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個小年輕呢,一看就是大城市來的,有城裏人的氣息,看著就有文化……」李老打望著陶慧珍,使勁兒的拉了一把慢騰騰的老牛,腳步加快了幾許:「只怕年輕的娃,吃不得我們山裏的苦喲。 」 「有人願意來就不錯了,好歹有人能讓孩子拿起書本了,您說是嗎?人家是大學生,總比你們寨的那個姓刀的姑娘強吧?我們的目的就是讓那些小子學到知識嘛。 」 「這話王科員可不能當著她面兒說,她該委屈啦,她,重在實惠,在沒有支教老師的時候,還全依仗她呢,苦點累點她都不怕。 」李老微微笑著,支教老師的文化水平高,可寨子裏的那姑娘,重在長久,不矯情。 支教老師們來了又去,就像是春天一樣短暫。 剩下的時間,又枯燥又難熬,卻都落在那姑娘的身上了。 「嗯,我心裏有數,她很不錯。 從今年起,我也沒讓她白忙活,從教育局裏申請了,每個月給她一點補助,三十塊錢,我覺得還行,從城裏來的支教們,也才一百多塊錢,為了教育嘛。 只是辛苦李老了,你的那份沒有。 」 「我不用,已經夠麻煩教育局了。 」李老擺了擺手。 第8章 消失的傣族傳統佛文化 陶慧珍看起來柔柔弱弱,多年學習舞蹈的她,身上散發著文藝青年的氣息,與這被大山包圍的傣鄉,好像隔著一個時代那麼久遠。 她站在這鄉土路上,周圍的房屋和山川啊,都好像變得只有黑白兩色了,讓李老想到了六七十年代,知青下鄉的情景。 總之,陶慧珍與這大山是格格不入,好像茫茫枯草之中的一朵小花。 她勢必堅持不了多久。 不過,她臉上那一抹熱情洋溢的紅色,又讓李老覺得,她無比的堅定。 王科員對陶慧珍說,猛臘縣城裏,有一所中心小學,周圍十裏八村的孩子都趕到那裏上學,可是唯獨大茶村沒有這個條件。 大茶村深入山腹,在大茶山腳下,通往縣城唯一的路,就是此刻牛車碾壓的羊腸小路。 這條道,天氣好的時候,從大茶村的村口來到縣城,大人也要走上三個小時,整整有十五公裏的路程,要是趕上陰雨天,這條路基本上就是斷了,像是一條小河一樣,在山穀裏川流不息…… 陶慧珍坐在顛簸的牛車上,抬眸看去,頭頂有一條細長的天空,牛車「咣當」到山穀中來了,兩側聳立的奇峰向上延綿而去,最後只在連接處,露出那一條天空,幹淨的連一絲雲都沒有。 而前方,這條羊腸小路蜿蜒到無窮遠處,看不到盡頭。 回頭看後面的來路,也是一樣的蜿蜒到無窮遠處。 王科員又說了,要想讓孩子們到縣城上學,每天需要來回走三十公裏的山路,花去六七個小時,孩子們就算淩晨三點鐘起床,也得夜裏八九點鐘到家,披星戴月不足為過。 是這條山路阻隔了孩子們讀書,不親身經曆的人無法想象,僅僅是十五公裏的山路,就阻礙了多少希望啊? 「從那以後,就有了大茶村小學,」李老很是自豪的接過話茬。 「校舍很簡陋,娃娃們還得吃苦,但總好過這條路的凶險,」李老坐在牛車的前端回過頭來,說:「縣裏的教育局沒少操心,王科員跑前跑後,都成了大茶村小學的專職人員了,大茶村的這個教育點,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呐,算上陶老師,都來過六七個大城市的教師了,這一點,是縣小學也沒有的待遇啊。 」 「這麼說,大茶村的小孩兒,也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了。 」陶慧珍想到了什麼,看著小路兩旁的岩壁。 「有了,這些娃都很聰明,以我那肚子裏的丁點兒墨水,是沒法教他們了,我一輩子都沒讀過書。 」李老的眼光向下移去,褐色的眼仁兒裏閃過一絲不甘的神色。 要是能更有文化就好了,他能做的事兒,還遠不止這些呢,老人凝視著遠處的山坡,這麼想著。 「李老這一輩子都獻給這所小學了,自開辦之初,都是李老在跑,後面沒有人支持他。 幾十年來,大茶村就好像與世隔絕了,義務教育傳不進來,上學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新鮮事物。 傣鄉人,一直以來傳播著傣文化,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有的會走進寺院,學習佛經,學習文化,認識傣文字,這看起來好像也彌補了文化的缺失,可是近年來,家長把孩子送進寺院的越來越少了,男孩子們也不願意再去了,偌大的寺院,經常是四壁蕭然。 」 陶慧珍閉緊嘴巴,眼睛盯著王科員的嘴,聽的認真,傣族人信奉南傳佛教,已經有好多年的曆史,在猛臘縣的縣城裏頭,她也看到了寺院的建築物,金色的尖頂從那些破舊的建築裏冒出頭來。 不過陶慧珍很難接受的是,男孩子們倒可以有機會學習文化,那麼女孩兒卻不能,而且在傣鄉之中,還有其他的民族生活在這裏。 傣文化雖然貴為傳統文化,不可割棄,用文秀的話說,「不能再消失下去了」。 可是義務教育和知識文化,與傣文化並不沖突,她還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學習。 最好能夠學以致用,通過知識改變人生,看到山以外的更廣闊的世界。 她知道,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可總有人在做。 「寺院從香火鼎盛,到四壁蕭然,沒了寺院的文化傳遞,大茶村的人徹底沒了獲得知識的途徑。 十裏八村的小子們都開始讀書了,李老說我們不要被落下的太遠,當時沒人想到李老會成功,說服了很多人,在我們給大茶村小學掛牌的那刻,李老笑著說,這是希望。 」王科員沒什麼感情色彩的描述著,望著老人的後背說:「李老付出了很多,大茶村小學,要是沒有他的支撐,不可能走到今天。 」 「不,支教老師才是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者,他們放棄城市的生活,深入大山,把知識帶到我們的大山裏來,帶到傣鄉來。 我僅僅是做了一點推動,一所學校,沒有老師的日子才是最難熬的啊。 今年,已經半年的時間沒有支教老師過來了,娃們正嗷嗷待哺。 」 支教老師就如同火種,山裏的孩子被比喻成一顆顆希望的燈芯,迫切的需要被點亮。 陶慧珍感覺到一種力量,前所未有的力量,附著在她的身上。 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可總有人在做,就像李老和王科員一樣!在中國的各個角落,都有李老和王科員相同的身影,在砥礪前行。 她身上的這種力量,正是來自於泱泱大國,無數相同身影的感應。 此刻,牛車已經在山路上蹣跚了一個多小時了。 翻過了一道道嶺,曠野中,綠機盎然。 遙遠處,一道道水渠冒出波光粼粼的白光,視野極其的開闊。 整個天地間,只有牛車在緩緩的前行,許久不見兩側的景致有什麼變化,好像牛車已經定格在了廣袤的天地之間,成為了一幅畫卷。 陶慧珍開始想沈陽的樣子,又想父母和文秀在送她時的臉部表情。 但是很快她就不想了,目光長久的盯著四周的山巒,大地。 她問還有多久能到大茶村? 「那一座,就是大茶山了,大茶村就在山腳下,再有一會就能看到大茶村的面貌了。 」李老手指著不遠處的山巒。 陶慧珍點了點頭,往前挪了挪身子:「李老,能跟我說說大茶村小學的情況嗎?學生們分了幾個年級,幾個班?課程跟縣裏中心小學的能不能同步上?」 李老沉吟了下,囁嚅了幾下嘴角,說道:「比你想象的要壞喲,陶老師,大茶村的娃們,幾年級的都有,大一點的娃,就多學一些,小一點的娃就少學一點,沒什麼章法,更別提能不能跟上縣城裏。 分教室那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在盼望著支教老師的到來,一個老師都已經銜接不上啦,還敢分教室嘛?娃們正嗷嗷待哺,我們缺教師資源,嚴重的缺,支教老師要是趕在暑假來,我們就暑假上課,趕在寒假來,我們的娃就寒假上課,支教老師倘若時來時走,我們的娃就時斷時續……要是一直都有支教老師該有多好啊,娃們就能一直上課了。 他們落下了太多課程。 」 第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魔幻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最遙遠的微光》
第9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