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給了安寧公主沉重打擊,皇太極登基之後,封安寧公主為後,卻賜海蘭珠元宸妃封號,末月看到這裏,自是明白,安寧公主很可能就是某穿越一姐,不過,她真的很能幹啊!在古代異邦裏,主宰半個朝廷,可惜,選的男人不匝地,元之一字,在古代是始、嫡、長之稱。
這稱號分明是告訴別人,在皇太極心中,她海蘭珠才是嫡妻元後,哎!男人靠得住,母豬能上樹,她能在身為注定亡國公主的明朝為自己尋找出出路,並擺平那麼多事,已經很不簡單了,只是男人,哼!不是聰明、手段的問題,喜新厭舊才是本色。
不過!明朝有安寧公主這個人嗎?她記的明史中張皇後只有孕過一次,被魏客二人害的流產,自此不孕,難道那位也同她一樣,是非正規投胎之魂?那既然皇太極都立了清朝,為何如今的蘇州還是古代漢人裝扮的模樣?末月產生諸多疑問。
好奇的接著看下去,只見史書中簡單的描寫了安寧公主蟄伏的日子,以及數次巧妙化解蒙古部落對明、清朝的挑撥,避免兩國交兵,並一直不放棄對宗族、民心的爭取,次年元宸妃生下皇子,欣喜欲狂的皇太極當即表示要立他為繼承人。
安寧公主冷眼旁觀,不言不拒,此時,安寧公主所出的皇子已經明白事理,海蘭珠的寵,皇後被皇帝的冷落,使他過早經受著宮廷冷暖,對這個父親失望之極,卻也學著母親隱藏著心痛,倒是眾宗室貝勒紛紛進言不可,並攪了皇太極為愛子辦的大宴。
但也有不少人,以蒙古各部為首,力挺元宸妃之子做太子,不過,不知是命數,還是安寧公主手段了得,那孩子剛過周歲即夭折,海蘭珠為愛子夭折,日夜痛哭不止,身體漸漸衰弱,纏綿病榻,不久,在崇德三年即病逝而去。
海蘭珠的死另皇太極哀傷欲絕,每每思及就會落淚,也無心打理朝政,安寧公主身為皇後,不忍皇太極如此悲傷,也想使他重新振作,命內侍遍尋民間,找到一名和元宸妃極為相象之女,召入宮中,服侍皇太極,而皇太極見了此女,時而將其視做海蘭珠,時而更悲痛愛妃之死。
心情更是無法恢複,沉浸在悲傷裏,無心恢複,而民間先經曆冊封海蘭珠,蒙古貴族欺壓百姓,皇帝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等事,對皇太極失望不已,後又一個內侍挑選民女之事,使百姓對其徹底失望,更為賢德的皇後委屈。
此時,清朝男女之防並不森嚴,安寧公主聰慧過人,制國有方,其名眾所周知,在皇太極不理朝政之時,眾掌旗貝勒有事就去同她商議處理,每逢此時,安寧公主就會命兒子旁聽,耳濡目染,這位皇子漸漸的了解制國之理,有時候還能說出些特別道理。
禮賢下士,愛護愛新覺羅聲威,不逞強凶霸,不懦弱無能,凡事愛講個道理,他的表現被朝臣、宗室貝勒看重,在皇太極心傷不理朝政時,朝臣們就將政事拿去給他處理,朝臣宗室們對安寧公主佩服是佩服,可總有種對外人的戒心,她畢竟是明朝公主,可對皇太極的兒子就不同了。
崇德八年,皇太極病逝,安寧公主所出,年僅十三歲的兒子被宗室推舉,繼承帝位號明治,在名號中表露出對明朝的親近之態,而明治帝即位後,孝順太後,勤政愛民,崇尚簡樸、聖人之德,為百姓勞苦而苦,為百姓喜樂而樂,宣揚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並頒布漢民與滿民、蒙民同等之命,同時不忘訓練精兵強將,守衛邊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自後金富足後,周遍不服從滿部的部落,竟然常常來後金,也就是清朝打草穀,清朝地處北方,又沒有長城可守,只得加固城池,精練兵將,如此,明治帝漸漸為百姓所愛戴。
他因同安寧公主的關系,親近明朝,疏遠蒙古某些對明朝打主意的部落,其中科爾沁為最,並一改皇太極時的規矩,立滿八旗正黃旗旗主之女為後,並不接受科爾沁的女人,這使的沒兩年科爾沁叛出清朝,被明治帝出兵征討,鎮壓降伏。
第15章 心意難平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初,農民起義軍在幾大世家的暗中支持下,聲勢浩大,直逼京城,遠在關外大清的安寧公主接到消息,擔憂母親張皇後安危,又跟明治帝、八位旗主分析清楚兩過守望襄助的厲害關系,終於得到一致同意,出兵援助,安寧公主擔憂情急,本欲親自隨軍而行。
卻被明治帝苦勸不已,不得不留下,她為了早日救得張皇後,親筆手書與邊關守將,令其打開關門,帶清軍入關援京,至此她日夜難眠,直到三月二十四日,明朝京都傳來八百裏加急,帶回了京城的消息,使的安寧公主得知那裏詳情,傷痛的暈了過去。
原來,清軍雖有安寧公主手書,邊關守將卻因兩國族異,清軍人數眾多,風氣彪悍,擔心清軍令有打算,不肯開關門,一面報信拖延時間,一面傳信京城,直到收到李闖帶義軍圍攻京城,並劫掠了他的家眷老幼,才在心急救援家人的情況下打開城門。
可惜,已經晚了,三月十八日,被義軍圍困,已經危機的京城內,崇禎皇帝朱由檢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
在三個兒子走後,他又命周皇後、袁貴妃自盡,並親手刺死長公主和幼女昭仁公主,以及幾個嬪妃,並命令左右去催張皇後自盡,張皇後隔簾對崇禎朱由檢拜了幾拜,剛自縊還位身死,就被李闖王闖入宮中救下,只因她和女兒安寧公主在百姓中聲望極好,深得百姓愛戴。
義軍軍師重點點出,張皇後有損,他們會大失民心,李闖王也明白這個道理,救下人後還派人保護她,第二天三月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以宣威門投降,義軍將領劉宗敏的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
京都內城被攻陷,崇禎得知這個消息,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鐘聲一再響起也沒召來一人,他知道明朝算是完了,也知道這是那些世家、重臣欲舊顏換新天,擁立新君的陰謀,卻無能為力,因為大明朝傳承至今,能分配的利益已經沒有多少了。
要想強國,還必須去削弱他們,所以他們是不會忠於大明,忠於他的,登基之初他不明白,後來明白過來時,已經晚了,於是絕望的崇禎皇帝,帶著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山窮水盡的他卸下皇袍。
在衣襟上憤然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寫完後依其所言,與王承恩相對而縊,也許是巧合,也許是風骨,當晚張皇後也自盡了,至此,張皇後的死,義軍在京城的胡作非為,大失民心,而農民出身,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曾真正接觸過世家上層的李闖等人根本不買那些世家、重臣的帳。
以為攻下京城,就是打下了天下,對各大世家、重臣在京城的府邸燒殺搶掠,五惡不做,也使各世家等元氣大傷,血脈折損嚴重,如此直到兩天後,清朝援軍趕到,聽聞安寧公主求來的援軍,京城百姓沸騰起來,也熱烈的反抗起無道的義軍來。
有百姓的幫助,清軍很快就奪回京城,將李闖趕出京城,在整理宮廷時,先後找到了張皇後、周皇後等人的屍體,當然,崇禎帝的屍體也找回了,如何處理後事領兵之將不敢擅專,將此事快馬傳回清朝,求明治帝示下。
得知事情經過的安寧公主,再顧不得她如今一國太後的身份威嚴,一意回明朝京都為母張皇後發喪、送葬,而在宗室、朝臣慫恿下,另有了打算的明治帝不但沒阻止,還親自陪太後前去,如此,明朝京都,在外憂內需,京城懸空下,為清軍入駐。
開始,清軍打著恢複明朝大好河山的借口,一面明旨命人尋找太子和幾位皇子,一面攻打叛亂的各部義軍們,可是,無論派兵譴將,還吃處理收複的山河事物,都由明治帝處理,明治帝實際上已經統領了兩國事物。
隨後,在收複山河的過程中,太子朱慈良以及三位皇子先後死於叛軍中,明朝至此後繼無人,有姓朱的也是偏遠庶支,不堪大用,聞言知意,不久,就有百官奏請,身兼兩國最尊貴血統的明治帝統領兩國,並為一國,稱帝中原關外。
當母親的都想給自己的兒子最好的,安寧公主也許在進京時就有這個思想准備了,她只是意思的說了些謙虛的話,卻不反對,百官支持,民心所向,明治帝算是兵不刃血的篡奪了大明國,可隨後,滿官和漢臣們就兩國合並的國號、民制、軍制等發生了爭執。
滿官宗室、八旗旗主等堅持沿用清朝國號,以及清朝制國制度,留鞭子頭、八旗滿軍、不贊成大量使用漢臣或降過義軍之人,漢官堅持,明治帝得承母澤,當改朱姓,繼承明朝國祚,沿用明朝舊制......兩派爭執不休,天天在朝堂上吵鬧,卻吵不說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