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甚是憂愁。 但劉備大軍當前,也不敢分神他顧。 及至江夏淪陷,消息斷絕, 無奈之間,取程普軍馬,撤回到公安,接應夷道與江北孫賁兩頭人馬。 其間殺退 劉備軍三次攻打,斬首數千,卻無益大局。 這會得了孫權親筆旨意,心下大驚, 把旨意從頭又看了一遍,對葉驃道:「吳王為何不遣大臣送信,卻教你小小官員 前來?」葉驃不慌不忙道:「大王在柴桑,人心惶惶,群臣多有去者,因此派小 人前來。 」陸遜又問了一回,教且請葉驃去館驛安歇。 一面自己回帳中,思索再 三。 徹夜不眠。 次日出帳,滿面淚痕,令人召諸將前來相議,一面請葉驃來。 未及,諸將到來,韓當問:「聞說昨日大王有使命來,不知何事?」陸遜指 葉驃道:「正是這位大人。 請宣旨。 」葉驃點頭,取出王旨,又念一回。 東吳眾 將聞之,如晴天霹靂,盡皆愕然。 片刻,韓當拔劍大叫:「某等尚在死戰,如何 就此降了!」眾將無不切齒流淚,更有拔劍磔帳中案台。 陸遜厲聲道:「諸君休 得亂動!聽遜一言!」嗤啦拔出寶劍,一劍將葉驃揮倒。 眾將大驚,呂範道: 「伯言,此是何意?」陸遜高聲道:「我等皆是孫氏一門所屬戰將,保主公建立 大業,匡扶漢室,乃是生死之願!今劉備無德老革,豈能便降之,以使後世恥笑 某江東無人!吳王這封書信,全然不知真假,縱然是真,他若真不顧父兄基業, 我等何必隨之取辱!某有一言,諸君請聽之:江北孫伯陽,乃孫破虜從子也,自 幼隨孫破虜征戰,多有功勳。 如今莫若暫推為『假王』,引領眾將,與劉備決一 死戰。 雖身首分離,未有悔也!」眾將聞言,紛紛拔劍高呼:「願從伯言,共破 劉備!」陸遜大喜,便教一面飛書往沔陽與公安兩處報與孫賁、程普得知,一面 不教士卒知道吳王投降之事,預備與劉備決戰。 正是:降書激起千層怒,沙場複 爭一意仇。 不知陸遜此舉如何,請看下回。 第五十四回:吳用巧計安劉備,宋江大戰夏侯‧ 且說劉備一戰,擊破陸遜大營,忽然劉備自九江來報,東邊急訊,曹操遣大將張遼自合肥出,取道廬江,攻虎林;曹休自壽春出,取道居巢,攻建業。 兩路軍馬數萬,勢不可擋。 劉備看了道:「李俊在江東,只有些草莽之旅;林沖、柴進所部軍馬又不多,孤意欲遣宋江自九江往援,不知如何?」龐統道:「不可。 曹操慣用兵也,今既分軍兩路,進取江東,必預備精銳,斷我東西兩路。 今宋江軍馬萬餘人屯守九江,正是咽喉要地,若貿然東調,某恐怕曹軍一出,將長江切斷,則我軍重搗東吳覆轍也。 」劉備道:「如之奈何?」龐統道:「李俊所部,雖是草莽,然久居江東,必然深諳地利,更兼水性精熟;林沖、柴進,皆為智勇名將也,所統精兵,若能合力協作,則守住長江天險,當無恙也。 大王可令一上將,從本處帶一二萬精兵,正好有所獲船只,順江而下,日行數百裏,十日可到江東也。 」劉備道:「如此,哪位將軍願去?」老將黃忠挺身出道:「老夫願去。 」劉備道:「甚好。 我派程畿為參謀,霍峻、張著為副將,與老將軍一萬二千精兵,戰馬六百匹,戰船五百只,即刻出發,沿江往建業支援。 」黃忠領命去了。 劉備又道:「吳加亮還是引本部暫守江夏,聯系兩頭;其餘各路軍馬,俱在江陵待敵。 」眾將皆道是。 吳用道:「如今臨江而戰,須得水軍;我水軍三頭領,阮小五駐守巴郡,小二、小七相隨大王軍中,今乞一人歸營助戰。 」劉備道:「我遣阮小七引四百只戰船隨你。 」吳用謝過,又道:「尚請公孫道長、安大夫同歸。 」劉備笑道:「二位先生醫道高明,孤這裏離不得的,還請加亮割愛。 」吳用只得退下。 龐統下來,悄悄謂吳用道:「加亮,你等在敵軍中廣播流言,雖然甚好,但如何把『梁山軍愛民如手足,不殺降虜』一類的話也傳進去了?這裏數萬吳軍,怎保得沒有漏出去的?諸葛孔明雖然不在此地,法正非等閑也,必然被他看出,豈不徒招劉備猜嫌?」吳用大驚道:「是某失於計較了。 」龐統道:「如今所幸流言來源不知,且你等愛民,也是本色。 漢中王若問起,我便支吾過去就是。 」吳用道:「多謝士元。 我也自想辦法吧。 」回到自家營中,動了半夜腦筋,喚過戴宗、蕭讓二人來,吩咐如此如此。 二人答允。 吳用忽想起一事,問戴宗道:「那東吳孫權棄城投魏,有無留下甚人?」戴宗道:「加亮不說爭些忘了。 首輔大臣張昭未相隨北去,卻留在館驛之中,閉門不出。 」吳用尋思片刻,又提筆給宋江寫了一封書信。 然後自回江夏整頓軍馬去了。 又說諸葛亮在成都,聞得東面捷報頻傳,東海軍克江東,梁山軍克江夏、柴桑,陸遜夷道大營覆滅,孫權投曹,自歎道:「吾兄子瑜言行雖是柔順,心性卻甚剛烈,今番必死節也。 」馬謖道:「如今孫吳已滅,若是曹操起兵來攻,如何是好?」諸葛亮道:「曹操來攻,倒非急迫。 我只怕梁山軍此番連定州郡,若是尾大不掉,只恐主公心腹憂患也。 」百感交集,思索一夜,寫了一封書信,遣馬謖送往荊州去。 馬謖晝夜兼程,趕到荊州,面見劉備,送上諸葛亮書信。 劉備便與龐統、法正二人同入後帳,拆信觀之。 先前卻是諸葛亮請劉備正位登基。 書雲「諸官相隨,皆為攀龍附鳳;今孫吳已滅,將討曹操;操本漢賊,挾天子而偽令天下。 莫若大王自正帝位,然後正名討賊,天下可傳檄而定也。 」劉備看到此處,問龐統、法正道:「士元、孝直以為如何?」法正道:「孔明言之甚是道理。 今日天下,我五分已獲其二,惜地域廣大,翹首歸順者眾,無名分約束。 今大王若正位,恰使義士歡欣鼓舞也。 」劉備正欲開口,龐統道:「不可,不可!大王為漢朝臣子,今位及王爵,已是登峰造極。 今天子尚在,雖受制奸臣,卻非渾噩之君。 大王若是擅登九五,豈非謀逆,又與曹操何異哉?」劉備聽龐統如此說,心意方才回轉。 法正道:「士元此言差矣。 俗語雲名不正則言不順,天子在曹操手中,大王終受制於人。 今大王亦是漢室宗親,且仁義之名遠播四海,百姓無不墊足以待,何妨順天應人,以立討賊之威?」龐統道:「身為宗室,皇室危難,不思匡扶既倒,卻各自帝王,此與昔日吳楚七國之亂,有何異哉?」兩個爭執不下,劉備笑道:「二卿且住。 二位所言,皆是道理。 今曹賊大軍壓境,不妨退敵之後,再作商議。 且看孔明先生信中還說甚麼。 」翻到後面,信中道:「梁山軍兵足將廣,近聞又頗有戰功。 然其將帥如一,臣仍恐忠心不專也。 大王宜略加提防。 」劉備念到此處,法正道:「孔明果真見識過人也。 大王,某於軍中聽傳,梁山軍南征途中,所到收買民心,此次東吳陸遜大營崩壞,源於流言,而流言之中,竟有說大王為報關雲長之仇,欲殺盡吳卒者。 因此吳軍士卒,紛紛去歸降梁山軍。 此等行徑,恐有叵測心機也。 」劉備聞言,略有色變,轉念笑道:「孤為報雲長之仇,確實忒急切樂些,引得東吳士卒百姓恐慌,此孤之過也。 梁山宋公明、吳加亮善待降卒,安撫百姓,正合孤意也。 孝直不必多慮。 」龐統亦道:「宋江、吳用分兵敵後,掃蕩東吳半邊國土,立功霍霍,正是國家柱石。 無根妄言,不可偏信。 」法正道:「雖然,亦不可忽視也。 可分其權以制之。 」正說之間,外面報:「有江東平東將軍李俊遣人來送信。 」劉備令傳入,來人道:「小的奉李大將軍之命,來送書信與大王。 」劉備接信,令其且退下。 展開看時,原來李俊信中先述了江東郡縣、人口、兵甲、舟船情形。 又說梁山軍林沖部下,飛揚跋扈,屢次小看東海軍及交州軍將士,故他與柴進將軍,都心有不滿,望大王作主雲雲。 劉備看罷,憂慮道:「東海軍、梁山軍皆是草莽出身,又是國家棟梁,今兩軍相爭,如何是好?」法正笑道:「大王慮其不好,我卻想是正好。 想梁山軍數萬之眾,已據湘江、贛江千裏之地,若是在江東再立足,只怕難以制約。 今混江龍李俊亦是一時豪傑,且江東地利人和盡占,既與梁山軍略有沖突,不如乘機將梁山軍調回本部,委任李俊管轄江東。 若是宋公明果無異心則,自然也不必沖突,宋公明若有異心,則我與李俊兩頭夾擊,可消禍於無形也。 」劉備喜道:「孝直計策甚好。 」於是傳令,加李俊為揚州刺史,領吳郡太守;東海軍朱仝為中郎將,童威、鄧飛、歐鵬、朱富、楊雄皆為校尉,整頓江東軍馬。 列位看官,你道這李俊為何千裏飛書卻告梁山軍?原來正是吳用計策,因聽了龐統提醒,故搶先下手,教蕭讓作一封書,托李俊文字,只告如此如此,使劉備君臣皆以為李俊和梁山軍不合,故教相互牽制,誰知卻正中了下懷。 吳用一面自然教戴宗神行到江東去,報知李俊,故意與梁山軍小作不合,以混淆視聽。 再說吳用,整軍回到江夏,方才一日,忽報宋江頭領自九江前來。 吳用慌忙迎接入,宋江進門道:「加亮多日不在,急殺宋江。 你來書信,說教我前去誠聘張昭,是何用意?」吳用道:「那張昭乃東吳首輔大臣,才略過人;若能得此人相助,江東不足定也。 」宋江聞言,跺足道:「何不早說!」吳用大驚:「如何了?」宋江道:「那日俺接到軍師書信,便親自備了厚禮,去請張昭。 誰知張昭閉門不納,俺再三苦勸,只是不從。 一旁惹惱了鐵牛,撞開大門,沖進去把張昭一斧頭劈倒了。 」吳用聽了,發稍倒豎:「哥哥你恁得魯莽!張昭乃江東第一名士,你去相聘,一顧不成,當仿效劉備三顧,如何帶得鐵牛這般無腦的莽夫去!此番壞了大事了!」宋江叫苦道:「非是俺帶他去,是他知道俺去請張昭,又聽說當初張昭曾勸孫權投降曹操,因此私自帶了板斧跟來。 如今且說怎生是好?」吳用思索了一陣,問道:「此事還有幾多人知曉?」宋江道:「尚且只有同去幾個心腹知道。 」吳用道:「既然如此,哥哥可揀那軍中犯了律的士卒,正法幾個,推說是見財生異,劫掠殺人。 一面報與劉備,靜候區處。 」宋江道:「只好如此了。 加亮這邊,有何事情?」吳用道:「我等散布流言,潰散了東吳全軍,卻有一事做的不好,恐被諸葛亮、法正看出道路來。 」宋江大驚道:「那如何處置?以某看來,何不作興就此自樹旗幟:李俊兄弟占江東,盧俊義兄弟占山東,我等占湘江、贛江,柴大官人占交州,然後教青面獸楊志兄弟從巴郡連接馬超起兵,占據川內,此等聲勢,亦不亞於東吳,足以與曹操、劉備三分抗衡也。 」吳用搖頭道:「不可。 此時我等軍馬雖廣,可惜各地尚且立足未穩。 若是貿然起兵,一則,諸葛亮、魏延尚在兩川守把,楊志、馬超決非其對手。 二則,川口是李嚴守把,隔斷內外,亦難相定。 三者,劉備數萬大軍,就在江陵,我若發難,彼必轉戈南進。 曹操則必作壁上觀,以收漁利。 此刻他有法正參謀,張飛、趙雲等名將尚在,我軍難敵鋒銳;倘有疏忽,則功虧一簣也。 」宋江道:「然則何時可起兵也?」吳用道:「必等三事,其一,須得我軍新收士卒,整編完畢;其二,須得劉備軍馬出的險地,我能一舉而斷;其三,川內地勢險要,隘口甚多,須得我有力一舉而定。 」宋江驚道:「其餘不說,單這一舉定川內,誠非兵力所能達也。 」吳用呵呵笑道:「哥哥無憂。 俺此刻只等一事。 」宋江道:「何事?」吳用笑而不答,沉默片刻道:「哥哥,此次東吳士卒,歸降我等甚多。 可揀選五千人,厚加安撫,送到劉備軍中。 」宋江不悅道:「我等收編的士卒,為何給他?」吳用道:「哥哥不聞『欲先取之,必先與之』乎?此時劉備恐怕對我已有猜疑,與兵五千,可寬其心意也。 哥哥且當附書信一封。 」宋江尚在諾諾唧唧,吳用道:「哥哥且自回,整頓軍馬。 我料曹軍不日將來攻也。 屆時我兩軍互為犄角,臨江而守。 這邊我自把南邊降卒送五千過去。 」宋江道:「加亮如何知曹軍必來?」吳用道:「曹操用兵,善分進合擊。 豈有千裏長江,而不分軍截斷乎?」宋江於是回去。 吳用待宋江走後,傳鼓上蚤時遷進來,道:「你速速趕往許都,如此如此……」時遷受命去了。 吳用乃多發偵探,往江北出數百裏打探;一面在江夏整頓軍馬,又派阮小七引戰船在江夏、柴桑之間長江上巡行。 只說夏侯懋與副將董僖、薛則引軍八千前進,將臨黃州,人報前面宋江軍馬萬餘,相距十五裏。 夏侯懋便令諸軍加緊前進。 正午時分,兩軍相遇,便看宋江渾身披掛,立於大旗之下,高呼:「對陣莫非夏侯元讓都督?」夏侯懋道:「我乃夏侯驃騎二公子夏侯懋也!你既聞我父大名,何不早早歸降?」宋江呵呵大笑:「非也。 我聞汝乃夏侯嬰之後,故問何不早早歸順漢室,反作此逆賊党羽也!」說完,將馬一拍,挺槍殺出。 董僖欲出馬相迎,夏侯懋道:「他主將既出,某也當已身抵之。 」殺出旗門,舞刀抵住,兩個在陣前戰了二十餘合,宋江賣個破綻,回馬便走。 夏侯懋將刀一招,曹軍一起沖上,梁山軍且戰且走,退了十餘裏,回身列陣,奮力反擊。 夏侯懋道:「再等片刻,則父親大軍到矣!諸軍與我共擊之!」兩邊廝殺,不分勝敗。 正在對峙,江面上諸帆並進,金鼓大作,南岸上遊放下來百十只大船,須臾靠上北岸,數千精兵殺將上來。 當頭大將,頭上三叉冠,身上百花袍,甲披火龍鱗,帶束紅瑪瑙,騎一匹胭脂紅馬,使一條朱紅畫杆方天戟,旗號大書「小溫侯呂方」。 中間主帥大纛,正是智多星吳用。 這一路軍殺上岸,便往曹軍隊後面抄去。 夏侯懋看見,唬得汗流浹背,急急遣薛則往後隊迎戰。 便看前面宋江軍隊中,搶出兩個大漢,一個身裹皮甲,手掌樸刀,一個上身赤膊,雙提板斧,一起殺進曹軍隊中,翻翻滾滾,到之處血肉橫飛,把那曹兵曹將,直似砍瓜切菜一般,殺得四散奔走。 董僖挺槍上前,石秀迎住,戰無十合,一刀揮為兩段。 曹軍大恐,夏侯懋看勢頭不好,也顧不得士卒了,把馬一夾,自個兒往西北面奪路走了。 留下這些曹軍,又沒個頭領,只是四下亂竄,被宋江指揮梁山軍,又有石秀、李逵兩個大蟲,殺得屍橫遍地。 這邊薛則督軍,本被吳用麾軍殺得捉襟見肘,忽見前隊崩壞,大驚之下,被呂方一畫戟挑下馬來。 剩餘數千曹軍,少數些奔走四散,多半投降。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Amohot 都會小說,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醉玲瓏 中卷》
第43頁
精確朗讀模式適合大多數瀏覽器,也相容於桌上型與行動裝置。
不過,使用Chorme瀏覽器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建議使用Chorme瀏覽器進行精確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