十一回:諸葛亮南徐遇刺,呼延灼宛城起兵 且說周瑜在巴丘病故,消息傳到南徐,孫權悲憤交集,便要起兵攻伐劉備。 正在准備,魯肅步入,道:「主公欲討伐劉備?」孫權道:「正是。 」魯肅道:「然則勝算幾何?」孫權道:「管他勝算,劉備害死周郎,此仇能不報耶?」魯肅點點頭,二人分坐而下,魯肅又問:「攻滅劉備之後,曹操若是起兵南下,如何應對?」孫權色變道:「縱是江東亡於曹操之手,亦不能放過劉備!」魯肅道:「若是曹操害死周郎,又當如何?」孫權一愣,變不言語。 魯肅道:「孫劉聯盟,事關重大,眼明人哪個不知?曹操為識寢食不安,公所知也。 今日我兩家沖突,本屬漢室不幸,而曹賊於中挑撥是非,令我相互結仇,其心甚毒。 主公請想,劉備若有心害死公瑾,為何令關羽放開江夏大路讓我軍順暢回國?這其中蹊蹺,不可不查。 」 孫權道:「然則彼伏兵截殺我部,總不是假吧?」魯肅道:「攔我人馬,這個自然是劉備欲獨自取蜀,我如何不知?所以起先便勸主公莫要先動。 今日兩家在公安沖突,劉備若是存心與我為敵,則暗害公瑾之後,可一舉滅我西征之軍。 今有此舉,足見其聯盟之心尚在。 至於暗中截殺我軍之人,蒙面又無旗號,來曆不明,或是曹操安排恐未知也。 」 孫權聽了,沉吟不語。 魯肅又道:「公瑾一生嘔心瀝血,何也?皆是為了江東基業,替主公謀下一方霸權。 今日值多事之秋,主公務要悉心思索,如何開疆拓土,內則勤修民政,外則爭霸天下,方才對得起公瑾一片赤誠。 若是意氣用事,為奸人所用,則公瑾在天之靈,亦難安也。 」 孫權埋頭又想了半晌,擊案而起道:「子敬,多謝教誨!」 魯肅黯然道:「我一時失於計較,致令公瑾為奸人暗害,從今而後,唯有盡心竭慮,輔佐主公,以無愧公瑾重托。 」 於是在江東為周瑜大事操辦葬儀。 選定吉日,大設靈堂,祭品豐厚,文武百官雲集。 孫權自撫棺痛哭,眾人無不垂淚。 忽報劉備遣諸葛亮前來吊孝。 東吳眾官面面相覷。 片刻,周泰大喝道:「那廝還敢來耀武揚威,以我江東無刀劍殺人麼!」便要去從人手中拿劍。 魯肅急急攔住:「幼平休動!」,對孫權道:「主公,劉備遣諸葛亮前來,足見和盟意思。 不妨先請入,看他如何。 」 孫權點頭,便叫請入。 片刻,諸葛亮帶孝而入,先灑酒澆奠,宣讀祭文,神調哀拗,聞者皆動容。 讀畢,伏地大哭,淚如泉湧。 東吳眾人皆感傷心,涕淚俱下。 眾人看諸葛亮如此,心中怨憤消了大半。 諸葛亮哭了一陣,起身扶棺道:「公瑾,公瑾,汝今日一去,我兩家聯盟大業,幾欲搖搖!在天若有靈,當佑我等主公,永結盟好,共滅國賊,勿使義士相殘,奸人得意,此我兩家大業,公瑾在天,能助我否?」說到傷心之處,複又大哭。 眾人皆哭。 魯肅含淚謂眾人道:「諸公,孔明先生所表,肺腑之言。 我等切不可令國賊竊喜,教公瑾傷心世事了。 」眾皆稱是。 於是這孫劉兩家的嫌隙又漸漸撫平。 諸葛亮又喚入趙雲,雲亦灑淚祭了,於是各自散去。 當晚,孫權於府邸內設便宴招待諸葛亮,魯肅作陪。 酒過三巡,諸葛亮先道:「吳侯,我今來江東,一面是為公瑾吊孝,一面是與吳侯相議前次糾紛。 」孫權不語。 諸葛亮道:「前次我兩軍於公安沖突,致令奸人下手,暗害公瑾,實出誤會。 我亦知江東眾將,多有仇怨,全虧吳侯深明大局,在此謝過。 」孫權冷笑道:「諸葛先生自然是一片好意,但此物又是如何?」將那蓋有劉備信印的密令取出。 孔明看罷,微一思索,道:「吳侯明鑒,此必奸人偽造也。 吳侯請想,我主公若是安排人要暗害吳軍,何必把自家信印帶到軍中,萬一失手,豈不解釋不清?此顯是奸人用詭計挑撥離間我兩家關系,吳侯不可不防。 」孫權悟道:「原來如此。 」 複又問道:「孔明先生,既是兩家盟好,我意欲與劉豫州同取益州,為何你家軍馬阻攔?」諸葛道:「實不相瞞,我阻攔吳侯軍西進,乃欲自取益州也。 」魯肅一旁色變。 孫權怒道:「你欲取益州,我便取不得益州?為此興兵阻攔,壞我公瑾,尚自理直氣壯耶?」 諸葛亮微微笑道:「吳侯請想,現我主在荊州暫時立足,若被吳侯取了益州,兩頭夾住,彼此都不免尷尬。 且吳侯千裏奔襲益州,轉運不便,縱是日後得了,若曹操興兵攻取,也難保萬全。 」孫權道:「以先生之見,莫非這益州我取不得,當屬你家劉豫州的了?」諸葛亮道:「正是。 我主自荊州西進,甚是方便,且地域相接,日後兵馬盤踞,也得其利。 故我等取益州,實較吳侯取之為佳。 」孫權聽了,憤然不語,魯肅也無話可說。 諸葛亮又道:「吳侯心中自道我等欺人太甚,其實乃勢不得已。 待取了益州,疆土拓展之後,我好歹勸劉皇叔將荊州讓與吳侯,以為兩家情誼,若何?」孫權一聽,轉為喜道:「先生休得戲言!」諸葛亮正色道:「兩家同盟事大,豈有戲言?但若得了益州,雖不至於將荊州全部交割,當與吳侯數郡之地,方和情理。 」孫權大喜,便又勸酒。 吃到子時方散,諸葛亮對孫權道:「吳侯,兩家會盟,必有小人挑撥,其後糾紛必多。 望吳侯心如明鏡,不為惑亂。 」再三叮囑,然後與魯肅同出。 第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12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