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 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 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p> 正文 原文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富 國 安 民 演 法 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 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 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強 兵 戰 勝 演 術 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 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 天之道,陰陽之道耳。 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觀能執耳。 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回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專心致志之為執,身體力行之為執,愈久愈力之為執,無過不及之為執,始終如一之為執。 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 能觀能執,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聖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後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 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 若有見之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 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 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 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 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 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 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 惟大聖人觀天道,執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生,故天之殺機一發,則周而複始,而星宿移轉,鬥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則剝極而複,龍蛇起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 天時人事合而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 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 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 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癡。 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 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後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 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 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藥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並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 木本生火,火發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後天五行所拘者,非聖人其誰與歸? [編輯本段]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 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複始,循環不已,亙古如是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人即見景生情,恣情縱欲,耗散神氣,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盜耳;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 大修行人,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之,並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 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並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 三才既安,道氣長存,萬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 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須要不先不後,不將不迎,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坎來則離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陽複以陰接之,大要不失其時,不錯其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 食時則後天之氣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複,萬化俱安,可以延年。 時也機也,難言也。 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苟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烏能知之?噫!八月十五‧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陰符經》
第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