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清晨,陶慧珍的身影都會出現在大茶村的各個角落。 除了大茶山山腳那邊的村尾她沒有到過之外,村寨旁的溪邊,成片的竹林,以及村裏的每一條小徑,陶慧珍都用雙腳踏遍過。 當然,在大茶山的山腳,有一座尖頂閃著金光的小小寺院,陶慧珍也沒有到過那裏。 不過,偶爾某個清晨,陶慧珍在接近那個地方的時候,可以隱約聽到鈴鐸的聲音「叮叮」傳來。 陶慧珍駐足的想,傣鄉人信奉南傳佛教,許久之前,傣鄉人的文化和佛文化是凝聚一體的,而如今,傣文化和佛文化在傣鄉已經衰落。 用王科員的話說,就是寺院裏現在是四壁蕭然,所以現代的義務教育,對傣鄉人而言,更顯得格外重要。 但是陶慧珍眺望著從綠木間冒出頭來的小寺院尖頂,她也心酸。 她能在腦海裏想到曾經燦爛的文化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傣文化和義務教育並不沖突,如能兩方面同時進步,那該有多好啊。 很多村寨裏的傣鄉人都見證了陶慧珍經常獨自一人,迎來從枝葉間透過的第一縷陽光。 那神情格外的虔誠。 他們遠遠的窺看陶慧珍,覺得陶慧珍與這傣鄉格格不入,她總是愛迎著光去發呆,他們看不透她。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 陶慧珍學習古典舞的時候,每天比日出還要早起,安靜的,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同一個動作,直到額頭和鼻尖滴下汗水。 於她而言,做支教和練舞沒有本質的區別,唯有一次又一次的付出,直到自己的極限。 一邊走,她一邊思考,該如何把課講得更好,這簡直成為了她自認為的使命。 昨夜被蚊子叮咬的蚊子包還沒消退,在她的胳膊上留下一塊塊兒紅腫,她用手抓了抓,抱著肩膀一路繞回到大茶村小學的門前。 被青山環繞的大茶村,安靜而渺小,仿佛不會有人知道這裏還有人跡,嫋嫋的炊煙漸漸地淡了下去,開始有大茶村小學的學生陸續來上學了,陶慧珍就站在校門口,迎接這些希望的種子。 陶慧珍每天都會點名,二十八個學生今天到的很齊,她走上講台開始寫字。 這是一面坑坑窪窪的黑板,有時陶慧珍寫著寫著,字跡就陷進坑裏,她的指甲因此被硬生生的折斷,粉筆頭掉落在地上,她馬上撿了起來,想到李老說的話:碎粉筆會更便宜一些,老師辛苦一點兒,學生能用到更多的本兒。 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陶慧珍盡可能的把字寫小一點,只要學生能夠看到。 她盯著自己寫的字,每一筆都落筆千金,她生怕寫錯了要擦掉再重寫一次。 李老教會了她很多,傣鄉的環境也讓她體會到節儉的真正含義,她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本身也在不斷的蛻變。 她把有關學習的一切東西,都視為珍寶,在她眼裏,不可能再有比讓孩子學到知識更為重要的了。 講完高年級的課程,陶慧珍一課一課的挨著講下去,一直到講完一年級的課,她才走下講台。 捏了捏發麻的大腿,她在學生之間來回踱步,要是看到哪個學生不會,她就單獨給他再講一遍。 大茶村小學的學生,用的課本全部來自猛臘縣中心小學,整個學校用過的課本都被王科員搜集過來,可還是有些學生沒有課本用,兩個學生用一本的情況不在少數。 每當陶慧珍看到自己的學生,對著一本本別人塗鴉過一遍的課本,仍然如獲至寶的用手捧著的時候,陶慧珍這心裏都忍不住的酸楚。 她又看向那一面坑坑窪窪的黑板,有的地方露出木屑本身的顏色。 三尺講台,「吱呀吱呀」的書桌和椅子,二十八個學生,一間帶著兩扇沒有玻璃的窗子的簡陋教室,這裏就是她支教生涯的地方啊。 「陶老師,他不好好學習。 」玉兒指著坐在後排的阿亮,向陶慧珍打著報告。 陶慧珍的目光立即充滿了嚴厲。 阿亮手裏抱著一個圓筒形的東西,正在將彩色的細繩往圓筒的上半部分編織。 陶慧珍知道那是什麼,那是一個沒有完成的小象腳鼓,鼓腳和鼓腰還沒有雕刻圖案,露出椿木原本的灰白色。 不過鼓面已經用牛皮封好了,在阿亮不經意的觸碰間,小象腳鼓發出了細微的聲音。 陶慧珍耳邊回蕩著,她剛剛到大茶村的那天,象腳鼓與葫蘆絲與‧鑼混成的樂章。 充滿傣族氣息的畫面,又一次浮現在她的腦際。 制作象腳鼓,是一種技藝,很多傣族男子都會這門手藝,是一個極其講究細節的過程,把制作象腳鼓的技藝,說成是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誇張。 不過阿亮把制作象腳鼓拿到課堂上來,陶慧珍還是非常的苦惱。 在刀曉彤上課的日子裏,這些事情時有發生,陶慧珍當然也做好了這方面的准備。 她盯著阿亮,搖了搖頭。 「陶老師,我得在開門節之前有我自己的小象腳鼓。 」阿亮對陶慧珍的搖頭,並不以為然。 「老師說過,你們的使命是學習,拼命的學習。 」 「有人說我們學習是沒有用的嘛,我們永遠都出不了傣鄉,我們越不過那座高山!學習不能變成路,那條路一下雨就斷了!老師,我還不如敲敲象腳鼓,我們村寨一直都這樣過來的。 男人是要學會制作象腳鼓的。 」 二十七個學生紛紛看向阿亮,沿著阿亮身後的空窗子,可以看到那條延伸到無窮遠處的「路」。 「誰跟你說的?」陶慧珍盯著阿亮問。 有那麼一瞬間,她感到自己的胸腔內一疼,她知道自己的臉一定變得很蒼白了。 「我阿爸。 」 「你阿爸說學習是沒用的?」 「他說……」阿亮的聲音低了下去,口音濃重的說道:「他說,我們家世世代代都在大茶村,沒有想得到要出去的嘛,陶老師,我阿爸說在這裏學習不會改變我的將來,我長大了也還會跟我阿爸一樣,在傣鄉裏種茶。 」 我們要學會更多的,實實在在的生活手段。 陶慧珍理解阿亮父親的意思,這是一種思想觀念,山村教育有的時候,並不是有人肯任教就能一蹴而就,很多人還不明白,學習的真正意義在哪裏,這件事就涉及到一個詞,叫「入學率」。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根基,覆蓋面越廣,平均水平越高,造就的人才便越多,影響也就越深遠。 可是針對到某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也許看起來並不那麼直觀。 那些人被思想觀念所束縛,這就需要有人去開拓他們的思想觀念。 陶慧珍愣在那裏半晌,走回到講台,拿起一根粉筆,很是奢侈的寫下了六個大字——知識就是力量! 第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魔幻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最遙遠的微光》
第16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