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來任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是2004年6月3日被中央紀委「雙規」的,8月13日是因為涉嫌受賄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8月25日被檢察院依法逮捕的,成為人民的罪人。 小的時候,我也有過美好的童年和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15歲就參加工作,是在黑龍江中蘇邊境珍寶島附近的生產建設兵團,那個地方非常艱苦,6年務農我什麼活都干過,什麼苦都吃過。 1975年作為優秀知青被選送到哈爾濱的一所大學讀書,我的父母均是教師,家庭可謂書香門第。 從學校畢業后,我被分配到銀行工作,我當過出納、會計、信貸員,當過縣支行行長。 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又較早地走上了領導崗位。 由於我熟悉銀行會計業務、文筆還算可以,1989年被選調到農業銀行總行會計部,以後給一位副行長當過三年專職秘書。 可以說那一段時間是一路升遷,朝氣蓬勃。 女兒現正在北京大學讀書,愛人也在銀行工作,一家人十分幸福。 往事不堪回首,在我仕途剛剛起步,事業輝煌、家庭幸福的時候,我卻淪為階下囚。 人生慘痛的失敗一夜之間造成的巨大反差,常使我暗自流淚,痛心疾首。 歲月無情地流逝,而我的人格永遠釘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對子女、對家庭、對我們一切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我為什麼會墮落到這個地步,又有哪些深刻的教訓呢? 拜金慾念是我世界觀蛻變的開始。 20世紀90年代,經商熱潮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由於市場剛剛建立,市場規則尚不完善,不法官商相互勾結髮不義之財的大有人在。 與此同時,拜金主義,一切朝錢看的思想也在社會上泛濫起來。 我覺得自己作為金融企業掌握財政部門的負責人,為黨工作了近三十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經濟也不厚實,心態因此失去平衡。 日子長了,由以往憤恨官商變為羨慕官商。 特別是見到有的領導為自己下海經商的子女鋪墊,為所謂的朋友介紹生意,日子一下闊綽起來,真是眼熱心燙。 這使我對金錢的慾望迅速地強烈起來,從而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和蛻變。 最終在金錢的誘惑下失去應有的拒腐防變能力,淪為人民的罪人。 1998—2001年,我利用職權之便為他人經商提供方便,謀取利益,收受了數百萬元巨額賄賂。 在以後幾年的日子裡,我斂的錢是多了,而良心卻黑了,守著不義之財不敢花,而每天過得提心弔膽,斂財越多,內心的罪惡感越重。 當我見到別的貪官紛紛落馬,就倍感「心憂魂驚、草木皆兵」。 我的「金錢夢」現已破碎,這個結局的始作俑者就是我自私、虛榮的不平衡心理和錯位的人生觀。 如今我身陷囹圄,讓我重新描繪心中幸福,那就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一家團圓、無憂無慮,吃家常飯,睡安心覺,健康平安每一天,即使錢少了,也是幸福的。 以權謀私是我蛻變的根本原因。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漸漸地放鬆了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結交的朋友整天吃喝玩樂、燈紅酒綠。 羨慕和追求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個人謀取利益的工具。 1998年總行租了一批設備,某些供貨商得到利益后,為表示感謝,送錢給我。 當我看到商人一夜之間就可以成為暴發戶,覺得他們掙錢真容易,送給我這點錢對他們來講可謂「九牛一毛」,我受之酬款也講得過去。 當我知道徐放鳴通過我介紹的一家公司做了農發行租賃業務,而徐的朋友從這家公司一次就拿走700多萬元。 不言而喻,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抓錢,我不撈點也白不撈。 當這家公司的經理送我200多萬元錢時,我就欣然笑納。 一連串的骯髒交易,暴露了我無恥的權錢交易和對金錢的貪婪。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一旦與利益掛鉤,就是對權力的褻瀆,最終被權力所傷,甚至是致命的傷。 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不管工作多麼繁忙,切不可放鬆學習,不管社會生活如何變化,切不可放鬆自律,交友一定要慎之又慎。 僥倖心理是我斂財不計後果的動力。 我的犯罪是從世界觀蛻變,革命意志衰退開始的。 當我第一次收受別人的賄賂時,思想也有過「收」還是「不收」的矛盾鬥爭,心裡也在自問,這是犯罪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可我偏要做否定。 你幫我忙,我領你情,人與人之間往來誰人能免?掩耳盜鈴的自欺欺人無非是為淡化內心深處的罪惡,為自己的犯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核心則是僥倖心理。 一個送錢,一個收錢,一無旁證,二無憑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風險何在?況且行賄與受賄在法律上是一根繩上的兩隻螞蚱,誰會送了錢之後又去告發自己犯了行賄罪呢? 權錢交易的假象,行賄受賄的隱蔽性,確實不是一時一事就可以暴露的,僥倖心理在一定時間內得逞,其結果便是膽子越來越大,到後來受賄已不是什麼僥倖心理,而是肆無忌憚,利令智昏,因而最終敗露就毫不奇怪了。 綜上所述,我的人生悲劇和血的教訓,再次警示人們,尤其是那些重權在握的領導幹部,平時就要防微杜漸,潔身自好,慎重交友,淡泊名利,珍惜人生美好的幸福生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穩、走好。 「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雖然我已年過半百,但我仍有信心,自覺學法守法,認真改造世界觀,告別恥辱的昨天,珍惜難得的今天,迎接美好的明天,努力重塑健康的心靈。 第二章 草根行長“勿忘在莒” 在講述張恩照的故事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叫「勿忘在莒」。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齊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鮑叔、寧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興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牙聽了,就雙手捧著杯站起來說:「希望您不要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成為階下囚的日子,希望寧戚不要忘記在齊都城外放牛的時候。 」 齊桓公還沒當上齊桓公之前,為避齊襄公之亂,逃居到莒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莒縣,受盡了磨難;管仲為了公子糾曾被拘押在魯國,吃盡了苦頭;寧戚當初從衛國逃到齊國時,曾在車下喂牛,也是窮困潦倒。 這三個時期,是三個人的人生中最艱苦、最難過、最困頓的時期。 齊桓公繼位之後,任命管仲、寧戚為重臣,三個人都有點驕傲情緒,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正直無私的鮑叔牙才借敬酒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了那些苦難。 應該說,鮑叔牙的提醒是及時的、深刻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人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回憶過去,進而珍惜現在,繼續保持以前艱苦奮鬥的作風,不忘自己的本色。 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直諫》,原文是這樣的: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勿忘在莒,簡單說就是「不忘本」。 很多人知道張恩照的名字,並不是他接任王雪冰擔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而是他跟隨王雪冰「前腐後繼」倒下之後。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這位省部級高官來自山東莒縣。 山東莒縣,就是剛才成語中「勿忘在莒」的古莒國之地,地處民風淳樸的沂蒙山腹地,曾經為中國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沂蒙老區。 張恩照是沂蒙山區里走出來的高官之一,也是沂蒙子弟中在新中國級別最高的落馬官員。 根據司法機關提供的權威資料稱,張恩照,男,60歲,1946年12月17日出生,漢族,出生地山東省莒縣,大專文化,原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行長,住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區某號樓某單元室,戶籍所在地:上海市徐匯區某路某弄某公寓;因涉嫌犯受賄罪,於2005年6月13日被羈押,同日被逮捕,羈押在公安部秦城監獄。 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張恩照犯有期徒刑15年。 一審判決后,張恩照沒有上訴,但卻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請求。 大上海,繁華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張恩照的發跡之地。 勿忘在莒,張恩照此時想起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點晚了? 上海故事,從城市平民拔地而起 張恩照祖籍山東莒縣,解放前全家遷到上海虹口區,張恩照的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是家庭婦女。 張恩照的出身用現在時髦的辭彙講,確實很「草根」。 長大后,張恩照考入上海著名的重點中學復興中學,他的學習成績不錯,然而高考時卻沒有考上大學。 1963年,張恩照被招入上海建設銀行做學徒。 兩年後,張恩照當上了撥款員。 據有關報道稱,「文化大革命」爆發后,上海建設銀行的業務基本停頓,但山西、山東等地的幾個軍工廠和鋼鐵廠一直沒有停產,張恩照因為年輕沒有家庭負擔,被派出專門負責這幾個地方的建設撥款。 所以張恩照沒有被捲入當時的「滾滾洪流」,也沒有參與任何派系鬥爭,躲過了這場浩劫。 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恢復中國建設銀行,但十年浩劫讓建行內部的年輕人出現了斷層,33歲的張恩照此時成了為數不多的中堅分子。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為了滿足業務的人才需要,決定從社會上大量公開招聘人才,通過設立培訓班使其速成。 張恩照因為撥款業務熟練,又是高中生,成為培訓班當仁不讓的授課老師。 憑藉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藹可親的平民性格,張恩照很快贏得了學生們的尊重,加上張恩照骨子裡山東人的直爽樸實,在學員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從1979年到1981年,培訓班一共舉辦了3期,共培訓了數百人,這3期學員後來成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骨幹力量,當然,這也與張恩照當上行長后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即使後來在張恩照當上行長以後,他的這些學員私下也是以「老師」稱呼他。 後來,這3期學員被戲稱為上海建設銀行的「黃埔生」,而張恩照儼然成為類似於「蔣校長」那樣的「核心」人物。 畢竟,當年的「張老師」後來成了一方諸侯「張行長」。 據有關媒體報道,張恩照對他的學生相當義氣,在提拔、住房、甚至家屬的調動和孩子的工作安排上,只要能幫他都要幫。 1987年張恩照就任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后,對自己當年學生大力提拔和重用。 尤其到1990年代中期后,上海的主要支行領導以及信貸、公司業務等重要部門,基本上都是張恩照「黃埔生」的天下,其中80多名當上處級幹部。 其實,張恩照不僅僅是個重情義的人,也是個勤奮好學的人。 3期培訓班結束后的1982年,張恩照到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了2年,獲得金融管理專業大專學歷。 在當時,大專應該是高學歷了,風光程度並不比當下的研究生差多少。 1984年張恩照從復旦大學進修后回到建設銀行。 此時,恰逢國家號召引入外資,鼓勵成立合資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於1981年開始籌備中國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實際上和建設銀行內部的投資業務一個班子兩塊牌子。 由於張恩照有實踐經驗,又有學歷,他被委派負責建設銀行上海分行投資業務部的籌建,這個部門對外稱「中國投資銀行上海分行」,張恩照的身份是副行長。 由此,張恩照人生的第一次大跨越開始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行上海市分行的客戶上海石化總廠準備上馬三期工程,由於資金不足,又等不到貸款的計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引進的設備遭受風吹雨打,一天天鏽蝕老化。 面對客戶緊蹙的眉頭,張恩照按照從教科書上所學籌資知識,冒著有可能失敗的風險,大膽組織以花旗銀行為首的國外銀團貸款,由建行轉貸給上海石化,並代理上海石化發行企業債券8億元人民幣。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推理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解密中國大案2006》
第5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