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人多地方 在人頭湧湧的車廂內、百貨公司、戲院、卡拉OK等公眾場所,空氣中都浮遊著無數的病菌。 為免受到感染,最好是盡量遠離這些危險地帶。 尤其是在流行性感冒暴發期間,要早期就地隔離病人,減少大型集會和集體活動。 2、回家後應洗手和漱口 因為在戶外四處都布滿很多病菌,故當我們回家後,便應用肥皂和熱水洗手,以及用含有殺菌力的碘質漱口水或鹽水來漱口。 除洗手和漱口外,外出時所穿的外套等都有機會沾上在空氣中浮遊的塵埃或病菌,因此,我們亦應換上清潔的衣服。 家中如發現流感患者應及時薰醋進行空氣消毒,在健康人鼻孔塗抹大蒜液或口服幾瓣大蒜也可減少傳染。 四 接種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故名思意是對流行性感冒有效的一種預防措施,而對普通感冒不起作用。 一般來說,通過接種流感疫苗產生的抗體可以在人體內維持一年,但因為流感病毒在不停地發生變異,所以流感疫苗需要年年接種。 以下是應該接種疫苗的兩類人群:一類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體弱多病者以及青少年學生;第二類是重要工作崗位的7種人,包括醫護人員、教師、服務業工作者、交警、記者、綜合寫字樓辦公人員和導遊。 特別提醒各位兄弟,別因為天冷忘了鍛煉,學習之餘也可以踢毽子,打籃球,跳繩啊! 明日二更,絕不食言 PS:各位兄弟們,元旦來了,祝賀大家新年愉快,事事順心,天天快樂。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 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 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 「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 「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曆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曆代相沿未改(《史記》)。 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 「元旦」一詞來源古代,非指公曆新年,而是農曆正月初一,亦即春節。 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 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從古到今,曆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 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 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裏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 「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 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 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 南宋詩人陸遊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 」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當然,在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後人傳誦不衰。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 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清新濃鬱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匯,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一代偉人**,1930年1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 」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裏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 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期來日樂土安家。 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裏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 以新鮮事物為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 元旦賀詩 第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鍊氣士》
第3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