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下來,與龐統會飲,龐統冷笑歎息道:「皇叔心胸,確實不小。 當年本朝高祖劉邦便是由漢中王而進得天下,登九五至尊。 今日皇叔也有效仿之意了!」宋江隨口道:「他有此意,我是知道的。 」龐統愕然道:「公明如何能知?」宋江道:「看他兒子一個名封,一個名禪,便知此意了。 」龐統聞言哈哈大笑:「公明別有興致也!」乃謂宋江道:「漢中王麾下,英才濟濟,親疏不同。 公明須得多加結交。 」宋江道:「我看那西涼馬超是個好漢,劉備用作高官,卻不付給實權的。 」龐統歎道:「馬孟起累世公侯,威震西涼,劉皇叔心中敬畏,又不敢付與重權是也。 公明若得他助,大業有望!」宋江甚喜道:「只是如何結交?」龐統思索一二道:「某聞馬超昔日奔逃漢中時,滿門多半被害,有一妹子名雲祿,武藝高強。 公明何不前往求親,兩家結成秦晉之好,則日後照應便利。 」宋江大喜:「只是某一介白衣,恐難以高攀。 」龐統道:「馬孟起在蜀中舉目無親,也需強援。 公明將軍手握梁山大眾數萬精兵,孟起豈能嫌棄哉!某明日便去與你說親。 」宋江大喜,再三拜謝。 次日,龐統便去馬超府邸說親。 馬超見宋江軍馬甚多,也心下羨慕,一口答應。 兩下約了吉日良辰,宋江送許多聘禮與馬超。 到了日期,在宋江府邸殺牛宰羊,大擺筵席,排開酒海肉山。 梁山眾兄弟及成都文武眾臣都來相賀,真個熱鬧非凡。 未及,漢中王劉備與諸葛軍師亦親送賀禮前來,宋江慌忙迎接。 劉備笑握宋江手道:「公明今日大喜,孤聊備薄禮,前來慶賀!」宋江連稱不敢,請大王入席。 回頭見諸葛亮目光如炬,微微點頭,宋江心下一慌,忙轉眼不看。 片刻,人報時辰到,馬超全副披掛,送新娘子前來。 宋江佩花出迎,馬雲祿身修七尺餘,舉止英武,與宋江並排站立,足高了一頭。 下面有賓客暗自好笑。 兩下交拜畢,送新娘子先入洞房休息,宋江在外陪客。 一班兒兄弟、同僚紛紛敬酒,宋江來者不拒,一一盞到酒盡。 此時滿屋數百賓客,盡皆歡娛。 這邊廂諸葛亮、龐統、法正等在一桌邊飲邊閑談天下大事,那邊廂張飛與李逵、魯智深等幾個拋開官爵,賭賽吃肉喝酒,大灌大嚼,滿嘴流油,好不痛快。 趙雲、陳到、林沖、武松幾個又在一邊計較武藝,簡雍、許靖、蔣敬、裴宣等幾個又在一邊談論詩文。 也有好奇道法、醫術的,乘酒意纏著安道全、公孫勝等問個不住。 人人喜笑顏開,個個心滿意足,真個賓主盡歡。 只看馬超在外間,眉宇間略有鬱鬱。 龐統偷眼看時,暗自搖頭。 那馬雲祿今日做的新娘,卻全憑軍師為媒,兄長作主,心頭其實不得快樂。 又見宋江身形猥瑣,更添三分不喜。 及至入了洞房,又不見來問,外間猜拳行令,說笑喧嘩,自己卻孤零零一個在這屋內枯坐。 想到此節,心下萬分難受。 又想自己遭了滅門大禍,方才到此。 哥哥說寄人籬下,不得展顏。 如今嫁與這個黑矮子,也是時勢所迫。 愈想,愈覺傷心命苦。 她本是羌地長大,性情開朗,想到難受處,嚶嚶哭泣起來。 再說林沖,坐得靠近內室。 他生平飲酒不多,今天酒席之上也只是略略沾唇。 忽聽得內室新人哭泣,開始還道無所異常,後聽得聲音不對,暗自思量。 欲叫宋江回去,抬頭看時,宋江喝得大醉醺醺,正在劉備面前胡說八道得上勁,又不好叫他。 於是起身來,壯著膽子,蹩到內室,看馬雲祿還在那裏難過。 林沖拱手道:「嫂嫂,有何心事難受?」馬雲祿正在自憐,忽聽人聲,急忙抬頭:「你是何人?」林沖道:「在下是宋公明哥哥梁山上的兄弟,人喚豹子頭林沖。 聽得嫂嫂在內哭泣,怕有甚麼不便,特來看望。 」馬雲祿看林沖嚴辭有禮,相貌堂堂,不由又自生歎息道:「可歎我馬雲祿枉自累世公侯之女,嫁與如此形貌陋俗的丈夫,又不看我回事。 」林沖勸道:「嫂嫂不必自怨。 俺哥哥人矮心高,確有丈夫氣概。 」馬雲祿搖頭不答。 忽然宋江滿身酒氣,偏偏倒倒闖進來,口中叫:「娘子!」抬頭看見林沖,大怒道:「林教頭,你在此作甚?」林沖又不好說,方欲解釋,宋江揮手:「出去,出去!」林沖行禮而出,馬雲祿看他出去,目光悵然。 劉備與馬超結親之事傳到荊州,吳用聽得哈哈大笑:「此必龐士元之謀也。 」與宋清等計較道:「我梁山軍與馬超聯接,大業更有望了。 」正在商議,忽聞關羽召見吳將軍。 吳用趕緊前往荊州城內。 便看關羽、馬良、糜竺等人俱在座。 關羽見吳用來了,便道:「請諸位先生前來,有一事商議。 今有曹仁屯兵襄陽、樊城,虎視我荊州。 某當起兵伐之,以除禍患!」馬良道:「昔日諸葛軍師定三分國策,當與川中兩路出兵,方叫曹操首尾難顧。 若孤軍北伐,恐非上策。 」關羽呵呵笑道:「某聞斜穀一戰,曹操已然膽裂。 縱使他單面作戰,莫非老夫還會畏懼?」糜竺道:「君侯若起兵北伐,萬一東吳孫權偷襲,如何是好?」關羽道:「留下軍馬嚴加守把即可,豈能因噎廢食耶?」糜竺、馬良相顧無言,吳用道:「以某看來,乘曹操新敗,軍心未定,起兵討伐,可也。 若能拔取樊城、襄陽,則我軍鋒頭迫近許昌,曹賊覆亡可指日而待。 至於荊州,可在沿江構築烽火台,萬一東吳起異心,一面以兵馬堅守,君侯回援,再從西川討來救兵,何愁不安?」關羽捋髯道:「加亮此言,正與老夫同也!某意思決矣,即便起兵,攻打襄陽、樊城!諸君請各自准備。 」馬良、糜竺待要再勸,關羽已進去了。 下來指吳用道:「加亮,你你你……如何對君侯如此進言!」吳用心中暗自冷笑。 回到公安,吳用召集梁山軍眾人商量。 撲天雕李應道:「那關公為何不聽諸葛孔明兩路並進之策,定要單獨出兵北伐?」吳用笑道:「此易知耳。 關羽之心,其實甚輕文人。 聞得諸葛亮、龐統、法正等隨劉備征戰兩川,功勳卓著,心中甚是不滿,恨不自己也再立些功業。 可惜鎮守荊州,並無大功,前番東吳來犯,也只拼個旗鼓相當。 今番乃是泄憤去了。 」秦明道:「關羽此去勝敗如何?」吳用哈哈笑道:「哥哥你想,以荊州一郡之兵,去抗曹操傾國之力,勝敗之勢安足論哉!況且有東吳窺測於旁。 」忽關勝下拜道:「軍師,某有一請求。 」吳用臉色微變道:「關勝哥哥請講。 」關勝泣道:「關侯是某先祖,某不忍看他死小人之手。 請加亮准我於緊要關頭救護。 」說完,伏地不起。 吳用心中暗自咬牙,口裏道:「關勝哥哥恁的說,一片孝心,足感世人。 且關公乃武聖也,我輩盡皆敬仰。 只怕天命難違。 不如這樣,我等相機而動,若能救得關公,便救,若不能,也只好盡人力而聽天命,如何?」關勝道:「多謝軍師。 」吳用再道:「諸位兄弟,荊州之變,是三國逆轉關鍵,亦是我借屍還魂,謀取漢朝天下之要害。 諸位務必遵從軍令,不得意氣用事。 違令者,梁山上軍法還在!」眾皆道:「聽從軍師安排。 」 次日,關羽傳令,留吳用梁山軍鎮守公安,徐寧、廖立鎮守零陵,潘睿、糜芳守南郡,糜竺總領荊州事宜。 留下許多軍馬鎮守,又叫沿江每二三十裏建築烽火台,若有吳軍入侵,舉火報警。 又叫阮小二、阮小七、孟康總督戰船,巡防江上。 一面差人往交州,教柴進起兵相助,自以馬良、伊籍為參謀,關平為先鋒,劉唐、廖化、士仁、杜遷等為副將,起兵三萬,北攻襄陽。 正是:遙聞書生展龍志,先將敵酋試虎威!不知關雲長北伐勝敗如何,請看下回。 第三十一回:關雲長襄江揚武,曹孟德許都設謀 且說建安十九年七月,關羽在南郡祭旗出師,起兵三萬,北伐襄陽。 前部關平引精兵五千,伊籍輔佐,出三十裏,大隊次第行進。 消息傳到樊城,曹仁急聚眾商議道:「近日魏王方敗於漢中,關某又起兵前來,如何是好?」參謀滿寵道:「關羽勇而有謀,其軍銳氣正盛,可分兵堅守襄陽、樊城,夾江以為犄角,待彼銳氣耗盡,然後擊之。 」曹仁正沉吟,下面一人出道:「不可,不可!」曹仁看時,卻是校尉夏侯存。 夏侯存道:「魏王令將軍鎮守此處,軍馬數萬。 又有牛金、呼延灼、孫立等皆名將也,關某前來,正好出兵擊之,報漢中之仇,豈能畏敵避戰,有負大王重托?」滿寵道:「非也。 將軍自比關羽如何?恃勇強出,非用兵之道。 」夏侯存怒道:「我本領低微,自然不如關羽,然曹大將軍又豈在關羽下了?且我主敵客,以逸待勞。 不是誇口,將軍若與我三千精兵,乘疲擊之,當生擒關羽來獻!」滿寵只是搖頭。 曹仁問孫立、呼延灼道:「二位以為如何?」孫立尚在猶豫,呼延灼道:「二位所說各有道理,以某看來,若是死守不出,恐先墮了士氣。 不如乘其疲憊,先出一戰,再作打算。 」曹仁道:「既然如此,便安排出戰。 」便叫校尉夏侯存、翟元引兵五千為前隊,呼延灼、孫立引軍六千為二隊。 曹仁自提軍坐鎮襄陽為後援,令牛金、滿寵、呂常把守樊城。 且說關平一路所到,並無阻攔。 離襄陽七十裏,人報有曹軍攔住去路。 關平便欲出戰。 伊籍道:「我軍遠來,不堪惡戰。 可詐敗誘敵,然後擊之。 」關平從之,便請伊籍安排兵馬埋伏;自引一隊軍,前去挑戰。 夏侯存、翟元引軍出陣,兩下排開,夏侯存大罵:「汝等鼠輩,敢犯我疆界,快快下馬受死!」關平並不答話,飛馬殺出,翟元挺槍迎上。 兩個戰十數回合,夏侯存麾軍殺上,荊州軍不能抵擋,一起回走。 夏侯存、翟元大喜,縱兵追擊。 追不數裏,鼓號大作,伏兵齊出,關平翻身殺回。 曹軍大亂,翟元再與關平交鋒,不三合,被一刀斬於馬下。 夏侯存大駭,奮力掉頭拼殺,方才突圍而去。 五千軍馬,折損大半。 再說孫立、呼延灼兩個引兵隨後而行,孫立問道:「哥哥何故也鼓動曹仁出戰?」呼延灼道:「吳加亮吩咐的,須順當時本來。 且關侯乃中華武聖,自攻打襄樊之後,麥城身死。 若是堅守,不得與他交鋒,豈不遺憾?」孫立點頭。 忽想起一事,道:「那關勝哥哥卻是關公之後,若得知,會不會前來相救?」呼延灼皺眉道:「此事倒不好說了。 且看加亮調度罷。 」兩個正閑說,前面報夏侯存、翟元將軍殺退關平,正去追趕,孫立拍鞍道:「這兩個匹夫必然中計了!他那點手段,豈能殺退關平!」呼延灼笑道:「我等何必替他擔憂?他不中計,豈能顯我兄弟手段!」孫立也笑,便傳令軍馬備戰。 無一刻,前面殘兵敗將潮水般退下來。 孫立接著夏侯存道:「將軍且將軍馬整頓一邊去,我等迎敵!」言未訖,關平引軍複來,孫立拍馬挺槍殺出,關平舞刀抵住,兩個在陣前廝殺,二十餘合,不分勝敗。 孫立尋思:「關公威震華夏,果然是將門虎子,不可欺也!」關平心下也暗暗吃驚:「這敵將未曾聞名,竟也有如此手段!」兩個戰到五十餘合,孫立槍法漸漸有些澀了,打個轉頭,回馬便走。 關平緊緊趕來,孫立伏在鞍上,暗自把鋼鞭取下,窺關平趕近,猛然回身,辟頭打去。 關平方才見他伏鞍,便有懷疑,當下眼疾手快,橫刀一格,當啷一聲,火星四濺。 孫立掛槍掄鞭,貼住關平亂打,關平一時不防,大刀施展不開,只得招架。 兩個又戰了十餘合,關平摸清招式,漸漸扳回。 忽然荊州軍陣中鳴金,關平不知何故,只得回陣。 孫立乘機也馳回。 關平回到本陣,伊籍接著道:「我軍遠來,又廝殺了一陣,士力疲憊;且陣下壓旗那員敵將,據軍士說曾犯我荊州,與魏文長交戰,不相上下,總是不可輕看的。 所以鳴金回來,歇息之後,再備交戰。 」關平道:「先生說的是。 」便叫紮營。 這邊呼延灼、孫立退軍十裏,一面與夏侯存整頓殘兵,安營紮寨,一面飛報曹仁。 當日黃昏,關羽大軍趕到。 關平、伊籍迎接,說起戰事,馬良道:「曹仁乃名將也,更兼滿寵多謀細心,今又有孫立、呼延灼二將為爪牙,我軍不可輕敵。 」關羽呵呵大笑道:「季常何必多慮?曹仁若是死守襄陽城不出,我尚困頓,彼若敢出戰,我定擒之!」便叫全軍飽餐,預備明日出戰。 劉唐、杜遷聽得呼延灼、孫立在此,也暗自商量。 次日,關羽排開大軍,前往曹營挑戰。 果然當夜,曹仁親與三子曹泰、曹楷、曹範引大軍自樊城來援。 兩陣對圓,關羽端坐赤兔馬上,翠綠戰袍,倒提青龍偃月刀,微閉丹鳳眼,威風凜凜。 曹仁與眾將出馬,拱手道:「雲長興大軍,此來如何?」關羽道:「奉吾兄漢王劉備之命,來取襄陽、樊城。 子孝不妨相送。 」曹仁尚未答話,身邊曹泰大怒道:「汝是何人,敢如此無禮!」拍馬殺出。 對面廖化抵擋,兩個戰二十餘合,未見高低。 關羽旗下,士仁挺槍出戰,對陣呼延灼出馬截住。 戰無數合,士仁哪是呼延灼對手,虛晃一槍敗回。 關平正要出馬,卻聽關羽道:「此將武藝不凡,且讓老夫會他一會!」輕夾馬腹,鑾鈴脆響,赤兔馬突陣而出。 呼延灼看關羽天神一般過來,心下凜然,道聲:「關君侯,多有得罪!」關羽微微頜首道:「將軍休得多禮,放馬便是。 」呼延灼大吼一聲,掄雙鞭打來,關羽使開春秋刀法,敵住廝殺。 這邊廖化、曹泰各自解了鬥,也回陣前觀看。 兩個陣前盤馬廝鬥,一口大刀、兩條鋼鞭,化作一股青光,兩條黑氣,圍著交織。 眾軍看得呆了。 這一場惡戰,刀光閃耀,鞭影飛舞,直鬥了六十餘合,孫立看關羽勇武絕倫,呼延灼不能取勝,叫聲:「呼延將軍,俺助你來了!」挺槍殺出。 關羽笑道:「好好好,都來都來。 」輪刀再戰。 呼延灼見關羽神勇,也顧不得許多,與孫立兩個圍住狠命拼鬥。 曹仁等眾將在陣中,俱看得汗水湧出。 呼延灼得了孫立相幫,卻是長了信心,再鬥五十餘合,戰不倒關羽。 卻說夏侯存在曹仁身邊看見,心道:「眼看關某與二將交手,正是緊張之時,我若乘虛殺去,他無力應付,竟或被我斬了,豈不是莫大功勞?」心頭打得算盤,提了刀便策馬出陣,叫聲:「關某快快納命來!」繞到身後,舉刀便砍。 誰知孫立、呼延灼正與關羽殺得上勁,忽看這個呆鳥沖來,心下十分不樂,兩個同時把馬往後一拉,關羽聽得腦後風聲,回頭怒喝一聲,眼目大張,神光銳現。 夏侯存心下不由慌亂,眼前青光一閃,血花飛溢,夏侯存已被偃月刀揮為兩段。 戰馬溜轡而走。 呼延灼、孫立兩個見關公神勇,俱各感慨,撥馬回本陣。 曹軍將士,議論紛紛。 馬良見關羽得勝,叫小校擂鼓。 荊州軍呐喊大進。 曹仁急令眾軍將一起迎上,兩邊混戰,荊州軍沖突三次,皆被殺退。 關羽大怒,親提刀沖殺陣前,曹軍當者披靡。 曹楷上前交戰,不數合,遮攔不住,大敗而走。 曹仁正指揮軍馬,各路布防,兩翼殺聲大起,關平、廖化從左右殺來,三面夾攻,曹軍大敗崩壞,競相奔走。 曹仁見不是頭,忙叫鳴金麾旗,向襄陽方向敗退。 眾將奮力死戰,當住追兵。 行到離襄陽尚有數裏,小卒來報:「大事不好,關羽手下大將劉唐、杜遷襲取了城池!」曹仁大驚,迎面一彪軍馬殺來,為首將身長八尺,披頭散發,提刀高叫:「劉唐在此,賊將快快上來領死!」曹仁大驚,欲要交戰,背後關羽大軍逼迫甚急,只得斜刺裏往渡口敗走。 行到渡口,船只不多,曹軍將士爭渡,互相廝打。 曹仁等眾將只得顧了自己,渡河往樊城逃去。 背後關羽麾軍殺到,曹軍於江邊水裏殺死無數,血染江岸一派赤紅。 未曾殺死的,多有投降。 襄陽城中軍械、糧草、輜重盡數繳獲。 遂整軍入城。 這一戰,斬俘無數,奪得樊城,關羽大喜,給眾將各記功勞,大饗士卒,一面設宴慶賀。 席間,廖化道:「關君侯今日一戰,力敵三將,斬夏侯存,真英雄也。 」關羽呵呵大笑:「元儉過獎了。 只這呼延灼、孫立二將,未曾大聞名,卻有如此武藝,真吾敵手也。 」關平道:「他縱然厲害,卻也不及父親神威。 」關羽撚須大笑。 馬良、伊籍對看,眉頭微皺。 馬良道:「君侯,今日奪了襄陽,該當如何?」關羽道:「自然是進取樊城。 」伊籍道:「樊城恐不易得。 」關羽道:「二位先生多慮。 老夫今日一戰,曹仁已然膽裂,樊城殘兵敗卒,何堪再戰!待明日渡江,直取樊城!」馬良、伊籍待要相勸,關羽已自到營後去了。 再說曹仁白日一戰大敗,回到樊城之中,歎道:「關公之威,人所罕有也!」滿寵道:「今日出戰,丟了襄陽,將軍不可再輕舉妄動,還是堅守樊城,等待魏王援軍。 」中郎將呂常道:「滿參謀之言差矣。 困守孤城,若待其兵臨城下,則待斃也。 不如乘天黑,分兵兩路,伏於江邊。 待彼軍半渡之時,縱兵擊之,必破關羽。 」滿寵道:「不可!今我軍戰敗,兵力已損,再若出戰,樊城危矣。 」牛金道:「滿伯寧此儒士之見也。 我等身為武將,豈能坐視敵軍進犯。 且半渡而擊,兵法所雲,豈有差錯!我等不用襄陽來的兵將,只率本部人馬前去,定要成功!」曹仁見二將如此,道:「既然如此,便依二位將軍所言。 」滿寵道:「若定要去,曹將軍可安排接應。 一面嚴守城池。 」曹仁然之,便教二將引五千軍馬前去埋伏,又教呼延灼、孫立二將引三千軍馬接應。 一面准備強弓硬弩,多加防備。 次日清晨,關羽出襄陽,軍馬集於南岸,人聲鼎沸,便要渡河。 馬良道:「將軍身為中軍主帥,不當在前。 可遣別將先渡。 」關羽笑道:「我若不渡,誰敢先渡!」便教起錨過江。 只看對面晨霧輕揚,不見人聲。 關羽呵呵大笑,便叫登岸。 方才著陸,兩邊殺聲大起,曹軍伏兵齊出。 荊州軍略有慌亂,雲長厲聲道:「從軍者,遇敵輒戰,何故慌亂!」繡旗招揚處,橫刀殺出。 前面呂常躍馬而來,關公策馬迎上,兩個戰無數合,呂常刀法已亂。 後面牛金看見,急急上來接應,兩個截住關公苦戰,不上十合,卻見曹軍士兵已在紛紛奔逃。 呂常、牛金大驚,罷了手,回去招呼自家士卒,任如何也喝止不住,只得混著一路後退。 雲長呵呵大笑,住馬不趕,只看後隊人馬陸續渡江。 呂常、牛金二人退了一程,整頓軍馬,正欲打算,忽然兩邊呐喊聲起,左有關平,右有廖化,兩翼殺來。 原來關羽令二人各自引兵,從上下遊數裏地方悄然渡河夾擊。 曹軍大敗,丟盔棄甲而走。 關平、廖化縱軍押殺,降者無數。 孫立、呼延灼引軍來援,才把牛金與呂常接回城中。 須臾,關羽大軍沖到樊城下,就勢攻城。 幸得滿寵早安排了弓箭、滾石,一番打下去,方才擊退荊州軍。 關羽攻城不下,便在渡口處紮下營寨,令士仁與杜遷守襄陽,一面往成都報喜,一面整備軍馬,囤積糧草。 這襄樊一帶,原本多流寇、潰兵、遊民,紛紛來投奔關羽,關羽揀其精壯者編入隊伍,軍勢越發強盛。 曹仁連敗兩陣,樊城中止剩一萬餘軍馬,只得堅守不出,一面飛書向許都報急。 先說關羽捷書報到成都,劉備大喜,急急召集眾人商議。 諸葛亮聞之,驚道:「雲長此舉雖然勇武,卻是太過冒險,荊州乃四戰之地,今傾軍北伐,恐怕萬一有失!」劉備笑道:「軍師多慮了。 雲長智勇雙全,今日又大獲全勝,豈有失哉?」諸葛亮道:「非也。 昔日大王與我入川之時,菁華軍馬,已抽調大半,所餘惟荊州本部。 今雲長北進襄樊,卻是與曹操全軍對抗之勢,縱然勇武無敵,難保無虞。 」劉備道:「那如何是好?」諸葛亮道:「如今只好一面教雲長且緩進兵,一面從這裏抽調軍馬,我親自帶到荊州駐防,以為後援。 」劉備正欲開口,龐統哈哈大笑:「孔明,孔明,你果然用兵謹慎,卻要斷送這一大好機會。 」諸葛亮道:「請士元言之。 」龐統道:「我軍年前於斜穀大敗曹軍,北人盡皆膽寒。 今日關雲長起兵荊襄,大敗曹仁,我等正當從兩川出兵相應,豈可反退?」諸葛亮道:「非是我謹慎,曹操久居中原,實力雄厚,不可輕視。 今若進兵太急,非正道也。 」龐統冷笑不語。 劉備沉吟片刻道:「兩位軍師所說皆對,我不妨從川中調兵馳援荊州,一面出兵東川牽制,如何?」龐統道:「大王此計甚好。 」諸葛亮勉強道:「也是。 」 於是劉備便令張飛為大將,張南、馮習為副,法正為軍師,引精兵二萬,先到漢中,會合魏延,從斜穀進取長安。 又遣劉封引軍一萬,東下荊州,為關羽後援。 諸葛亮道:「我當親往荊州備之。 「龐統道:「不可。 張將軍此去,恐曹操重兵西來,我須到漢中調動各路,孔明宜留成都輔佐大王。 」劉備道:「士元所言甚是也。 」諸葛亮只好作罷。 再說許昌,曹操接到樊城緊急軍情,大驚,問眾人道:「如今關羽起兵北犯,鋒頭甚銳,何以當之?」賈詡道:「大王不必憂心。 關某北伐,軍不過數萬,曹子孝乃名將也,偶有疏忽,敗陣一二,樊城必無憂。 大王可遣一上將引軍先往交戰,再案許昌大軍為後,關某可破也。 」曹操聞之,頜首道:「文和此言,甚得我心。 」轉看諸將:「哪位願往?」於禁挺身而出道:「不才願引軍去樊城交戰。 」曹操大喜:「文則隨孤三十年,韜略深備,足當關某也。 」於禁道:「關羽智勇兼備,不可小看。 尚請一人為副。 」曹操環顧宗室諸將,點曹純出列道:「你可引虎豹騎精兵,隨文則同去。 」於禁深深拜謝。 於是曹操撥步軍三萬,馬軍七千,虎豹騎一千五百名,於禁為都督,曹純為副,又有校尉董衡、董超、成何,並偏裨將校百餘員,浩浩蕩蕩,殺奔樊城而去。 於禁軍馬出發不數日,長安鐘‧、張‧又來急報,說劉備遣張飛為先鋒,起兵數萬殺奔斜穀而來。 曹操大驚,急令曹洪引兵去長安布防。 曹洪去了,操回到魏王府邸,心中憂慮,茶飯不思。 正想間,忽然外面又有信使趕來。 操以為又是軍情,心中大恐。 信使道:「此事卻不是軍情。 乃是東吳故了一人。 」曹操方才放心,問道:「故了甚人?」信使道:「大都督魯肅魯子敬故了也。 」曹操聞言一詫,急急接過塘報,看了一回,猛然擊案道:「大計成矣!」哈哈大笑,令重賞使者。 須臾,司馬懿匆匆而來,入堂納頭拜道:「與大王相賀!東吳魯子敬故去矣。 」曹操不解道:「魯肅雖死,尚有呂蒙,用兵不在魯肅之下,何喜之有?」司馬懿笑道:「大王豈不知耶?那孫劉兩家,早各懷心意,尤其以荊州之爭,大有仇隙。 全仗魯肅在中間調節。 今日魯肅既亡,繼之者必呂蒙也。 呂蒙生性剛勇,早不忍被劉備占據荊州。 兩家必生沖突,則我可從中漁利也。 」曹操笑道:「我亦是這般想法,卻才乃戲言以試探仲達耳。 」正說之時,賈詡、劉曄二人入道:「魯肅身死,襄樊可無憂亦。 」四人相顧大笑。 賈詡道:「劉備占據荊州、交州,於東吳之地勢成鉗擊,孫權必引為心腹之患。 今大王不妨遣一使者,往南徐之地,說孫權起兵攻打荊州,則襄樊之圍自解。 」曹操道:「只是東吳頗多良謀,豈會輕易出兵?」劉曄道:「這個大王且寬心,以某看來,東吳自周瑜、魯肅以降,餘皆計弄雕蟲,無有大胸襟。 就以孫權所想,只怕也是荊州為大。 兼之關羽為人心高氣傲,頗與東吳不和。 所幸諸葛亮又在西川,關羽他又起兵攻我樊城,如此良機,孫權豈能錯過?」曹操聽罷,沉吟不語,賈詡又道:「似如今,公可奏明天子,封孫權為吳國公。 他若受了封,便是尊漢家聖旨,令彼與我為盟,共討劉備,理之宜也。 」曹操點頭道:「原來如此。 」賈詡道:「孫權受封之後,再請天子密詔,令其奪取荊州,許以吳王之爵。 權必盡力而為,如此則關羽攻襄樊之師自潰。 劉備若不舍荊州,則他兩家廝並,我坐觀成敗,可收雙利;若舍棄荊州,則我以傾國之兵,並力入蜀,劉孫又已交惡,劉備孤立無援,必被我破。 平滅劉備之後,孫權可反掌而收也。 」曹操大喜。 轉問:「誰人可為使節?」司馬懿道:「懿不才願去。 」曹操嘉許道:「仲達才思敏捷,正當此大任!」計議已決,當下便請天子降詔,封孫權為吳公。 一面叫司馬懿准備起行。 正是:已備雄心驅虎豹,先舍明珠釣蛟龍。 不知司馬懿此去東吳如何,請看下回。 第三十二回:司馬懿巧舌辯東吳,關雲長放水擒於禁 且說曹操聞東吳魯肅去世,大喜,與眾謀士商議,先請漢獻帝降詔封孫權為吳公。 獻帝不敢不從。 便遣司馬懿為使者,輕舟往東吳而去。 司馬懿到南徐,孫權聞得曹操使者到,豈會怠慢,召集文武百官,大堂迎接。 司馬懿盎然而入,宣了天子詔書,封孫權為吳國公。 孫權大喜。 司馬懿又道:「今將軍得封吳國公爵位,皆魏王曹公在禦前大力保奏也——天子尚有秘詔在此。 請吳公接詔。 」孫權從之,引入內室。 司馬懿道:「魏王與將軍之父烏程侯乃是莫逆故交,又與將軍有婚姻之親。 今番屢屢刀兵相見,皆是因劉備從中挑撥也。 現劉備占據兩川、荊襄、交廣之地,爪牙甚多,於國無利。 天子有秘詔令將軍討伐荊州之賊。 魏王意思,兩家和好,共滅劉備,平分其地,同扶漢室,如何?」孫權接詔,猶豫不決,乃請司馬懿先入館驛休息,自己召集群臣商議。 張昭道:「此顯是曹操畏懼關羽鋒芒,因此與我和盟。 雖然,可以乘勢襲取荊州也。 」諸葛瑾道:「子布公此言差矣。 孫劉同盟,乃是周公瑾、魯子敬定下國策。 今日曹操勢力強悍,我兩家當並力抗之,焉能自相殘殺,而令曹操坐收漁利乎?」張昭駁道:「曹操協天子之名,以號令天下,我等既為漢臣,當順天子之旨。 前番與曹軍交兵,乃勢不得已,今既有和解,有何不可?且劉備自赤壁之後,日益坐大,今虎據荊州,坐擁兩川,已為我東吳心腹大患。 若不乘機取回荊州,我東吳必為之並。 」程普道:「張公所言是也。 且那劉備奸詐無信,昔日百般阻撓我取川,致令周公瑾含恨而終;自己卻乘虛而入,又賴荊州不還。 所謂同盟之好,其實有名無實矣。 」眾將皆道:「程德謀所言甚是。 」孫權聽了,尚且猶豫道:「只是曹操大軍在外,我若起兵攻荊州,先斷了劉備這邊外援,又結下一家冤仇,萬一曹軍前來,如何是好?」便看陸遜起道:「某倒有一計,可為主公決矣。 」孫權大喜:「伯言快快說來。 」陸遜道:「如今之計,莫若虛應曹操,然後按兵不動,暗自准備。 卻請曹操速發大兵救樊城、攻漢中,兩路牽制。 若是曹軍真真得勝,殺退劉備、關羽,則我一面整備大軍,作勢參戰,一面向劉備交涉,只說願意救援,但求交還荊州。 劉備勢窘,必然答應,如此可兵不血刃而得其地也,同盟又不至破滅。 若是曹操再為關羽所敗,則我一面鼓動劉備增兵繼之,一面卻乘其驕傲之時,奪取荊州,必能得手。 」孫權聞之大喜:「伯言高見也!」張昭道:「可明日設宴,答複司馬懿。 」孫權從之。 次日,孫權在大堂設宴,款待司馬懿。 方飲一回,忽見一少年人氣宇軒昂,大步而入,指司馬懿道:「公欲以三寸巧舌,令我家主公為汝曹操火中取栗,明窺我東吳無人乎?」眾大驚,視之,乃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也。 司馬懿微微一笑:「兵發荊州,乃兩家大利之事,何謂火中取栗?」諸葛恪道:「分明曹操忌憚關羽,卻教我家主公去惹惱劉備,你好坐觀成敗,好如意算盤!」司馬懿道:「先生此言差矣。 關公勇武,世固無雙,然而以區區數萬之眾,欲當朝廷精兵,卻也未必便能不敗。 只是無論成敗,此時皆是東吳興兵取荊州之時機。 否則,關羽敗則回軍江陵,勝則劉備必增兵出川,只怕東吳不得其利。 」諸葛恪冷笑道:「如此曹公倒是頗看顧我等了。 只不知東吳得了荊州,曹公卻有何便利,勞司馬先生奔波這一趟?」司馬懿正色道:「魏王輔佐天子,心系百姓,唯願早日混一宇內,以安萬民。 今日劉備托名漢室之胄,虎據鷹揚,殘破人民,割據地方,為漢室大患,魏王所以與吳公結盟,正為此也。 而先生只以『利』問之,既曲了魏王心意,卻也貶低吳公聲名哪。 」諸葛恪哈哈笑道:「先生說得好不慷慨,昔日曹孟德三十萬雄兵下江南,赤壁一戰,烈焰沖天,那時卻又為何?」司馬懿道:「昔日兵臨赤壁,確為奉旨征伐吳、楚。 然今番時事不同,劉備乃國家心腹大患,故魏王專力對之。 吳公若能起兵相助,是以大功於國家也。 」諸葛恪道:「如此則劉備覆滅之後,又當如何?」司馬懿道:「劉備覆滅,則吳公勳勞蓋世,當啟奏聖上,賜以王爵,與魏王共扶社稷,萌及子孫,青史垂名也。 」諸葛恪道:「今日關羽在襄樊交戰,勝敗若何?」司馬懿道:「勝敗不分。 只是若真叫關羽取了襄樊,威逼宛洛,則其進取中原之勢成,東吳卻先做了他喉中之鯁,只怕劉備不會放心北進。 與其如此,莫若先行取勢。 」諸葛恪道:「孫劉交兵,曹公當助哪家?」司馬懿道:「魏王向來助順討逆,吳公與劉備交戰,順逆昭然,何必多問!」 兩人對辯數合,諸葛恪無言相詰,乃告辭退下。 孫權呵呵笑道:「司馬先生之言,甚是清明也。 」便親自斟酒相勸。 司馬懿拜謝。 忽陸遜起,謂司馬懿道:「煩勞仲達轉告曹公,此時荊襄戰局危急,關公鋒銳難當,請曹公全力應付,我東吳當捫其後也。 」司馬懿道:「伯言所說甚是。 」於是賓主暢飲盡歡。 司馬懿自回到許都不提。 再說於禁、曹純引大隊軍馬出許昌,殺奔樊城而來。 關羽聞之,聚眾商議。 馬良道:「於禁乃曹營名將,今提精兵數萬,來救樊城,不可輕敵,當先紮營道口,擋住鋒芒,然後緩圖之。 」關羽擺手道:「於禁之能,老夫盡知,其人心思慎密,多謀寡斷,今其兵遠來,當一鼓破之,免生麻煩!」便叫馬良、廖化分兵屯駐,防曹仁出樊城交戰;自提軍向北迎敵。 未幾,前面探馬報曹軍五十裏外殺來。 關羽正欲出戰,劉唐挺身道:「乞一枝軍,先往交戰,挫敵人銳氣!」關羽看伊籍,伊籍道:「劉將軍此言甚好。 君侯可舉大軍為後應。 」關羽便撥三千軍,令劉唐前往。 劉唐領命,率軍疾進,行二十餘裏,迎頭撞見曹軍。 於禁看劉唐威風凜凜,不敢輕視,且擺開陣勢,劉唐提刀出陣,喝道:「兀那賊將,快快來領死!」於禁身邊,董衡大怒道:「何方匹夫,如此大膽!」挺槍殺出。 劉唐橫刀上前,兩個戰無十數合,董衡抵擋不住,董超飛馬殺出相助,三人截住廝殺,不分勝敗。 於禁在旗下看見,暗道:「關公手下無弱將也。 」曹純道:「不可久戰,當速進兵破之!」便叫擂鼓。 曹軍數萬之眾,潮湧而來,當先便是虎豹騎精兵。 荊州軍只有數千,如何能敵,劉唐格開二董,麾軍後退。 曹純正要下令追擊,於禁止之道:「且慢,此路敵軍顯是誘我,不可窮追。 」曹純道:「將軍奉魏王之命來救樊城,如何這般畏懼。 」於禁道:「我非畏敵,只是用兵者當謹慎,切不可冒失。 」於是約束人馬,緩緩進逼。 行不數裏,前面繡旗招展,大軍排開,關雲長提青龍偃月刀出馬。 於禁久知關羽之威,暗自心驚。 關羽朗聲問道:「曹軍陣前,誰敢與老夫交手?」曹軍眾將面面相覷,皆不敢出。 關羽連問三聲,無人迎戰,不由大笑:「不敢交戰,則興兵前來,更為何耶!」將兩股一緊,赤兔馬長嘶飛躍而來,後面荊州軍齊聲呐喊湧上。 於禁大驚,身邊副將劉埔上前交戰,只一合被青龍刀斬於馬下。 關羽乘勢麾軍突擊,曹軍不能抵擋,都紛紛後退。 於禁急令步軍列隊抵擋,馬軍抄兩翼夾擊,曹純親率虎豹騎當先反包抄,荊州軍兩翼遭兵馬沖擊,只好抵擋。 此時關羽沖殺在前,曹軍中路節節後退,卻恰作了一個口袋。 於禁望見得機,叫招展大旗,擂鼓進發。 曹軍兩翼鐵騎奔騰殺出,如鋼剪鐵鉗,直把荊州軍合住。 關羽正在督軍進發,忽聞身後殺聲大作,關平急急來報:「父親,曹軍兩翼夾擊,我軍後隊不穩!」關羽厲聲道:「休得理睬,隨我盡力突進,把曹軍中隊沖斷,再反身殺回,敵軍自潰!」於是並力直攻中路。 於禁急調集弓弩手千餘,亂箭齊發,荊州軍沖擊數次,死傷遍地,不能得手。 關平諫道:「我軍陷入敵陣,不可戀戰,沖陣而出為要。 」關羽道:「有理。 」於是轉攻右路。 那右路恰好是曹純親自督率之虎豹騎隊列,自恃精兵,上前截殺。 關羽大怒,青龍刀挾風掃蕩,雪刃所到,血花飛舞,虎豹騎兵將人馬撲地。 關羽麾下將士也損傷甚重。 曹純看關羽如此勇猛,不敢死死糾纏,只得整軍退開。 恰好荊州軍劉唐反殺回來救援,兩軍各自休戰回營。 回到營中,於禁召集眾將商議道:「關公勇猛,不可力敵。 當揀險要處安營,以為持久之計。 」曹純道:「只是樊城圍攻甚急,若我軍按兵不動,豈不危險?」於禁道:「我屯兵一側,威脅腹背,則關某終不敢全力攻打樊城,且曹子孝文武雙全,必能堅守;我若輕舉妄動,萬一失利,樊城不保矣。 此昔日徐公明救漢中教訓也。 」曹純道:「將軍高見。 」於是與眾將把兵馬轉過川口,入穀中下寨。 寨前密布鐵蒺藜、陷馬坑,安排強弓硬弩,只作堅守。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27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