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諸葛亮鏖兵漢水,馬孟起力闖三營 且說曹真在南鄭城下被諸葛亮設計殺敗,一路奔走,忽見山道之前,殺出一軍,當先旗號,乃劉唐、黃信也。 曹真大驚,厲聲道:「眾軍聽好,今日除死戰方有生路!」將令旗一招,引軍沖上。 自己挺槍在前。 赤發鬼劉唐揮舞大刀,截住廝殺,戰約十合,郭淮拍馬夾攻,這邊黃信引軍乘勢修削曹軍後隊。 兩邊在路口一陣混戰,原來漢軍雖有截殺之勢,其實也是跋涉而來,且又當不得曹軍兵馬眾多,因此並不敢死拼,只把隊伍占住兩邊高處,盤剝他兩翼軍馬。 曹真、郭淮舍生忘死,殺過關去,後隊被截下千餘人,卻也顧不得了。 劉唐、黃信勉強勝得這一陣,卻也無力追趕,於是收拾軍馬,自回南鄭。 諸葛亮在城中見二將回來,心才放下。 問了漢水之戰局勢。 劉唐眉飛色舞道:「全仗魏大將軍智勇雙全,帶我等勝這幾仗,殺了曹洪、張‧近萬軍馬,甚是爽快。 」諸葛亮皺眉道:「魏文長將略高明,只是貪圖鏖戰,既耗費士卒,亦易為敵所乘。 這次是曹洪無謀,若換曹操來,只恐漢水一戰,文長以一敵三,已遭不測。 又若非我這邊加緊趕到,只怕南鄭城池已失,二位將軍亦將敗於箕穀,如此文長孤軍懸於漢水,豈能幸免?」劉唐聽得納悶,待要反駁,黃信輕輕拉住。 諸葛亮又道:「今日曹軍退去,匯合一路,必然前來。 黃信將軍,你可引軍三千,前往城固,為魏文長後援。 」黃信領命。 諸葛亮又道:「陳到、劉唐二位,可各引本部軍馬,往漢水上遊源頭,夾河立營。 多准備木筏輕舟,以備使用。 」二將各自點頭。 諸葛亮自屯軍漢中,卻教使者速去催後隊王平趕來。 一面發書信與魏延,吩咐計略。 曹真沖過黃信、劉唐阻截,行一程,恰逢孫禮引軍接應,於是一起退到漢水,與曹洪會合,連番敗陣,都覺難堪。 張‧道:「勝敗兵家常事,諸君不必掛心。 可重振軍馬,再去決戰。 」曹洪然之,一面飛書往長安調取後援,一面教張‧在左,曹真在右,自己在中間,各引一萬軍馬,准備強渡漢水。 卻令郭淮、孫禮二將鎮守北岸。 忽報有漢軍在漢水上遊源頭之處,依山傍水下寨。 郭淮道:「我若渡河,則必被彼順流而下,攻我左翼也。 」曹洪道:「如之奈何?」郭淮道:「以某看來,可用當年吳越戰時,勾踐之略。 先以左右兩翼軍馬,虛張聲勢,作渡河之狀。 魏延必然分兵以防。 此時左右軍馬,卻不真動,漢軍縱從上遊下來,亦不能損我。 一邊卻集中船筏,突然從中路進兵渡河,然後抄襲漢軍兩邊,待中軍占了南岸,再渡兩翼,三面夾擊。 如此則漢水可過,魏延可擒也。 」張‧皺眉道:「何不分軍一路,從下遊三十裏處渡河,而費這許多手腳?」郭淮道:「分兵下遊,恐為敵所乘也。 」曹洪思索片刻,道:「便是依伯濟之言。 」於是教張‧、曹真兩路,分別上下十裏,虛張聲勢,准備渡河。 自己卻把中軍暗自備齊船筏,只待對岸魏延分兵,便要突破。 果見須臾之後,南岸一隊漢軍,旗號翩然,正是魏延、劉封,卻分兵往兩邊去了。 曹洪大喜,便叫擂鼓渡河。 中軍一萬人馬,乘坐百餘個大筏子,渡了兩次,盡數過去。 曹洪整頓人馬,便直殺入中間漢軍寨中,卻是空空如也,虛插旗幟,不見一些人馬。 正在疑惑,人報「魏延、劉封整軍複從上下遊殺回來!」曹洪大驚,所喜本部人馬甚多,於是背水列隊,一面旗號教張‧、曹真兩路,趕緊過來。 那魏延、劉封兩路軍馬翻身殺回,卻只是在曹洪陣勢邊上周旋,並不攻擊。 張‧、曹真看見旗號,率部下各自渡河。 突見上遊放下巨筏百餘只,順水而來,快逾奔馬。 當先旗號,乃陳到、劉唐。 張‧此時方才渡過四成軍,急忙率隊在南岸列隊,預備迎擊。 不料漢軍船筏,卻盡在北岸登陸,五六千精兵殺上灘頭,劉唐、陳到兩匹馬,兩口刀,沖殺在前。 曹軍左翼留在北岸的兵將皆不能抵擋,被殺得四散而走。 張‧大驚,待要回身再渡河去救援,劉封引軍在背後逼著,不能分身。 那陳到、劉唐率領本部軍士,把北岸曹軍一陣大殺。 曹軍斷後的郭淮、孫禮見狀,急忙引後軍前來交戰。 兩軍恰恰交鋒,忽然背後鼓點震得山搖地動,無數漢軍,從山後面沖湧而出,當先旗號,乃「大漢太尉,益州牧諸葛亮」也。 原來諸葛亮在漢中,等到王平所率後軍人馬取齊,立刻出發,抄小路卻繞到漢水之背。 他料曹洪會合諸將,必然依仗兵多,分路渡河,於是等他軍馬半渡,卻擊其北岸之軍。 此時張‧、曹洪盡在南岸,郭淮、孫禮腹背受敵,叫苦不迭,上前與陳到、劉唐交戰,無移時,遮攔不住,回馬便走。 曹軍兵將各自奔逃,趕落下水,殺死淺灘上無數,漢水為之染赤。 曹真此時尚未過南岸,但卻離開十裏之外,見狀亦知強戰無益,遂引本部軍馬,列成嚴密之陣,強弓鐵騎當住陣腳,一面向西平推,一路把左軍和郭淮、孫禮後軍的殘敗人馬,慢慢接應。 諸葛亮看他陣法嚴謹,自己軍力又非充足,於是只把潰散的曹軍大大劫掠了一番,繳獲刀槍戰具無數。 曹洪在南岸,看見北岸漢軍突出,又驚又怒,便要回軍去戰,張‧道:「我軍一時分兵,為敵所破;若再往返奔波,自耗軍力。 如今北岸大局已定,曹子丹知兵者也,必能整頓行伍。 我等不如引南岸軍馬,擊破魏延、劉封,亦是一利也。 」曹洪從之,便與張‧分軍兩路,追擊劉封、魏延。 此時南岸曹軍有一萬三千餘人,漢軍只四千,略戰片刻,便向南奔走。 曹洪、張‧緊緊追趕,一直追到城固,鎮三山黃信引軍殺出,接應魏延、劉封退入城中。 曹洪便要攻城,張‧道:「敵軍既有准備,攻城不易,不如回轉。 」曹洪尚在猶豫,漢水方面,煙塵大起,無數軍馬趕來。 回頭看時,漢軍大旗招揚,中間諸葛亮、左邊陳到,右邊劉唐,三路殺來。 曹洪、張‧大驚,正欲相迎,城固門開,魏延、黃信、劉封各引軍出,兩路夾擊,把曹軍圍在中間。 曹洪、張‧各施神勇,奮力死戰,怎奈四下漢軍圍得鐵桶一般,沖突數次,不得殺出。 曹洪亂軍之中正逢魏延,兩個輪刀大戰,六十餘合,曹洪漸漸乏力,虛晃一刀,回馬便走。 魏延大呼趕來,曹軍將兵上前阻攔,皆被所殺。 此時天色漸晚,忽然諸葛亮傳令鳴金。 魏延自度道:「眼看便要活捉曹洪,如何收兵!」欲不從,劉封從後面趕來道:「文長,既然諸葛軍師有令,還當遵從。 」魏延搖頭道:「軍師忒謹慎了些。 」諾諾唧唧,收兵回陣。 曹洪正殺得絕望,忽見兩路漢軍,一起收兵,不由大喜,忙與張‧收拾軍馬,教大隊往北緩退,自己親自提刀斷後。 行無數裏,前面火把如林,卻是曹真引軍前來。 原來曹真率軍在北岸與諸葛亮大隊對峙,不能取勝;忽見諸葛亮全軍離岸登船,南渡漢水。 心知必是去夾擊曹洪,卻苦船筏多在南岸。 好容易渡了河,故此時才到。 兩邊清點軍馬,折損近萬人。 郭淮陣中帶傷。 營寨中糧草戰具,多被漢軍劫奪毀棄。 曹洪暴跳道:「不想諸葛村夫黃口書生,竟如此厲害。 」張‧道:「事到如今,我軍優勢盡喪,不如還是退回漢水北岸,約束船筏,堅守險要,待長安後援到來,再議進兵。 」曹洪只得聽從,於是眾人垂頭喪氣,一發回北岸去了。 一直等待二十餘日,眼看糧食將罄,曹洪正在驚惶,報有西涼大將韓德,引雍涼精兵二萬,自長安來援。 曹洪看那韓德身形魁偉,眉目剛健,先鋒名叫王雙,乃壟右人,年不過三旬,身長九尺,猿臂狼腰,神情沉默。 又看西涼軍馬個個精悍,不由甚喜道:「如今且叫諸葛村夫嘗個厲害!」遂整頓全軍五萬餘人,依次拔寨,渡過漢水,取道城固,進逼南鄭而去。 再說諸葛亮自漢水一戰再敗曹軍之後,留劉封、黃信引軍五千守城固,自與諸將,且提兵回南鄭休息,一面安排哨馬,探聽曹軍消息。 這日聞之曹軍後援大至,乃聚眾商議道:「敵人既複增兵,必取道城固,攻我南鄭。 劉封、黃信鎮守城固,足以抵禦。 我卻引大隊從箕穀方向出,抄襲曹軍之右,則彼進退無路,必為我破。 」正商議間,人報馬謖自成都押送強弩三百張來援。 諸葛亮大喜,攜其手入道:「幼常既來,可隨我參謀也。 」馬謖道:「遵軍師之命。 」忽然又報,說衛將軍馬超引軍來助戰,已到二十裏之外,特遣人報知軍師。 諸葛亮道:「馬孟起來得好快。 」遂叫來人回傳,請馬超將軍引軍入城。 原來馬超屯守下弁,鬱悶無事。 聞得劉備在夷道與東吳廝殺,諸將多建功勞;又聞妹丈宋江在武陵、桂陽一帶,也是屢有斬獲;唯獨自己,卻閑居在此,心下甚是不平。 這日正在喝悶酒,部下金眼彪施恩進道:「將軍,有功勞來了。 」馬超問道:「有何功勞?」施恩道:「聞曹操令曹洪、曹真、張‧起兵十萬,直取漢中。 將軍久欲立功,何不引本部兒郎,趕往東邊,助魏文長破敵守城,以展雄才!」馬超道:「甚好。 」於是留從弟馬岱與穆春守下弁,自帶了施恩、穆弘並五千軍馬,往東趕漢中而來。 當下進了南鄭城,見過諸葛亮。 諸葛亮笑道:「孟起來得正好。 今有曹軍來犯,我這裏引軍出戰,恐無人守城。 便請孟起引本部軍馬,守把南鄭,如何?」馬超道:「孔明先生,某此來,為的是陣前殺敵,以助漢中王大功。 且西涼軍馬,慣於摧鋒陷陣,至於把關伏路,非我長也。 便請孔明先生安排我等出城廝殺。 」諸葛亮微微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孟起可引本部軍馬,從南鄭東門出,往城固增援劉封公子。 若遇曹軍,且勿貪戰。 等我引軍迂回其後,斷其糧道,然後破之。 」馬超大喜道:「謹遵軍師之命!」當即便去點兵。 孔明笑道:「士卒遠道而來,便歇息兩日何妨?」馬超道:「我恨不得即刻便去廝殺的。 」孔明正色道:「為將當善保養士力,孟起不可莽撞。 兩日之後,不需稟明,自去便可」於是安排軍馬,前去歇息。 過兩日,馬超同施恩、穆弘引領本部軍馬,精神抖擻,出了南鄭。 沿途說道:「這多日不曾廝殺,兀的教俺難受。 」施恩道:「末將卻有一說法,不知當講不當講?」馬超道:「但說無妨。 」施恩道:「以俺看來,這諸葛先生雖然敬重將軍,卻也有些提防,故而不欲將軍立功。 如今派去與曹軍正面廝殺,只怕也……」馬超怒道:「豈有此理!你休得胡言。 好生隨我前去,殺敵立功是正道!」施恩唯唯諾諾。 馬超被這一激,心中更是憤然,教軍士加緊前進。 不一日,將近城固,哨馬報:「曹軍約五六萬,分作三寨:中間是曹洪、張‧,西邊寨子是曹真、郭淮,東面寨子是韓德。 連日輪番攻打,未見勝敗。 」馬超道:「甚好。 既如此,我亦不進城,便就此破之!」施恩大驚道:「跋涉而來,何不暫入城歇息,然後交戰?」馬超道:「某便是要出其不意,教他見識一番!」叫施恩、穆弘二將整頓軍馬,先往西邊寨子徑直撞去。 那曹真在寨中,不曾料想此刻便有軍殺來。 聞得報告,急急披掛到轅門前。 便看旗號大書「西涼馬超」。 旗下大將威風凜凜,宛如天神一般,背後西涼軍士個個強悍。 曹真略有畏懼,郭淮道:「馬超遠道而來,即刻出戰,分明是不曉用兵。 今我眾敵寡,可打開寨門,盡出營中之兵擊之。 待中、西兩營軍馬齊到,馬超可擒也。 」曹真然之,便點軍一萬,開了寨門,一擁而出。 馬超見勢,回頭高呼:「大丈夫立功報國,便在今日!」縱馬引軍,迎著沖殺。 那曹軍方才出營一半,已被馬超當頭截住。 銀槍行走之間,曹軍眾將,接連落馬。 背後五千西涼軍馬,陣型嚴密,如破甲之椎,一擊而入。 那曹軍原本不防馬超這等快戰,還未列成陣勢,早被沖得紛紛潰散,有掉頭往營中逃跑,也有四下亂走者。 郭淮劈面撞見沒遮攔穆弘,兩個雙槍並舉,戰二十餘合,不分勝敗;金眼彪施恩拍馬來助,郭淮不敢戀戰,撥馬而走。 西涼軍頃刻之間,沖入曹軍右軍營寨之中。 曹真大驚,趕急收羅親衛軍士,退往二道寨牆之內,拿長槍硬弓死守。 馬超沖突三次,不能再入,轉頭看見曹洪、張‧引萬餘軍馬,正從中間營寨出來列隊。 馬超叫一聲:「與其等他來攻我,何如我去攻他!」策馬引軍,又往曹洪軍迎頭截上。 穆弘、施恩兩個在後面,心下都覺悚然,也只得驅軍盡力相隨。 便看對面曹洪、張‧大軍如烏雲卷地而來,兩邊煙塵沖天,馬鳴蕭蕭。 馬超將西涼軍馬,列成尖錐之型,自己便一馬當先,位在鋒刃之處。 片刻之間,兩軍鍥入,馬超奮臂大喝,槍如遊龍,但見白光繚繞,人馬到處,如輕舟劈浪,殺的曹軍屍首翻滾。 背後西涼眾軍齊聲呐喊,盡力沖殺。 曹洪、張‧此次卻把軍馬擺成鶴翼之陣,曹洪在左端,張‧在右端,欲待兩邊合圍,三面包抄。 孰料陣型兩邊未及合攏,中間已被馬超沖破,偏裨將佐,被斬六人,潰兵亂逃,反把自家隊形沖散。 張‧、曹洪大驚,急欲回頭重振陣列,馬超引數百西涼精騎兜個圈子,又殺轉來,曹軍變陣之時,多無防備,被馬超數百騎插入核心,左進右出,攪得一片狼藉。 卻待整頓,外面施恩、穆弘督率步卒,兩邊殺來,曹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張‧、曹洪見狀,勉強整頓部眾,且戰且走。 直退出兩裏之外。 馬超這一陣殺過,施恩、穆弘贊道:「將軍真英雄也!連破曹軍兩寨軍馬,可回城修養。 」馬超慘笑道:「今日難得有這番機會,便殺個痛快罷!」傳令:「眾將士忍耐些,隨我再去曹軍左寨!」施恩、穆弘皆面帶難色道:「將軍,連殺二陣,士卒勞頓不堪,只恐……」馬超怒道:「破敵者,一鼓之氣也!汝二人既然怕死,可自回城!」施恩、穆弘面面相覷,只得相隨馬超前去。 馬超重振精神,挺槍躍馬,殺奔前面去。 此時曹洪、曹真兩寨,稍稍整頓一番,各自驅兵,追趕而來。 穆弘道:「將軍,腹背受敵,請速速回城!」馬超厲聲道:「腹背受敵,則我當火速擊破當面之敵,然後反身相迎!」言語之間,曹軍東邊寨子近在眼前。 韓德引兵出寨,看見馬超渾身浴血,迎面而來,不由暗自心驚。 沒遮攔穆弘從馬超右手殺出,王雙大吼一聲,揮刀接上,兩個廝殺三十餘合,穆弘手亂,打馬斜著過去了。 王雙轉身便奔馬超,馬超放聲大笑,槍如銀蟒翻騰,神出鬼沒。 王雙看他神情怪異,武藝先掉了一半,戰無十合,不敢死拼,撥馬而退。 馬超緊隨而進,殺入曹軍隊中。 那些軍馬,半數是西涼來的,素聞馬超威名,皆不敢戰,四散奔走。 韓德面如土色,指揮本部軍士,列隊抵禦。 馬超引著數百鐵騎,如旋風般連番沖擊,須臾之間,沖得曹軍陣型破敗。 韓德抵擋不住,混在敗軍中奔走。 這一戰,馬超連沖曹軍三寨,懾得十倍之敵,心驚膽戰。 有詩贊曰: 落魄未改英雄氣,鐵血暢寫丈夫心。 長聞西涼馬孟起,虎膽長嘯震三分。 恰在此時,背後鼓號震天,曹洪、曹真各引軍馬,殺奔而來,頓時把西涼軍圍在中間。 馬超雖然勇武,部下軍士畢竟少了,又都疲乏,雖仗得訓練嫻熟,列隊抵擋,卻是漸漸不支。 馬超大喝怒吼,引數百軍往來沖突,所到之處,曹軍皆靡,卻是顧此失彼,圈子一步步收縮。 此時城關之中,劉封看得,叫黃信引軍馬二千,殺出支援,怎奈杯水車薪,曹軍分兵抵住,一面繼續圍攻馬超。 忽然之間,曹軍中、右兩寨,一起發火,接著滿山遍野都是漢軍旗號,潮湧而來,殺聲震天而起。 曹洪大驚道:「今番又中諸葛亮之計也!」急急教諸將:「不可戀戰,引軍速速退往漢水!」此時兩軍鏖戰正激,一時之間,如何分開?片刻,魏延、陳到、王平、劉唐各引軍馬,相率殺入。 曹軍雖眾,反被分割擊破。 十餘裏沙場之中,哀嚎不絕,刀槍齊鳴。 劉封看見,也開了城門,引軍殺出,同黃信一左一右,兩邊沖擊。 曹軍大亂,此時又是黃昏,不知敵軍虛實,片刻之間,數萬之眾,盡皆崩潰,只得丟棄旌旗金鼓,各自亡命奔走。 曹洪正遇魏延,交馬數合,奪路而去;張‧逢陳到,依仗武藝,奮力殺開血路;郭淮、孫禮、王雙、曹真各自得脫,韓德正行之間,迎頭撞見馬超。 韓德本也是西涼人,心下畏懼,舉起大斧欲戰。 馬超喝道:「看汝裝束,亦是西涼人,何不隨某共討漢賊?」韓德聞言,下馬歸降。 西涼軍士,降者無數。 曹洪等一路狂奔,直到漢水,便看水面上黑糊糊數十只筏子,一聲梆子,萬弩齊發,又倒下一片。 此時卻也顧不得,只顧搶過河去,士卒溺斃者甚多,又多有一路潰散。 及至退過漢水,尚不敢久耽,繼續一路北行,直到斜穀口,方才紮住。 清點軍馬,折損二萬餘人。 曹洪遭此重創,不敢再想進取漢中,遂一面稟明曹操,一面退軍到沈嶺,整備士卒。 原來諸葛亮心知馬超求戰心切,先令其耽擱兩日,卻與魏延等引軍馬先行出發,仍舊是按計畫抄到曹軍營寨之背。 及至見馬超縱軍深入曹營,於是一面派遣精悍之士卒,到曹軍營寨處放火驚敵,一面教些老弱士卒,滿山遍野,虛張聲勢;一面把精兵分作數路,卻去截殺其平野之軍,如此曹軍不知虛實,正自驚怕,又兼方才被馬超所部殺得緊張,故而一戰大潰。 漢水之軍,是馬謖獻策,便引三百張強弩,到漢水上安排停當,又射殺了千餘曹軍,截奪下許多輜重。 前後繳獲米糧十數萬斛,收到韓德以下投降將士六千餘人。 諸葛亮大是欣喜,在漢中大擺酒宴,與眾人相賀。 酒過三巡,諸葛亮道:「今日一戰大獲全勝,曹軍必退回長安,漢中無憂也。 」魏延道:「一戰大勝,賊軍魂散。 何不發兵徑直追趕曹洪,奪取長安,以震敵膽?」諸葛亮笑道:「文長過急了。 我舉國大軍,盡在荊襄,此地不過偏師。 只好盡心竭慮,以保無失。 若是貿然進取,縱有小勝,不能動搖敵人根基,反被其後援所乘。 萬一不慎,則兩川地方,危如累卵也。 」魏延聽了,搖頭不語,心底暗自冷笑。 諸葛亮待得勝之後,將降兵中三千餘西涼軍撥與馬超麾下——馬超所部,是一戰亦陣亡接近二千——又把韓德也調到他軍中。 然後留王平在漢中,助魏延守把。 自己再統大軍,與陳到、馬謖等自回去了。 又遣劉唐自回上庸複命。 一面飛書往劉備處報捷。 劉備在夷道,聞得諸葛亮、魏延、馬超等大勝曹軍,斬獲數萬,心中大喜,急遣程畿為使命,趕回川中,先撫慰眾人,並各自贈賞錦袍。 官爵待平吳之後,一並加封。 只叫把黃信、施恩、穆弘皆提升為校尉。 劉封隨戰立功,重加褒贊,不計前嫌。 一面與龐統商議,預備進兵攻打陸遜。 正在議間,忽然南路又有消息報來,說是宋江、吳用統率梁山軍,攻克豫章。 劉備聞之,呵呵大笑道:「真是福音雙至,利好連番也!」便叫細細報來。 正是:東川已奏凱旋鼓,南楚再報得勝音!不知宋江如何取了豫章,請看下回。 第五十回:徐盛力破梁山寇,吳用計勝東吳兵 話說後漢建安二十一年春末夏初,宋江聞李俊、林沖在江東,已克建業,遂與吳用商量。 吳用道:「此時當急進兵,進去廬陵、豫章,把孫吳切斷,然後我可放手圖謀大業也。 」宋江道:「只是如今前有孫奐、孫輔、孫匡精兵萬人,後有徐盛軍馬在長沙,側又有步鷙、呂岱餘部駐紮,我軍若動,恐三面受敵也。 」吳用呵呵大笑道:「哥哥忒有膽的,今日如何怕了?攻克二郡以來,我軍力倍添,如今又得了石秀兄弟相助,吳軍精強不過孫奐一路,卻無良將;其餘二路,都是屢敗之師,豈足當我鋒銳?今修養兩月,士力已足,糧草已備,正當一舉破之。 倘使生擒孫權,則江東盡為我得也。 」宋江大喜。 吳用又道:「只是卻有個計較。 如今且教戴院長前往山東,請得聖手書生蕭讓兄弟前來,俺有大用的。 」宋江便遣戴宗出發。 然後自任主將,吳用參謀,隨同帶了李逵、李袞、項充、石秀、時遷、呂方、郭盛、宋清,共計是八個頭領,起步軍一萬六千,馬軍一千五百,出衡陽,直取廬陵。 廬陵守軍,便是孫奐等。 與梁山軍對峙兩月,晝夜提防,卻不曾等到。 現聞敵人前來攻打,參謀駱統道:「敵軍數月不動,一朝前來,定有詭謀。 我等不可妄動。 可堅守城池,一面取長沙軍馬前來救援,如此方可。 」孫奐道:「先生所言是。 」只是堅守,卻不動作。 宋江一路兵臨廬陵城下,便列軍挑戰。 城中孫奐三將,只是不出。 宋江沒奈何,教聞城攻打,三孫竭力防守,梁山軍折損數百軍士,不能得手。 吳用道:「急攻無益,不防暫退。 」石秀亦道:「這廬陵地形,俺呆過年餘,原是熟悉。 城池甚是堅固,糧食又多,不可強攻。 」宋江道:「如此卻是怎的為好?」吳用道:「暫且收兵安營,再作打算。 」 之後兩日,只是對峙。 宋江不由鬱悶,吳用卻是胸有成竹。 這天忽然時遷來報,說是徐盛引大隊軍馬,自長沙方向來此處,已到安城;又報步鷙、呂岱引五六千軍馬,亦從南進逼而來。 宋江愁道:「敵人三面合圍,我這裏豈不勢孤?」吳用笑道:「哥哥休得說此,看俺設下計謀,一戰便要成功。 」當下升帳傳令道:「呂方、郭盛何在?你二人引六千軍馬,於水邊准備船只二百艘,今夜四更時分,沿贛江順流北進,只作攻取九江、鄱陽模樣。 若遇敵軍,當奮力抵擋拖延,卻不可戀戰。 」呂方、郭盛道:「遵令。 」吳用又想了一想,對宋清道:「賢弟可隨同參謀。 」宋清點頭。 吳用再對石秀道:「兄弟可引本部三百壯士,如此如此……」石秀道:「全聽哥哥安排。 」吳用又對宋江道:「哥哥,我等同了李逵、李袞、項充、時遷四個兄弟,卻帶萬餘軍馬,多准備車輛,如此如此……東吳必然中計也。 」宋江大喜。 那孫奐等三將在城頭,只看見梁山軍中,忽然大張旗鼓,開出人馬。 軍士前後盤旋,不知多少,卻有無數車輛,首尾相連,直往西面攸縣方向而去。 孫奐三將,皆不知何故,便請參謀駱統來看。 駱統沉思片刻道:「某尚不知宋江此是何意,只是如今他大作聲勢往西面去,我看卻是在故弄玄虛也。 」正說間,東門小校又報梁山軍悄悄將船只泊於贛江之岸。 眾人急又到東門城樓看,果見十餘裏之外,梁山軍士卒三三兩兩,都在往岸邊來往。 林蔭之處,隱隱看見船只。 駱統猛道:「敵人預備船只在此,莫非想要丟開此地,順水去攻我鄱陽?」孫奐等大驚道:「大王在鄱陽,軍馬不過數千,若是為敵突襲,恐難抵擋!」孫匡道:「既然如此,我等不可再困守於此,當殺出破敵!」駱統急止之曰:「不可。 只需嚴密監視,若敵軍異動,再打算不遲。 」轉回西門,那一隊梁山軍已經去遠了。 孫奐遣人往步鷙、徐盛兩處聯絡不提。 當夜四更,忽報梁山軍大隊戰船,順水下去了。 孫匡三將聞之,急急到東門,只見贛江上隱隱傳來水聲。 駱統道:「是了,賊軍白日虛張聲勢,偽作往西;卻把大隊往北抄襲九江去了!」孫匡道:「既然如此,我等豈能在此坐視!」駱統道:「可先發城中精兵,出城擊敵營寨;若敵軍大隊過去,則營寨空虛,可以一戰而破,先振作士氣;然後聯絡步大人、徐將軍,一同救援。 」孫奐道:「甚好。 」於是點起城中精兵萬人,便要出城。 駱統道:「孫輔將軍可引二千人馬,在城門口接應。 下官自引軍士城頭准備滾木弓箭,萬一有失,可急急退回也。 」三將應允,駱統一面派遣哨探,先乘坐輕舟往下遊跟隨梁山軍船隊,又派騎軍往攸縣方向打探。 一面遣人告知徐盛、步鷙。 於是孫匡、孫奐分兵二路,從城中殺出,發聲喊,直取梁山軍大營。 營門口只有些許幾個守軍,一哄而散。 便看營中稀疏幾聲鑼鼓,殺出一隊軍馬,為首將領步行提刀,手持蠻牌大呼:「俺乃梁山好漢飛天大聖李袞是也,來將速速受死!」孫奐大怒,挺槍上前,鬥十餘回合,李袞叫聲:「厲害!」回頭便跑。 孫奐待要追趕,恐中埋伏,先教軍士搜尋四面。 片刻來報,說是一連看了許多營帳,均是空無一人。 孫奐正在疑惑,孫匡軍馬從後來,兩個合兵一路,在梁山軍營中闖來闖去,不見人馬。 出營看時,李袞自引千餘軍士,急匆匆往西面狂奔而去了。 待到天明,再巡查四周,確是一座空營,丟棄一些輜重戰具,破敗不堪。 駱統出城來看,道:「如此看來,賊軍確系虛張聲勢也。 」正說間,西面和北面兩路哨探回來了。 北路的水探稟報道:「小船跟隨了一截,見敵船隊陣型儼然,打出大將旗號乃及時雨宋江也。 」西面的馬探回報:「敵軍往西行了大半路程,在攸縣之下紮了好大一片營盤,不住有人馬往返出入,卻似是故意裝的。 」孫奐聽了,尚在猶豫,駱統道:「是了。 他攸縣那邊必然也是假作的。 若是軍力強大,何不竟取了攸縣安身?想來也就那些軍馬,換了旗號服色,循環進出,掩人耳目也。 」孫匡道:「既然如此,我等當整頓本處戰船,亦順水而下,掩殺賊軍之後。 不然大王在鄱陽湖,恐難支撐!」駱統道:「正是此意。 只是須得留軍馬守把此地。 」孫奐道:「我與國儀引軍八千追敵,先生可與季佐守城。 」駱統、孫匡道:「遵令。 」於是孫奐、孫輔整頓城中及左近船只百數十只,一起揚帆起錨,順水亦往北而去。 駱統、孫匡留守城池,一邊又火急飛書,教徐盛、步鷙各引軍馬往鄱陽湖方向趕去護駕。 只說步鷙、呂岱當初引軍進取交州,不料被柴進用計,軟硬兼施,不得進發。 手下精兵,陸續被調去給陸遜增援;及至林沖軍馬一到,頓時不敵,所幸兩人雖無大將略,卻有些小機謀,總算損傷雖重,保得了半數軍馬。 欲待要尾隨林沖軍馬,又怕交州軍襲取其後。 及至聞宋江軍馬進逼廬陵,便北進馳援。 進到離廬陵一百二十裏,得駱統書信,說梁山軍大隊已順贛江往鄱陽湖去了。 步鷙、呂岱聞之,督促眾軍加緊進發。 又行數十裏,忽然迎面一軍千餘殺來,當先大將赤裸上身,手提刀牌,喝道:「八臂哪吒項充在此!東吳的狗官,快快納命來!」呂岱大怒,便要出馬,步鷙道:「此人甚是魯蠻,何必與他廝殺!」便叫眾軍亂箭射去。 項充揮動蠻牌遮擋,步鷙發動軍士,一起沖殺而上,項充引軍混戰了片刻,寡不敵眾,向西便退。 步鷙道:「不需理睬,北進要緊。 」誰知吳軍一轉過,項充又引軍隨後殺來。 呂岱道:「若不先滅了這一路賊軍,北進不得的。 」遂指揮軍馬,直沖過去。 項充且戰且走,行無十裏,又殺出千餘軍,為首步將高呼:「飛天大聖李袞來也!狗官把腦袋留下來給俺!」呂岱大怒,揮軍上前,李袞戰片刻,回頭便走。 步鷙在後面道:「不可多耽誤,且往北進。 」話未說完,項充又引軍兜回來。 如是再三,李袞、項充相隨掩進,把吳軍只往西邊引誘。 步鷙欲待喝止,呂岱道:「駱統來書已說,賊軍大隊往北,西邊不過有些牽制軍馬,連攸縣都取不得。 我若不擊破他,則北援之時,被他扯我後路,豈不麻煩?」於是縱軍追擊,直到攸縣東二十裏處。 眼看見項充、李袞兩軍在前面奔走,呂岱在前,步鷙在後,督軍殺傷,忽然三面丘陵後面,鼓聲大作,旌旗飛揚,無數軍馬殺出。 宋江、吳用立馬於大路之前,呵呵大笑:「步子山何不早早歸降!」吳軍原本走得氣喘,見伏兵四面殺來,又不知多少,頓時大亂。 呂岱急欲突圍,不防背後竄出一隊步軍,為首一個黑大漢,手提兩把板斧,著地砍來。 呂岱看見,早赫掉了三魂,戰無三合,被李逵一斧頭劈下馬來,把個腦漿跌得四濺,眼看不活了。 李逵殺了呂岱,嘿嘿大笑,輪起板斧,四下沖殺,見人就砍。 可憐吳軍士卒遇上這個魔君,頭顱裂,胸腹破,手足折的也不知遭殃了多少。 李袞、項充更麾軍兩邊殺來,吳用令人在山頭高呼:「投降免死!」吳軍士卒,紛紛棄械束手。 那李逵被吳用屢屢警誡,不得殺戮降卒,因此雖然手癢,也只得揀還在拼鬥的吳軍去殺。 無移時,五六千吳軍,降者太半。 步鷙引千餘殘卒,聚在一起,欲作困獸之鬥。 周圍梁山軍,圍得密密麻麻。 步鷙眼見難以脫身,長歎道:「不想東吳如此基業,今至於此。 」便要拔劍自刎。 身邊急忙拉住,正在相持,聞得北邊一陣鼓噪,都不由一愣。 此時梁山軍大隊皆在大道上圍攻吳軍,宋江、吳用帶二三百名親兵,在丘陵上看兩軍廝殺。 忽然背後殺聲驟起,回頭看時,無數軍馬直撲上來,當先百十騎沖上丘來,為頭大將,乃丁奉、徐盛也。 宋江大驚,待要拉馬逃時,丁奉馬到腦後,輪刀便砍,宋江急急一俯身,喀嚓一聲,頭盔被丁奉削掉半個,心中一慌,撲下地來。 丁奉舉刀再砍,旁邊吳用大喝一聲,右手袖內藏的銅鏈飛出來,卻往丁奉面門上打去。 丁奉急揮刀格擋時,吳用左手銅鏈早揮出,把刀把纏住。 這時宋江自連滾帶爬下山去了,丁奉刀被吳用銅鏈纏住,急切間掙脫不得。 吳用將那兩條銅鏈左右一甩,丟開了,拔出劍來作勢欲砍丁奉。 丁奉刀被糾纏得使不開,只得也丟了一邊,拔劍抵擋,不料吳用只做個架子,順勢就拉馬沖下山去了。 後面徐盛拉開了弓,待要射宋江,恰被吳用、丁奉兩個隔在中間。 稍一遲緩,宋江已奔到自家隊中,卻看李袞狂呼大叫,揮舞蠻牌,沖上坡來。 於是窺准了便是一箭,李袞卻看得光影,面門上早著,狂叫一聲,仰翻下去。 項充大驚,急急上前遮護。 徐盛、丁奉便指揮軍馬,從丘陵上排山倒海般殺下來。 此時丘陵頂上是吳軍占據,源源開上,梁山軍在低處,原本吃虧;兼之徐盛、丁奉兩個勢如猛虎,勇不可當。 須臾,又有朱桓、朱然引軍從兩邊殺出;梁山軍原本在圍攻步鷙,卻被人從後面殺來;兼之將帥失措,頓時亂作一團。 虧得李逵一個人揮舞板斧,在前面左沖右突,殺得痛快。 這邊步鷙看見,急急又引軍沖殺出來,兩面夾擊。 原來徐盛、朱然引軍駐紮長沙,因聞說宋江軍迂回威脅廬陵、豫章,遂前往馳援;半途恰恰遇見隨黃蓋征戰失利的丁奉,以及從零陵突圍出的朱桓,遂合兵一路前來。 在安城得到駱統通報,又知一路梁山軍在攸縣側翼安營。 徐盛、丁奉計議道:「若宋江大軍往鄱陽湖去,則何必留偏師在攸縣?恐怕有詐。 不如先合軍,把他攸縣這一隊人馬殺敗,再往北攻打另一路。 吳王手下尚有精兵數千,且孫奐已去,料得不至有失也。 」計議定了,遂一面大張旗鼓往北虛張聲勢,一面卻反往南來。 他又是熟門熟路,待探知前面梁山軍伏擊步鷙,即刻加緊進發,出敵不意,卻把宋江殺得尷尬不已。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36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