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待秦明走後,坐於椅子上,回想關勝,暗自傷神。 忽然一聲咳嗽,吳用從內室走出道:「秦明兄弟去了?」宋江道:「去了。 加亮,你這三條計策,且容我細細思量一番。 」吳用微笑搖頭道:「既然如此,哥哥且思量去罷。 」也告辭回自己館驛。 再說陸遜,自取了零陵郡,留孫皎與朱桓守把,自提大軍,齊到武陵,圍困三重。 不料忽聽得宋江大軍自五溪而來,便先教黃蓋引軍一路去抵擋,自將大軍,緩緩後退。 甘寧問道:「我軍兵強馬壯,何不就此逆之?」陸遜道:「梁山軍初來,銳氣正盛,若是與之沖突,再被武陵城吳用軍馬殺出,我腹背受敵,非上算也。 不若且退軍五十裏,再作長遠打算。 」於是退過沅水,安營紮寨。 不久,黃蓋亦退回,報說梁山軍先鋒林沖,武藝過人。 陸遜道:「甚好。 若與之正面交鋒,恐無勝算。 」程普道:「如今當怎生對付?」陸遜道:「我料敵軍計策有三條,其上計,分兵從此處北上,襲擊公安,威脅呂子明後路。 」程普大驚:「若是如此,豈不危險?」陸遜笑道:「正是。 因此我這裏,打算沿沅水東北進兵,再在河上搭浮橋三座,聯接兩岸交通。 彼若北進,則我大軍從浮橋過河擊之,以合擊分,可獲大勝。 」程普道:「那其中策如何?」陸遜道:「其中策,則是分兵南進,先攻零陵、桂陽,再與交州合兵,威脅吳會。 」程普道:「如何應付?」陸遜笑道:「零陵有孫叔朗守把,只怕他不能驟然攻克;零陵既不克,則桂陽無憂。 我卻以大軍進至武陵、零陵之間,絕其糧道,捫其後背,又是以合擊分,何愁梁山賊軍不破?」程普又問:「彼下策如何?」陸遜道:「彼下策便是屯兵於此,與我長相守峙。 然劉備興師大東至此,耗費日巨,不能持久。 兼職呂子明才略兼俱,扼守彝陵要道,劉備必不得進。 曠日持久,則曹操必將興師而動。 且吳用雖然奸詐,聞得宋江卻是草莽英雄,胸中缺少機謀,我尋隙破之,早晚必成!」程普等眾將歎服道:「伯言高見,大王所托非謬也。 」 於是兩下對峙。 忽然軍情急報而來,說呂蒙在宜都地界戰死,劉備大軍直逼彝陵。 陸遜大驚,頓足道:「呂子明也是久經行伍,身為萬軍主帥,如何能親自提兵在險地斷後!今日子明既殉,大局危矣!」程普道:「雖然,伯言當拿一主見,以救危局。 」陸遜思索再三,搖一搖手,說出一個計策來。 正是:已乏智將扶明主,方看書生展顏色。 不知陸遜如何定計,且看下回. 第四十一回:宋公明沅江敗陣,陸伯言彝陵立威 且說陸遜對眾將道:「呂子明身故,實是我東吳大患。 吳王必調我北上抵擋劉備。 然而此處有宋江強軍悍將,吳用機謀又強,若是我就此去,實難保無恙也。 今日必須設計,先殺敗他一陣,然後可北上。 」程普道:「敢問計將安出?」陸遜即安排如此如此。 再講宋江在武陵城中,因思量關勝死於吳軍之手,心下憤恨,常要出城去交戰。 吳用屢屢勸住。 兩下對峙了一陣,忽然傳來消息,說劉備大軍陣前斬了呂蒙,進兵至夷道之前。 宋江大喜道:「北路既勝,陸遜軍必然慌亂,我可乘勢擊之也!」吳用道:「哥哥不可。 陸遜頗有大將胸襟,縱然北路吳軍敗績,必有防備。 」正說之間,又有哨探軍馬來報,說沅江對岸吳軍紛紛拔寨往東北而去。 眾將都聽得大喜,霹靂火秦明站出來,抱拳道:「公明哥哥,此顯是孫權怕被大王直破荊州,因此調陸遜回援,我等當乘機追殺,取陸遜首級,報關勝大哥之仇也!」孔明、孔亮、呂方、郭盛一起道:「正是!」吳用搖搖手:「諸位兄弟不可。 陸遜此去,必然有詐,不可不防。 」秦明暴起道:「今日也是有詐,明日也是有詐,我等陣前廝殺,光知道提防,提防,不去廝殺,卻哪來的提防?如今眾兄弟那個不是心懷激憤,舍生殺賊。 吳軍縱有詭計,莫非不能以力勝之麼?」吳用道:「若是去,必中詭計。 」秦明惱道:「若中詭計,我把自家這顆頭顱輸與軍師!」吳用還未答話,李逵一邊跳起來:「霹靂火哥哥說得對,俺這顆黑頭也搭上作添頭!」宋江怒道:「黑廝住口!要賭頭,自家拿板斧砍了下來,少在此地喧鬧!」李逵氣鼓鼓下去,嘴裏兀自嘀咕。 秦明再對宋江道:「哥哥!眾兄弟皆盼一戰,何不就應了,勝敗不計,也不枉了我等一番結義手足情義!若有閃失,俺願以死承擔!」話音剛落,孔明、孔亮、呂方、郭盛、楊春、薛永等齊道:「我等共同承擔!」吳用還要開口,廖立輕輕拉他道:「軍師,眾心如此,不要勉強了。 」吳用道:「多謝提醒。 」宋江看眾人如此激揚,感慨道:「我有眾多好兄弟如此情義,何懼陸遜詭計!明日我等便引軍出城,追擊吳賊!」豹子頭林沖站起道:「哥哥,既然決議出戰,須得好生打算,安排接應,以備萬全。 」宋江道:「這個自然。 」 這時吳用與廖立、李應、蔣敬在一旁商議片刻,起身道:「既然如此,明日哥哥可揀帶精兵強將,出城追擊吳軍。 仍須分軍三路,前鋒開道,中軍接應。 後軍留於渡口守把船只,以防萬一。 我這裏自留軍馬守城。 」宋江道:「甚好。 既然如此,我就引帶來的三萬精兵破敵,吳加亮自守城罷。 」秦明道:「公明哥哥,俺願隨同在前軍破敵。 」吳用道:「不可。 秦明將軍,我這裏守城,還離開你不得。 」秦明道:「吳軍都退了,此地留這許多軍馬作甚?」吳用面色凝重道:「總之將軍且聽我一回,如何?」秦明還待說,林沖道:「秦明兄,前鋒戰事,有我抵擋,你還是留住城中,輔助加亮軍師為好。 」秦明見林沖發話,只好作罷。 吳用又道:「明日哥哥出城,軍馬少於吳軍,我這裏再遣李大官人引軍三千相隨協助。 務要小心。 」於是散帳,各自去歇息。 吳用卻把李應叫到自己屋中,道:「明日這一戰,其實甚是凶險。 你帶三千軍,內中二百梁山精悍舊部小校,皆裝備我帶來的戰甲軍械,自成一營,好生護衛哥哥。 若有損折,戰甲卻不可丟棄了!」李應道:「軍師,日間眾弟兄都是要戰,你何必三番阻攔,弄得大家心都冷了,對你軍師怕也有不解。 」吳用歎道:「這個自然。 各位兄弟看我知書,又是晁蓋哥哥的舊人,面上尊重,其實私下不喜我用詭謀,我如何不知?只是我等既到後漢,又有志要並吞天下,大展鴻圖,自然離不得手段。 公明哥哥豪俠胸襟,要與曹劉孫三家爭霸,卻少了些偉略,眾家兄弟更是多的江湖意氣。 只是我等從宋至漢,欲謀喧賓奪主,本來就是成敗懸於一線。 稍有閃失,則俱為齏粉,只恐全屍亦不可得也!我如何又不知大勢所在,天命難違?只是身為梁山舊人,值得竭盡心計,以圖萬一。 至於眾家兄弟埋怨我心機陰沉,也顧不得了。 」兩個不勝感慨。 次日大早,宋江依舊引本部軍馬及李應軍,出武陵東門,到沅水渡口。 人報吳軍已去數十裏下寨,宋江道:「豈可教吳賊走脫!」便教快快渡江。 吳用送到渡口,囑咐花榮道:「你在後面,小心提防。 若是哥哥去遠,可約束船只,夾江順水而北,時刻接應。 」花榮應諾。 吳用目送宋江軍過江,自回武陵。 且說宋江既得過江,先遣呂方、郭盛二人引探路軍兩邊巡哨。 不一刻回報:「吳軍繼續往東北而去。 」宋江怒道:「鼠輩想走,豈能如此便宜!」便叫林沖即刻率前軍奮勇追擊,自引中軍隨後趕來。 林沖行了半日,遠遠望見吳軍後隊,便引軍沖上。 只見吳軍斷後將乃是朱然,抵擋一陣,且戰且走。 林沖見狀,一面追擊,一面飛報宋江。 宋江道:「定是吳軍力怯,故而遁去。 我銳氣正盛,當一鼓破之。 」於是加緊催促諸軍前行。 此時日頭過午,林沖沿江追到一處,只見沅江上三座浮橋,斷後吳軍都從浮橋上過去了。 林沖恐怕有詭計,兼之士卒饑疲,叫先在河口歇息,吃些幹糧。 無一刻,忽見後面旌旗鑼鼓大至,卻是宋江中軍主力到了。 宋江見林沖歇息,不悅道:「林教頭,如何不趕?」林沖道:「吳軍三座浮橋在此,恐有詭計,因此暫待中軍。 」宋江呵呵大笑:「有甚詭計,我等直沖過去便是!」蔣敬道:「吳人原本紮營沅江右岸,逼近武陵;我大軍到後退過左岸立營。 今日突奔一陣,再回右岸,卻又搭三座浮橋留在這裏,只恐有詐。 」宋江正在沉吟,忽見對面有少許吳軍奔跑,似在拆橋。 宋江急道:「休再耽誤,一鼓作氣殺過江去!」便叫林沖趕緊追擊。 林沖只得引前軍從浮橋渡河。 對岸吳軍不過數百,紛紛逃散。 隱隱望見大隊還在北面,於是縱軍追去。 宋江自也催促中軍過江。 自家走在第一。 忽然間上遊順水飄下十數只快船,甚是迅疾,須臾已近。 蔣敬在浮橋南頭看見,急叫:「有敵軍來襲,快快放箭!」話音剛落,前面數只快船一起發火,梁山軍大驚之間,火船片刻靠上。 那浮橋的船板內外,盡數塗了油脂,藏了柴禾,一時引燃,第一條浮橋頓時燒著。 這時那後面八九只船上鑽出百餘個吳兵,都把火箭往這邊射來。 梁山兵士正慌亂間,第二、第三條浮橋俱被點燃。 蔣敬急叫人放箭時,吳兵紛紛跳下水去了。 江上三座浮橋一起焚燒,炎焰張天,恰似三條火龍橫臥江面。 上面梁山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紛紛往水裏跳去。 此時中軍人馬過江不過一半,時遷、李逵、項充都被隔在南岸,叫苦不迭。 宋江看見,心驚膽戰。 忽然四下裏殺聲大作,東吳軍馬如潮殺來,當先一員大將,玉面銀盔,背後火紅鬥篷,旗下大書一個「陸」字。 宋江正在驚惶之時,左邊甘寧,右邊徐盛,一起殺來,病大蟲薛永大喝一聲,挺槍殺上,截住徐盛。 甘寧提刀奔宋江中軍而來,孔明、孔亮上前招架,戰不十合,抵擋不住。 但兩個舍生忘死,奮力抵擋,甘寧一時也難以得手。 宋江急急呼呂方、郭盛上前接應。 陸遜督率大軍,包抄上來,殺聲如雷,梁山軍陣勢漸漸消融。 李應率三千精兵,護於宋江帥旗之下,列成陣勢,以二百梁山舊軍,屯駐中堅,拼死護衛。 吳軍七次沖突,皆被殺退。 然士卒折損,亦是無數。 薛永在混戰中被吳軍箭傷,孔明吃甘寧刀砍傷左腿,幾乎墮馬,不能再戰,退回圈子。 宋江看吳軍如波濤洶湧,滾滾席卷,哀歎道:「我不聽吳加亮之言,害了眾家兄弟!」蔣敬道:「哥哥休得如此說!當下緊急振奮軍心,以圖存待援!」宋江聞言奮然道:「正是如此!」眼見陸遜麾軍殺來,將背後披風嗤啦扯下,叫聲:「眾家弟兄,隨俺宋江殺敵自救!」拍馬舞槍,沖吳軍陣勢而去,眾軍將看他如此英勇,都齊聲怒吼,相隨掩殺。 宋江沖殺在前,抬手一槍,將一吳軍士卒挑落馬下,背後護衛齊到,勢不可擋,一時沖得當面吳軍紛紛後退。 陸遜在大旗之下,忽覺寒氣逼人,急忙偏頭,卻是一把飛刀從臉旁掠過。 眼見梁山軍這一沖勢頭甚猛,於是正面且退,卻教精兵從兩翼包抄。 宋江沖突一陣,深入敵陣,頓時被四下圍住。 眼看身旁兵將漸漸稀少,吳軍卻如海潮彭湃,一望不絕。 雖然奮戰不息,心下卻漸漸絕望。 忽然之間,吳軍西北角上一軍撞入,當先一員女將,英姿颯颯,手舞亮銀槍,把東吳兵將挑死無數。 陸遜驚道:「這全本小說網其戰法,卻是西涼軍馬,如何到此!」再看背後旗號,猛道:「莫非是馬超之妹乎?」眼看馬雲祿飛馬殺奔眼前,不敢交戰,急急後退。 馬雲祿正待追趕,兩邊吳軍都上,於是轉戈沖到圈子之中,見了宋江道:「太守且寬心,林沖將軍隨後便到。 」宋江感激道:「多謝夫人相救。 」這時吳軍背後又是大亂,卻是豹子頭林沖與白花蛇楊春兩個合力殺進。 陸遜見狀,急急調撥軍馬上前堵截。 林沖奮力施展神威,大戰朱然、徐盛。 楊春奮力引軍往宋江這邊沖突,不防斜刺裏殺出吳將丁奉,交馬數合,被丁奉一刀所斬。 林沖見勢危急,暴喝一聲,蛇矛起處,刺中朱然肩窩,翻身落馬。 徐盛大驚,死命上前抵擋,吳軍把朱然救去了。 這當兒兩軍混戰,梁山軍依舊寡不敵眾。 眼看日頭西沉,西南角鼓號大作,一彪軍馬殺來,為首大將手持狼牙棒,勇猛無雙,正是霹靂火秦明,一路沖進圍中,狼牙棒橫掃直打,吳軍紛紛落馬,硬生生撞開一條血路。 陸遜只得分兵抵擋,又見沅水上遊,百餘只船順江而下,北岸數千軍馬並進疾行。 林沖眼尖,看得第一只船上正是花榮,高聲呼叫:「救兵到矣,我等當奮力反擊!」說時遲,那時快,花榮在船頭取下雕弓,但見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倏的一聲,端端把陸遜的大纛上面系繩的繩結劈開,那面大旗嘩地一聲滑落下來,吳軍見帥旗掉落,都是一驚。 神算子蔣敬見勢,忙叫身邊嘍羅大喝:「陸遜戰死了!陸遜戰死了!」一傳十十傳百,眾軍都是紛紛亂叫。 陸遜看梁山軍援兵迭至,天色又是昏黑,自己這邊軍勢已亂,只得傳令:「且沿江往北撤。 」於是東吳眾將各整隊伍,緩緩退走。 梁山軍這邊死戰半日,損傷慘重,也無力追趕。 兩下各自收兵。 宋江連夜退軍二十裏,然後沿江紮營。 清點軍卒,損亡七千餘名。 更兼折了白花蛇楊春,其餘李袞在橋頭被火燒傷面頰,薛永背心被箭傷,孔明遭甘寧刀傷左腿。 宋江看這一戰敗得淒慘,不由悲從心來,幾欲大哭。 蔣敬、李應勸道:「哥哥不必如此。 勝敗兵家常事。 且先整頓兵將,再圖報仇。 」宋江方才略略寬心。 次日,宋江傳令繼續往武陵退軍。 行至半途,吳用引軍馬來接應。 兩下碰見,說了情況,宋江面帶慚愧道:「不聽加亮之言,有今日之敗。 」吳用道:「這也罷了。 追悔於事無補,不若商議日後行動。 」林沖又盛贊馬雲祿當先殺回,救護中軍,實是英勇。 李逵拍掌道:「好好好,有嫂嫂護著宋江哥哥,俺鐵牛也可放心了。 」宋江苦笑兩聲。 蔣敬道:「吳軍昨日勝了一陣,倘是乘勢追殺,如何是好?」吳用沉思片刻,道:「昨日陸遜安排計謀,終究不夠周密。 我若是他,卻把軍馬埋伏再在左岸,或是在上遊數裏地方再搭一浮橋,待這邊公明哥哥軍馬半數過江,卻從左岸襲擊我中軍後半截人馬,則我這裏缺乏救援,難免於全軍覆沒。 若行此計,則予我軍重創,更勝昨日。 而陸遜不為,足見其急於趕往彝陵,必不至於來攻我也。 」宋江道:「如此,則我重振軍馬,再去追襲,如何?」吳用道:「不可。 陸遜雖走,必留下精兵強將守把此處,我等不可冒失。 緩圖之可也。 」於是收兵回武陵。 再說陸遜一戰大敗宋江,眾將皆稱賀。 陸遜道:「今日雖勝,卻未得擒住宋江。 此地敵情依舊不可掉以輕心。 彝陵軍情緊急,我必須趕去。 我走之後,此地軍事交由程德謀主管。 我軍大營便紮在沅水之南,背靠漢壽、長沙;與梁山軍對峙,不可貪功急切,以防中計。 彼軍若北進,則可出兵攔腰擊之,只要令他大隊不得北上,我在彝陵也自有對付;若是南進,則待其行至一半之後,以兵切斷沅水渡口,然後擊之;若是敵軍直攻我本營,則尋隙而戰。 切切不可冒失!」程普道:「省得了。 」正說之間,吳王孫權使者到,教陸遜北上,接替呂蒙。 陸遜便引數千精兵,北上往彝陵;而以程普為主將,黃蓋為副,繼續與宋江對峙。 宋江聞之陸遜走了,便欲出兵報仇。 吳用道:「我軍新曆大敗,軍心不穩。 當且修養整頓,然後以一支軍出兵南取零陵、桂陽,方是正途。 」宋江從之。 再說劉備,自宜都一戰陣斬呂蒙,本欲令人將呂蒙屍首踐踏,以泄怒火。 龐統勸道:「呂蒙乃江東名將,忠勇睿智;其雖襲取荊州,害關侯性命,乃是各為其主。 今日仇怨既報,若辱其屍身,非英雄所為。 後世必當笑大王心氣狹窄,且又徒使天下怨憤大王。 」劉備聞之,便教把屍身送回東吳,首級號令半日之後安葬。 聞吳軍退往夷道駐紮,劉備便令全軍進發。 龐統又勸道:「大王,此去前方,江南是夷道,江北是彝陵,地方險阻,大軍不能並屯。 東吳厄軍險要之處,我徒有十萬之眾,揮發不開。 若是密集於此,只恐反易有失。 不如把大軍且放在此處,分遣精兵,輪番挑戰,以疲吳人之力。 一面整頓戰船,訓練水軍,待軍勢強時,順江而下,水陸夾擊,可一舉破吳也。 」劉備不然道:「孤如今親率十萬大軍到此,日費浩大。 若是裹足不前,豈不愧對二弟?」便教全軍,直取夷道。 果然那夷道地勢崎嶇,山穀回旋。 劉備前鋒進抵吳軍營壘之前,卻屯不下許多軍馬,後面軍馬,只好依次排開,柵欄相接,盤桓山野,四十餘營,前後長達百裏。 龐統道:「大王用兵久矣,如何不知包原隰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 今我軍前後連接,長達百裏,萬一敵軍攻時,如何是好?不若仍以精兵在前,大隊在後屯駐,以便接應。 」劉備笑道:「我軍勢如長蛇,正好首尾接應。 東吳之帥,惟看呂蒙;呂蒙既死,孤豈有懼哉?」龐統頓足道:「軍若在平野,則長蛇之勢正可首尾相應,今在狹窄之地,一頭對敵,豈不是自縛手腳!大王必欲如此,臣堅請引一支軍在後相接!」劉備看龐統如此,勉強道:「既然,便教趙子龍引趙融、廖淳等將為後軍,屯駐馬鞍山;軍師可引一路軍馬在涿鄉接應前後。 孤自引前部破敵。 」龐統道:「既然如此,大王可自小心。 」於是劉備自引軍六萬餘,往夷道以降,列數十裏營盤相拒;龐統與魯智深、史進等將在涿鄉紮寨;趙雲卻在馬鞍山依山屯駐。 其時,軍醫營亦設在後軍,公孫勝、安道全二人,便隨在趙雲營寨中。 陸遜於建安二十年五月到達北路軍中,又會合了孫賁人馬。 召集眾將相議。 韓當、周泰等因見陸遜往日戰功不如呂蒙,略有輕視。 陸遜卻不在意,待眾將到齊,先問戰況:「呂子明都督前番如何便被害了?」韓當說了經過,陸遜一拍案:「來人,把孫桓與我綁了!」兩邊刀斧手擁上,眾將皆大驚。 陸遜指孫桓道:「叔武,大王派你前來,本是教輔佐呂子明,以為肱股。 汝卻貪勇好戰,擅自出軍,子明為接應你,反為蜀軍所害。 似這等違抗軍令,致令大將折損,該當何罪?」軍政官道:「當斬!」陸遜點頭:「甚好,推出去,斬首號令!」刀斧手答應一聲,便要推出孫桓。 慌得韓當、周泰、蔣欽等各自出列,一起下拜道:「都督,叔武血氣方剛,急於殺敵報國,因此冒犯軍伍,乞望都督看大王面上,寬恕一回。 」陸遜長歎道:「我如何不知大王最寵愛叔武。 只是今日劉備引精兵數十萬,進逼荊州,這一戰乃是我東吳八十一州百姓生死關頭。 若不能整頓軍紀,再有此等輕進冒失,至於兵敗,不惟我等骨肉如泥,便是父母妻子,亦各被敵人所辱,又有何面目見大王,有何面目對先主公伯符將軍、公瑾、子敬諸位?」叱令:「速速斬訖報來!」刀斧手起把孫桓推出。 眾將再三苦勸,陸遜只是不理,忽聽闞澤喝道:「且刀下留人!」一面出班,道:「都督,叔父之罪,確當正法。 都督殺之,公明殊甚。 只是當前強敵壓境,正是用人之計,叔父勇強,正當委任爪牙,以共保國家。 若是將其處斬,於法莊嚴,卻於戰事無利。 以下官看來,不妨暫免其死罪,責以大義,令其戴罪立功。 再有違令,二罪並罰。 」陸遜沉吟道:「我只怕今日若不殺叔武,日後軍令無人遵循了。 」闞澤道:「都督嚴明軍紀,誰人不知?今赦叔武,是看用人之時。 他日誰敢再犯,殺之豈有怨恨?」陸遜道:「既如此,可有人願意作保?」韓當、周泰、孫賁、孫瑜齊出道:「我等皆願作保。 」陸遜點頭,教刀斧手再把孫桓帶進來,責之道:「你是吳王宗室,如何逞勇鬥狠,失陷了主帥?本當斬首,今有闞澤先生及眾將作保,姑且戴罪立功。 日後須得謹遵軍令,再有濫行,定斬不赦!」孫桓跪拜謝過都督與眾將軍,陸遜令其在孫賁部下為將。 接著傳令道:「今日劉備銳氣正盛,不可輕逆其鋒。 當久戰以疲敵師,然後乘隙攻取。 日下之計,且宜持久。 若敢違令者,軍法無情!」眾將無不凜然,皆道:「願聽都督調遣!」陸遜點一點頭,當下發令:「孫賁將軍聽令!」孫賁出道:「在!」陸遜道:「你與孫瑜、孫桓將軍引軍駐守江北,屏蔽江陵郡。 深壕高壁,不可擅出!」孫賁等道:「遵令。 」陸遜又道:「韓當將軍聽令!」韓當出道:「在!」陸遜道:「你與周泰、淩統、蔣欽諸位將軍,引軍依舊屯駐夷道,當劉備江南軍馬。 亦不可擅出!」韓當道:「是。 」陸遜道:「呂範先生請助韓義公參謀,闞澤先生助孫伯陽參謀。 各自時常提醒。 」呂範、闞澤道:「是。 」陸遜道:「我自提精兵,在後策應諸方。 劉備來,只堅守營壘。 待天長日久,彼必然生變!若有違令出戰者,斬!」眾將皆道:「謹從都督令!」 於是陸遜分撥人馬,各自守把險要。 劉備引軍到夷道,連日攻打,卻被夷道地勢險要,韓當等營寨修得結實,屢次攻打,前後一月有餘,盡皆不能得手,反傷了數千軍士。 劉備見狀,心生一計,又教馮習、張南引數千弱兵,逼近吳軍營寨屯紮,自與張飛引數千精兵,在山穀中埋伏,只待吳軍出擊,便要乘勢掩殺。 韓當、周泰等見蜀軍隊伍不整,皆欲出戰,陸遜遣人嚴令道:「擅出者斬!此必劉備誘敵詭計,不可亂動。 」劉備守候半月,吳軍不動,只得自撤兵回。 如是相持,直到六七月,氣候炎熱。 劉備巡查諸營,只見營中暑熱難當,士卒取水亦甚是不便。 巡視到張飛營地,卻見綁了幾個小軍在樹上鞭打,號哭聲慘不忍聞。 劉備驚問緣故,從者道:「他幾個挑水,卻把軍中水桶摔壞,誤了數百人吃水。 大家怨聲載道,三將軍因此大怒,叫在這裏鞭撻。 」劉備看那幾個小軍俱被打得頭臉都是傷痕,心生憐憫,忙叫釋綁。 小軍跪拜道:「大王,小的們摔壞了水桶,誤了弟兄們吃水,自是該打。 只是如今天氣實在炎熱,我等紮營在光禿禿山前,用水又不便,實在難熬。 」劉備看看四周眾人,道:「孤知道了。 」 回到中軍大帳,劉備傳來陳震道:「如今天氣炎熱,士卒苦不堪言。 我欲將軍營移到山林之眾,以得蔭涼,並取水便利,如何?」陳震道:「何不去中軍請龐統軍師詢問?」劉備道:「孤自有主見,且此舉不是為征戰,是為體恤士卒,何須煩勞軍師?」於是叫傳下令去,一律移營,近山者移居山林茂密之處,近溪旁澗,以利取水;近江者俱到長江邊安營。 待到暑氣稍退,再行進兵。 吳軍營中,韓當、周泰看見,向陸遜請戰道:「劉備如今移動營寨,正好乘亂擊之!」陸遜道:「不可。 彼軍移營期間,必有精兵防備,我等若貿然出,被他截斷歸路,則軍隊危矣。 只要堅守各處隘口,待他營盤換防一定,然後可勝。 」韓當、周泰驚道:「敵強我弱,若要勝他,當在移營之時。 若是營盤紮定,豈有良機哉?」陸遜不慌不忙,說出這個計策來。 正是:老驥奮展千裏志,孺子當樹百世威!不知陸遜計策如何,請看下回。 第四十二回:書生火燒聯營寨,老將力取江陵城 且說陸遜在夷道與劉備對峙,至七月流火時節,蜀軍酷熱不堪,劉備體恤士卒,叫皆往山林之眾屯駐。 陸遜親自登高看見,喜道:「待彼移營完畢,大功可成也!」韓當不解道:「若要成功,當逞其初來,立足未穩。 今對峙已數月,若待營寨立畢,如何可勝?」陸遜笑道:「劉備大軍十數萬,出川口伐我,初時宜都一戰,害了呂子明,銳氣正盛。 若是當頭逆之,勝算甚微。 今與他對持數月,銳氣已墮。 又兼天氣炎熱,因此移營。 我若此時出擊,他有防備,亦難得手。 待他營寨立定,夷道原本地勢崎嶇,他再傍山就水,以避炎熱,營寨陣勢必亂。 我卻乘機以火攻,必破劉備!」韓當聞之,歎服道:「伯言妙才,真不在周郎下也。 」陸遜笑道:「豈敢。 且教諸將准備,只待東風大起,便要動手。 」 劉備各軍移營,不數日,盡皆整理完畢。 忽然龐統自涿鄉營寨匆匆趕來,見劉備道:「大王欲教十萬將士盡皆死於此乎!」劉備驚道:「士元何出此言?」龐統道:「大軍囤積崎嶇之處,已犯兵家大忌;如今再往林蔭之處安紮,自亂陣型。 設使敵軍火攻,如何是好?」劉備道:「我非不知也。 只是天氣炎熱,士卒辛苦,不若暫時屯軍傍山近水,待氣候轉涼,然後進兵。 」龐統跺足道:「昔日韓信稱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今日大王是也!不圖長遠,貪急進大兵於夷道險要之下,徒耗士力,無損吳人;今日又以小恩欲體恤士卒,全不想若是敵軍火攻,全營崩潰,士卒縱欲回鄉,可得行否!今大王若不聽臣言,眼看興漢基業,便要葬送於此了!」劉備聽得大怒,方欲發作,轉念壓下火氣,笑道:「士元一片心意,孤自知曉。 只是我初起兵,便為安平天下,扶助蒼生。 今日若貪功而殘虐士卒,非孤本願也。 況且最酷暑之時,不過十餘日,待天涼之後,自然回複。 士元請回,孤自有安排。 」龐統聽得七竅生煙,將手杖往地上重重一頓,搖頭長歎,出營回涿鄉去了。 且說建安二十年七月五日早,陸遜召諸將道:「我等堅守數月,便看今日一戰破劉備!吾觀天象,今日黃昏,必東風大起,便教蔣欽、賀齊引一支軍,從水路乘船,軍士各帶刀槍,沿江殺上岸去,但見蜀軍營寨,每隔一屯,放火燒之。 韓當、宋謙引戰船在江上接應,截殺敗兵。 陸路軍馬,周泰為先鋒,淩統為二隊,我與全琮、鮮於單為三隊,相隨掩殺。 卻留呂範先生守把營寨。 各軍預備幹糧,沿路追殺,不可放松,擒了劉備方止!」眾將皆道:「遵令!」陸遜又吩咐道:「北岸敵軍,營寨甚是嚴密,不可擅動。 但南岸劉備大營既著,彼必渡江救援。 那時孫賁將軍卻縱軍擊之,奪其營寨,亦獲大利。 」眾將齊曰:「都督妙算無雙也。 」於是各自准備出發。 再說馬鞍山川軍營寨,公孫勝午後小坐,觀看天象,忽然心神不定。 再過一陣,山前東風掠過,喀嚓一聲,吹折營帳前面的小幡。 公孫勝靈異一動,趕緊課了一卦,看卦像,大驚道:「禍事來臨矣!」安道全聽得,急忙來問,公孫勝道:「此課大凶,主敵人黃昏劫營!」安道全道:「如此奈何?」公孫勝道:「若按史書,則陸遜在此地火攻大破先主。 只是以時間卻在七年之後。 莫非這番劫運,也是難逃?」安道全道:「天道雖然難測,但我等自當盡人力便可。 好歹如今劉備也是我等托身之主,當竭力拯之。 」公孫勝道:「既然如此,我且試作起法來,把那長江裏的水化成雨雲,搬來夷道上空。 吳軍若有火攻,可降雨克之。 安郎中可速去告知趙子龍與龐士元,以備接應。 」安道全於是急急來到趙雲營帳之中,道:「子龍將軍,公孫先生課得一卦,主敵軍黃昏劫營。 大王前隊營盤密集,又兼東南風將起,若是吳軍火攻,恐怕不妙!」趙雲聞言大驚,急急道:「既然如此,我速去救護大王!」於是召集部下眾將道:「皆隨我去救主。 」安道全道:「若是被吳軍從水路抄襲本處,只怕大軍更亂。 將軍欲去,當留將在此守把。 」趙雲道:「多謝先生提醒。 」教趙融引軍守馬鞍山,自與廖淳引數千兵馬,趕往夷道口大營來。 行了一程,到涿鄉,只見龐統正集合軍馬,在轅門前發脾氣道:「這個無道昏王,自以為是,真真欲斷送大軍十萬條性命耶!」忽見趙雲引軍前來,忙問:「子龍何來?」趙雲道:「公孫先生說今夜吳軍必來劫營,故遣我前往大營救助!」龐統道:「我早已苦勸,大王只是不聽!」正說之間,忽然一陣猛風自東而過,吹得營前旌旗獵獵作響。 龐統忽然一凜,大叫:「壞了壞了,東風大起,陸遜必來火攻燒營也!我大軍營寨連接於夷道,更兼大王自亂陣勢,營盤多近林木茂密之處,必為敵破也!」趙雲驚道:「如此怎生是好!軍師速速帶領我等前去救援!」龐統沉思片刻道:「也好!」當下升帳傳令道:「阮小二、阮小七聽令!」二人站出:「在。 」龐統道:「你等引水軍戰船五百只,沿江順水而下,巡行江面,預備接應大營人馬。 」二人道:「遵令。 」原來劉備大軍前至夷道口,而水軍戰船,多在涿鄉停泊,以免為東吳所奪。 當下二人領命而去,龐統又抽出令箭道:「史進聽令!著你引本部人馬,在此地駐紮,若有吳軍追趕我軍而來,則突出截殺之!程畿先生,你引二百名士卒,凡有潰退至此敗軍,盡數收容編排,再交與史進。 」二人道:「是。 」龐統道:「其餘諸位將軍,隨我共向東往大營去接應大王!」於是趙雲在前,龐統在後,引了一二萬軍馬,急急向東。 行不到一半,日頭已然沉到山前。 離開大營最後一屯尚有十餘裏,隔著山梁,只看見那邊紅光大盛,黑煙滾滾而起。 龐統大驚道:「晚了!」將手中羽扇擲於馬前。 趙雲道:「眾將士,要緊隨我殺入救主!」挺槍躍馬,當先沖去。 再說劉備在大營,因見營寨安定,吳軍也不來戰,全然無備。 到黃昏時分,探馬報吳軍似有動靜。 劉備便叫再探。 未過半個時辰,天已昏黑,忽然報中軍大營右邊第一屯起火。 劉備心中一跳,正欲召集眾將,忽然又有人來報中軍大營左邊第一營亦起火。 劉備大驚道:「莫不是吳軍來襲!」急叫人通報各營,一起備戰。 無一刻,左右兩邊營寨軍士,都往中軍營亂跑,自向踐踏,沖倒營帳無數。 劉備急急出得營看,中軍營東西兩邊,一派火光,燒著林木,黑煙滾滾而起。 火光中無數吳軍殺來,劉備心下發慌,急急上馬便走。 蜀軍皆不敢戰,各自逃散。 劉備引數百人穿小路,走到馮習營中,但見習營也是三面火起,兼東風大作,延燒一片。 劉備驚惶無路,只得往西再走,火光中淩統引軍殺來,馮習抵住,兩下死戰,劉備走脫。 馮習戰得力竭,死於亂軍之中。 劉備一路奔走,背後淩統引軍緊緊追趕。 但見四下裏火光滿山遍野,劉備軍營寨俱紮於林木茂密之處,一處引燃,乘風延燒,連營盡皆燃著。 又兼吳軍追殺,劉備逃到一營,潰亂一營,時辰之間,四十餘營各自崩散,敗軍卷地而逃,多被殺死;靠近江邊營寨,又被東吳戰船發射火箭,連船帶營,一片燒著。 長江邊上,火光沖天數十裏,照得明如白晝。 正奔走之間,斜刺裏呐喊聲起,卻是韓當、宋謙引軍從戰船上登陸殺到,兩下夾擊,川軍大敗,死者無數。 劉備正急慌間,背後一軍闖入,乃川將吳蘭、雷同也。 統率著二千蜀地精兵,前來護駕。 劉備稍稍欣慰,急叫突圍而走。 吳蘭、雷同迎住韓當、宋謙,一陣死戰,折兵大半得脫,卻又與劉備失散。 劉備只引百餘騎,穿山而走。 所到之處,潰兵滿地亂竄,只恨少生兩條腿。 旌旗、刀槍丟棄一地。 行到路口,忽然北面山穀殺聲再起,鮮於單引千餘軍馬殺來。 劉備大驚,欲待上前死戰,身邊無兵無將。 鮮於單看了劉備,高叫:「劉備休走,快快下馬投降!」劉備急急轉馬頭奔逃,鮮於單放馬追來,劉備畢竟年過五旬,行得慌了,馬失前蹄。 鮮於單放馬來拿,忽地有數個蜀兵,舞刀弄槍,大呼殺上,攔住鮮於單。 劉備看時,卻是那日施放的被張飛鞭撻的士卒,個個咬緊牙,奮力死戰。 片刻盡被殺死,無一後退。 劉備乘機拉起馬,鮮於單正欲追趕,忽然背後一軍殺出,當先大將黑面闊口,豹頭環眼,虎須倒豎,正是燕人張飛。 大吼一聲,直穿吳陣,交馬只一合,刺鮮於單於馬下。 背後兩將,卻是關興、張苞,一陣殺散吳軍。 劉備見了張飛,感激無限。 這時張飛軍中走出一人,卻是糜竺,糜竺道:「敵軍火攻,我軍大亂,不若速到涿鄉,會合龐士元迎敵。 」劉備道:「甚好。 」其時張飛一軍,亦只得數千軍馬。 方欲轉身,前面旌旗招揚,陸遜、全琮引大兵滿山遍野殺來。 張飛與關興、張苞三面死戰,保得劉備逃生。 怎奈寡不敵眾,軍士又折損無數。 行到前面,再逢一穀,上面木橋已被燒斷,若是繞道,只有山梁小路,數人不能並行。 眼見背後追兵漸近,劉備長歎道:「不想今番死於此處!」張飛咆哮道:「大哥恁地說,老張一條丈八蛇矛,保大哥殺出重圍!」話語間,吳軍殺到,陸遜在大旗下看見,呵呵笑道:「劉備已如魚入釜底,今日若不擒之,後必為我江東之患!」將寶劍一揮,吳軍蜂擁而來。 忽然山穀後面鼓號連聲,一軍殺出,陣勢整齊。 陸遜一驚:「不想此地有伏兵!既然如此,不可貪功急進,可速速退回!」全琮道:「我等已追殺到此,如何放過劉備?」陸遜道:「此處地勢險要,而敵軍不亂,必有埋伏。 我已獲全功,不必續成蛇足。 且後隊未到,不如先轉去劫掠他處敵軍。 」於是勒兵後退。 劉備看吳軍退去,方才放心。 只見那隊軍馬為頭將領,徑直來參加劉備道:「末將乃是長史向朗之侄,牙門將向寵,特來護駕。 」劉備贊道:「我軍數十營盡潰,而將軍獨陣營完好,而能退敵,真能將也!」糜竺道:「還是先到涿鄉要緊。 」劉備從之,於是一路抄小路往涿鄉去。 其時劉備連營百裏,盡成火海。 各營軍馬,首尾不能相顧,被吳軍乘勢掩殺,劫掠無數。 番王沙摩柯部下番兵,各自失散。 正走之間,忽遇東吳大將周泰引軍截來。 沙摩柯手提鐵蒺藜骨朵,上前交戰。 兩個戰無數合,沙摩柯因見周泰部下軍士湧上,不敢久戰,撥馬而走。 周泰緊緊追殺,眼看趕上,斜刺裏一聲大喝:「賊將休要囂張!」周泰回頭看時,卻是魯智深引一支軍馬,恰恰趕來。 沙摩柯看得大喜:「兄弟快來幫我殺這賊將!」魯智深手舞禪杖,直取周泰,周泰舞刀相迎,兩個交馬三十餘合,不分勝敗。 周泰見魯智深勇猛,又是生力軍馬,不欲死戰,遂勒兵不追。 魯智深因不知戰局如何,也不願戀戰,於是同沙摩柯一路撤了。 又有洞溪漢將杜路、劉寧,本部軍營被吳軍沖散,二人奔走之間,卻被韓當趕上。 眼看四下無路,忽有一支軍馬沖入,卻是沒羽箭張清。 本也是跟隨劉備軍中,因平時看兵書戰史,早提防陸遜火攻,因此把本部軍馬屯於高崗無林木之處,未受波及,此時殺出接應友軍。 兩將大喜,相隨張清沖突。 韓當前日交戰,知道張清石子厲害,不敢進逼,只是隨後趕來。 恰在此刻,天上忽然降下一陣驟雨,滿山烈火,盡皆熄滅。 卻是公孫勝作法,將長江之水濯到天上灑下,救了多少川軍火困之厄。 吳軍數路兵馬,環回包抄,勢如破竹。 蜀軍似退潮搬一潰百裏。 陸遜會合了韓當、周泰、淩統諸路兵馬,齊頭並進,窮追不舍。 忽地前面又殺出一彪軍,當頭旌旗招揚,一員銀盔大將厲聲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何人敢上前決戰!」陸遜道:「趙雲匹夫之勇,與我擂鼓進擊!」吳軍勢如狂風,席卷而上,趙雲率軍在陣前奮戰,槍挑東吳戰將十餘員,殺得吳軍個個膽寒。 怎奈眾寡不敵,鏖戰一回,部下軍馬損折許多,廖淳被周泰所斬。 趙雲見勢,只得且戰且走。 行了一程,出得夷道,陸遜麾軍疾進,迎面龐統督率諸軍,上前截住,兩邊在彝陵界口混戰,吳軍節節進逼。 龐統指揮川軍,相互掩護,慢慢後退。 陸遜在中軍道:「今全軍在此,一鼓作氣,生擒劉備,方保東吳無恙!」吳將齊聲高呼,掩殺上來。 趙雲、魯智深、張清、張飛諸路軍馬,各自拼死抵擋。 戰到東方發白,蜀軍陣勢漸漸崩壞。 糜竺道:「士元,敵勢正盛,可否暫退?」龐統道:「後退者斬!吳軍傾營襲我,全力用盡,眼下我只得竭力支撐,稍待時刻,敵軍氣竭自亂!若是後撤,則軍敗如山,被敵人乘勢追殺,僅以涿鄉、馬鞍山些微接應軍馬,必無幸存!」一面叫人速速去催馬鞍山、涿鄉後應軍馬來援,一面親提寶劍,上前督戰。 眾將舍死奮戰,殺退吳軍。 陸遜看川軍眾將如此英勇,歎道:「劉備部下如此,未可輕敵也。 」便叫撤退。 周泰道:「如今我軍正占上風,都督如何便叫撤軍?」陸遜道:「我軍竭力而出,苦戰一夜,雖然大勝,軍力已衰。 全仗士氣鼓舞。 今兩軍相持,稍一拖延,蜀軍後應到,則欲求全退而不得也!」於是鳴金,自回夷道大營。 此時江面上,阮小二、阮小七正統帶戰船與吳水師廝並。 吳軍看了陸遜旗號,順流而下,自回本處。 阮小二也回過船頭,停靠岸邊。 須臾,史進引三四千精銳生力軍趕到,吳軍已退出十裏之外了。 此時天色大亮,但見夷道山穀,滿目焦黑,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劉備清點軍卒,折損三萬餘名,亂軍中又沒了謀士陳震、大將馮習、張南、廖淳等數員,劉備哀歎不止。 面見龐統,流淚道:「孤不聽忠言,至有今日之敗,如何對得殉難將士!」放聲大哭。 龐統勸道:「大王不必如此。 今我軍雖慘敗,尚有數萬精兵,重振旗鼓,再圖報仇,豈容吳人猖獗!」正說之間,人報江北黃忠將軍遣人送信。 劉備大驚,急急叫來詢問。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32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