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逝於甘肅六盤山。 手下將領遵其遺詔將其秘密下葬。 幾百年來,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所在一直是一個謎團。 傳說中,成吉思汗的陵墓中埋有大量奇珍異寶,並有神秘的聖物隨葬。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東北,並對蒙古虎視耽耽。 日本天皇禦用法師神月冥奉天皇秘旨來到中國,在關東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尋找成吉思汗陵墓以及傳說中的聖物,以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陰陽師、日本特務、忍者、軍人、薩滿法師、達爾扈特、愛國青年、民間異士紛紛登場,在這國難深重戰火紛飛的年代,展開了一幕正義與邪惡、奪寶與護寶、侵略與鬥爭、忠誠與背叛的傳奇篇章......』 第一卷 第一章 引子 公元1227年8月,甘肅六盤山 。 天上陰霾密布,似乎將有一場大雨。 黑雲壓城城欲摧,山上薩裏川哈剌圖行宮裏的氣氛也如同這天氣一般壓抑。 戎馬一生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眾多老人一樣,終究也無法抗拒歲月沉重的枷鎖,病臥在這避暑行宮之中。 病榻之上的成吉思汗,再無馳騁草原彎弓射雕的勃勃英姿,再無指揮百萬鐵騎縱橫天下的淩然霸氣,只有孱弱的呼吸和無力的聲調表明:他是一個垂死之人。 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和親信大臣們躬身立在床頭,靜靜地垂聽成吉思汗最後的口諭。 屋裏安靜的如同空氣凝固一般。 交代完口諭之後,一名內侍將一個用罕有的白色公駝毛制成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口鼻之上,床邊的大臣和皇子們則靜靜的看著這團駝毛隨著成吉思汗孱弱的呼吸而上下拂動。 突然,幾聲痛徹萬分的「大汗…」撕裂的屋中的平靜,白公駝頂鬃停止了拂動——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終於向死神低下了桀驁高貴的頭顱,病逝於薩裏川哈剌圖行宮,享年66歲。 幾道閃電劃過天際,傾盆大雨終於落下。 公元1226年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去征唐兀(西夏),夫人也遂同行」(據《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並西夏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年逾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適。 他留下大軍繼續圍攻西夏都城,自己則帶著親信怯薛軍(禁衛軍)移到六盤山避暑。 這次移兵就如草原上的牧人率領自己的羊群到一處水草更豐美的地方駐牧一樣自然,然而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遷移。 臨終前,他下令將出降的西夏國王及王族全部處死,以此作為一個強者給予敵人的最後裁決。 傳說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將領遵循其「密不發喪」的遺詔,直到平定西夏後才由最忠心的部下將其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 安葬完畢,隨即出動了萬千駿馬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待雨水過後,地上長出青草,和周圍地面再無任何差異,這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馬踏青塚」。 最後,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 而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後,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於日後能找到墓地,就在成吉思汗的墳上殺死了一只駝羔,將羔血撒於其上,並派騎兵守墓。 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 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為向導,如果母駱駝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我國內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過那是「衣冠塚」,類似於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場所),並非埋葬地,只是安奉衣冠,陵墓內沒有屍骨。 幾百年過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附注: 不同版本的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是一個身上從來都不缺少神秘的人。 據說他出生之時,手中握著一個紅色血塊,這就注定他一生將與鮮血與征服有著不解之緣。 成吉思汗下葬至今已經700多年,而他陵墓的確切位置到現在也無人知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傳說與猜測,也有許許多多的人花費畢生的精力前去尋找,可成吉思行的陵墓仍然如同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而成吉思汗的死因,則更為撲朔迷離說法不依,到現在為止,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墜馬受傷致死 在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地區,有一座阿爾泰山,山上存有蒙元時期留下的洞窟壁畫。 在這些洞窟壁畫之中,有一幅乃人尋味,這壁畫上描繪的便是當年成吉思汗在阿巴斯地區狩獵野馬時,其所乘騎的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從馬上跌落受傷。 等成吉思汗回到營地之後,當夜就發起了高燒。 當時成吉思汗正在率軍攻打西夏,隨從的將領看成吉思汗高燒不退,便建議先行撤兵,等成吉思汗的身體痊愈之後再出兵征討。 成吉思汗是一個征服欲極強的人,他覺得自己幾十萬大軍不遠萬裏前來征討西夏,就這麼撤回去會讓別人笑話。 他派出去的一個打聽西夏國情況的人回來匯報說,西夏有一個名叫阿沙敢布的大臣認為成吉思汗是一個懦夫,並譏笑他說有本事你就放馬過來,我們西夏人不怕你。 成吉思汗聽說之後勃然大怒,表示寧死不願退兵,還親自率軍挺進賀蘭山,將那個譏笑他是懦夫的阿沙敢布給殺了。 此後成吉思汗的身體一直不見好轉,病情越來越重,只得以避暑為借口到甘肅的六盤山療養,並最終於1227年8月病死在六盤山上的薩利川哈拉圖行宮。 這種說法為《元史》所采用,知道的人較多,來源上比較正統。 第二種說法:雷擊致死 這種說法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葡萄牙人。 作為羅馬教廷的使者,他於1245年由羅馬教皇諾森四世派遣來到當時的蒙古國,在蒙古呆了兩年的時間,於1227年回到了羅馬。 回去之後,他向羅馬教皇提交了一份名叫《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的報告,文中詳細記述了他出使蒙古的所見所聞。 其中有一段提到,他在蒙古的時候發現那裏夏天常有閃電,發生雷擊致死的事例很多,而蒙古人最為崇敬的英雄成吉思汗,就是死於雷擊。 這種說法在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韃事略》中得到印證,書中記載:「韃人每聞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狀。 」由此可見蒙古人對雷電的懼怕。 蒙古草原地勢平坦廣闊,很容易吸引雷電,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而且加賓尼來中國比馬可波羅要早30年,距成吉思汗之死也只有18年,這種說法可能來自當時的民間,並不是毫無根據。 第三種說法:中毒致死 這種說法又分為兩個版本。 其一便來自於於那本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遊記》。 書中記載,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之時圍攻太津要塞,膝蓋部位不幸被西夏士兵的毒箭射中,回營之後便箭毒發作,從此一病不起。 馬可波羅1275年來到中國,其後成為了當時執政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賓,在中國呆了有17年的時間,無論是對於皇家還是民間都有密切的交往,因此它的說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另一種版本來自於蒙古的民間傳說,據說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之時,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美麗的西夏王妃在晚上侍寢之時趁機在成吉思汗的酒中下毒,最終導致成吉思汗毒發身亡。 第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驚悚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汗陵傳奇》
第1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