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2年的科幻小說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收錄的2篇中篇小說,最早是分成兩本書出版的。 這部中篇集跟《第二基地》關系密切,各有部份“騾”出場的故事。 』 序 大序:雄偉壯闊的“宇宙大織錦” 非常高興的,漢聲購買到了當代科幻大師艾西莫夫作品的世界中文版權,使我們有機會、以他的三大科幻系列:《基地》、《機器人》和《帝國》十四部長篇巨著和機器人短篇全集,開啟「漢聲精選世界成長文學」中的「青年拇指文庫」系列。 在漢聲「拇指文庫」各年齡層的讀物之中,兒童部分以誘導孩子進入文字世界為初階;少年部分教導他們由同齡的文學主角認識自己的身心特質;至於青少年,開始接觸並進入社會,透過文學以了解、關心社會各個層面的情況;到了青年期,身心發展已與成人接壤,想像力和思考力應能從個人擴大到關心整個人類和宇宙的問題,也因此,科幻小說成了青年最好的讀物。 青年有夢,喜歡東想西想。 科幻小說正可以拓寬青年個人的夢,成為人類集體的夢。 科幻小說奠基於有條件的物質基礎,用具體推理把人類情境移往未來世界,這類文學能增強青年心靈邁進的動力,去探討人類至今在現實上尚無法逾越的經驗。 而夢,始終是可以成真的,這就像人類曾有飛行的夢,飛機是其具體化的實踐,雖然其間經歷的過程非常緩慢。 青年的夢,誰敢說不是他日的真實? 青年正值思考力和想像力飛躍的階段。 面對生命、人性、社會、人類文明發展,乃至於宇宙及外太空生命存在等大問題,青年藉科幻小說來個腦力大按摩,再適合也不過了、透過艾西莫天的小說,讀者大可以在另一重時空和物質條件下,探討人性將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何等牽連及互動關系,從而對人類當今文明產生全盤的反省。 由這個角度看,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是很有現實性意義的。 艾西莫夫是本世紀科幻文學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 一般公認,他和亞瑟·克拉克以及羅勃·海萊恩,是全世界頂尖的三位科幻小說家。 猶太裔的艾西莫夫於一九二○年出生於蘇聯。 童年的他隨父母移民美國。 九歲時,他在父親的糖果店發現了科幻雜志,從此迷上科幻,終身不渝。 早在四○年代初,二十歲剛出頭的艾西莫夫就醞釀著創作科幻小說的大計劃,他的秘密夢想非比尋常,是要為龐大的銀河帝國撰寫興亡史。 一九四一年,他完成《基地》的第一篇故事。 同年,由於他的短篇小說《夜歸》刊出,立即聲名大噪,躋身一流科幻小說家之列。 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博士,畢業後任職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生化系。 一九五八年由於過分狂熱投入於寫作,只得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但校方始終保留他的副教授名銜,並於一九七九年升為教授。 科學的根底加上個人興趣極為廣泛,使他的寫作不局限於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就連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也無所不包。 艾西莫夫終生寫作不輟,直到一九九二年去世為止。 他的寫作量驚人,一生編寫約近五百本書,其中包括了大量為各年齡層讀者寫的科學普及讀物。 艾西莫夫過人的博學,構成他從事科幻創作的堅實基礎:文學中的時空雖推向幻想中的未來世界,但無一不是根據真確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而進行推理發展,因此構成了他小說中高度的預言性。 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連連獲得科幻界的頂尖大獎,包括五次雨果獎及三次星雲獎等,成為他眾多著作中最受世人矚目、愛戴的作品。 在艾西莫夫長達五十年的寫作期間,屬於科幻小說的部分是間歇、緩慢成形的。 令人驚訝的是,當一部部作品陸續出版問世時,讀者恍然發現:各本不同題目的書,內容彼此掩映通連。 原來,艾西莫夫的三大科幻系列全部相加起來,竟渾然構成一幅由千絲萬縷筆墨文采交組成的宇宙大織錦,格局恢宏壯麗、無與倫比! 我們相信:不只是青年會喜歡艾西莫夫,所有人都會為艾西莫夫以半世紀光陰織就的宇宙大織錦而深深著迷。 《基地》、《機器人》、《帝國》三大系列及機器人短篇全集,將成為許多家庭中大家共有的珍藏,也是永遠值得從書架取下閱讀,讓心靈翱翔於銀河的好書!張系國談艾西莫夫艾西莫夫是廿世紀想像力最豐富、點子最多的科幻小說家。 要介紹艾西莫夫的作品可不容易,因為他極多產,而且一輩子沒有停過筆。 許多別的作家,尤其是科幻小說家,到了晚年都面臨江郎才盡、想像力枯竭的困境,艾西莫夫卻是個特例。 他似乎永遠不愁沒有靈感,總是有另一個故事要說,另一個創意要發揮,因此稱他是廿世紀科幻文學的大師,可說當之無愧。 面對這麼一位傑出的科幻小說家,我們不禁好奇,他怎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許多作家即使下停筆,也難免重複自己的舊作,為什麼艾西莫犬很少有這種毛病?是天縱奇才,還是他有一套特別的刺激靈感的方法? 要了解艾西莫夫,不能不從他的身世講起。 艾西莫夫是猶太裔美國人,出生在俄國,三歲隨父母移民到美國。 所以美國對他而言其實是異鄉,並非故鄉。 百老匯有一出有名的歌舞劇「屋頂上的提琴手」,描述的正是俄國猶太人的流浪經驗。 看過「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人,下僅沉醉於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也會同情猶太人到處被歧視迫害的遭遇。 他們盡避在俄國住了幾代,仍然被視為異族,最後不得不移民美國。 「異鄉人經驗」不僅是猶太意識的主要一環,恐怕也是陶冶一位科幻作家的重要因素,因為科幻小說裏所描述的,正是異鄉人的異鄉經驗。 另一位和艾西莫夫幾乎齊名的科幻小說家海萊恩的成名作,書名就叫作《異鄉的異鄉人》,絕非偶然。 我們可以想像,幼年的艾西莫夫在父親開的糖果店裏工作,自己也知道是打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異鄉人,他的世界永遠和別人的世界不一樣。 幼年的艾西莫夫,只有尋找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時他接觸到科幻雜志,裏面的人都和他一樣是異鄉人!他明白科幻世界和正常的世界不一樣,自成一個體系,有自己的規律甚至自己的語言。 艾西莫夫發現了科幻小說,真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從此迷上科幻,終身不渝。 他的經驗,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少科幻小說家和科幻小說迷,在幼年時都是不合群的孤獨小孩。 美國許多重要的科幻小說家都是猶太人,因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科幻世界是異鄉人的異鄉世界,帶給讀者一種獨特的美感經驗——所謂疏離的美感。 這種美感經驗,必須依賴讀者的想像力來完成。 例如艾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夜歸》,敘述兩千年才有一次真正黑夜的泰寧世界,在黑夜裏出現的滿天星鬥,競逼得所有第一次看見繁星的人都發瘋。 這樣的世界,當然是小說家匠心獨運創造出來的世界。 但我們想像這世界上的人,如何在畢生經驗的第一次黑夜裏面對眾星燦爛,便不能不和泰寧世界的人一齊戰栗了,這種美感經驗是詩的境界,所以最傑出的科幻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最終帶給人的是詩般的超越境界。 就這層意義講,科幻小說和武俠小說截然不同。 兩者雖然都讓讀者暫時逃離現實,但武俠小說的世界依然是人間世(金庸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仍然充滿對人間世的指涉及暗喻),科幻小說的世界則下再是人間世。 科幻世界既然是小說家精心營造的世界,其中每多科幻道具。 所以一般人往往以為只有懂科學的人,才能寫科幻小說或欣賞科幻小說。 其實天下多的是毫無創意的科學家,要這些人發揮想像力真是難如登天。 也許科幻小說礙在一個「科」字,使對科學有恐懼感的人望之怯步,這真是極大的不幸。 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既然能欣賞詩,就能欣賞科幻小說。 我們讀到「白發三千丈」的句子,並不會追究詩人的頭發是否真正長到三千丈。 對科幻小說裏經常出現的科幻道具,例如太空船、時間旅行等,也可做如是觀。 好的科幻小說家帶給讀者疏離的美感,所仰仗的就是奇幻因素。 如果要區分科幻小說和—般的小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科幻小說必有奇幻因素,才能刺激讀者的想像力。 但這奇幻因素一旦用之,成為陳腔濫調,後來的科幻小說再繼續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正如我們對詩人的評價,第一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天才,第二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常才,第三位就是庸才了!所以最傑出的科幻作家本質上是詩人。 詩人為了吟成一個字而撚斷數莖須,科幻作家所計較的,當然不是吟成一個宇,而是尋找新的奇幻因素,也就是尋找新的點子。 艾西莫夫無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當年的創意。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艾西莫夫為什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解鈴還需系鈴人,最好的解釋也許來自艾西莫夫的自述。 他曾經說過,撰寫《基地》系列故事的靈感,是在地下鐵中產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兩年,兩個月前,德軍攻入了蘇聯,四個月後,日本將突襲珍珠港……歐洲在戰火中浴血掙紮,整個世界都籠罩在希特勒的魔影之下…… 「不過,八月一號那天,在紐約的地下鐵火車上,另—件事卻占據了我的心思。 「那時我剛滿廿一歲,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攻讀化學,已經寫了三年科幻小說。 那天我約好了去見《震撼》(AstoundingStories)雜志主編康貝爾(JohnCampbell),跟他討論我下一篇小說的大綱,看他願不願意采用。 問題是,直到那時,我心中仍一點概念也沒有,根本不知道要寫些什麼。 「上了車之後,我決定試試—個我偶爾采用的方法:隨便挑一本書,翻開一頁,看看第一眼見到的東西會給我什麼靈感。 那天我剛好帶了本歌舞劇選集,我隨意翻開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一個士兵和他的愛人的圖片:士兵使我聯想到軍事帝國,由軍事帝國又聯想到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又使我聯想到銀河帝國——啊炳!我何不寫一篇有關一個銀河帝國的衰亡故事!畢竟,我不但讀過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而且前後一共逗笏三遍! 這故事不僅有趣,也透露了艾西莫夫的秘密。 他尋找靈感的方法,其實就是使用隨機聯想。 在另—篇文章《哪來那麼多靈感》裏,艾西莫夫對隨機聯想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果想要記住甲事件,便將甲聯想到另一件較明顯的乙事件上:那麼下次再看到乙,便立刻會反過來聯想到甲。 中國古代的結繩記事,也就是應用這個原理。 不過上述的聯想屬於刻意的資訊組合,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人類還會不停地、半無意識地隨機組合各種資訊。 有些人善於從這些零亂的組合中分析出有用的部分,這就是創意與創見的來源。 」 最喜歡發明各種定律的艾西莫夫,把這辦法寫成二個定律: 定律一:一個人必須擁有很多各方面的資訊,也就是必須博學,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定律二:一個人必須善於組合資訊,並且能夠分析各種組合的意義,也就是必須夠聰明,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除了博學和聰明外,艾西莫夫更提出直覺、勇氣和運氣三項作為創見的五大要素。 用這五大要素來分析艾西莫夫自己,再貼切不過,艾西莫夫博覽群書,聯想力豐富,擅長運用直覺,所以永遠有新鮮點子。 他放棄終生教職,去寫當時一般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科幻小說,不能不說極有勇氣。 話又說回來,他的運氣也不錯,年紀輕輕剛開始寫作,就碰上最肯提拔後進、點子也多的主編康貝爾。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真是一點也不錯!沒有康貝爾的指點,艾西莫夫也不會寫出《夜歸》而一舉成名。 這是美國科幻文壇的一段佳話。 艾西莫夫把這歸於運氣,其實倒不如在五大要素之外,再加第六項:良師和益友。 但有趣的是,艾西莫夫談創見,只強調「大膽假設」卻忽略了「小心求證」,所以他終究是小說家而不是科學家。 這麼說來,艾西莫夫下僅是天縱奇才,畢竟也有一套刺激靈感的方法,才會創意源源不絕。 古人說「行萬裏路勝過讀萬卷書」,亦是同一道理。 如果一個人讀破萬卷書又行過萬裏路,外來的隨機刺激不斷觸發他的聯想,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基地與帝國》
第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