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由於先後次序不對,所以妙招變成損招。
中國面臨力戰。
第八章
‧就在小布什把美國推向戰爭後的兩個小時。
北京時間2004年4月24日。
上午9:30時。
台灣向廈門我軍炮兵陣地發射20枚對地導彈,向福州、寧波的解放軍集結地各發射了20枚導彈。同時,隱藏於地下工事中的金門守軍,也將導彈發射車自行炮駛出工事。
戰爭升級。
台灣的導彈剛離開發射架,解放軍立刻改變了打法。
南京戰區的定向電磁壓制開始了。
同時沿海的多層防空攔截體系——「保鏢」系統,也開始高速運轉。
四百多枚中近程導彈向著早已瞄准的目標飛去。
這些導彈中,有著名的M9(東風15)、M11(東風11),也有射程達1000KM、從江西二線發射的M18,甚至有用過時的東風2、東風3改造的戰術導彈。
還有10枚中國自主研制的巡航導彈,一直很神秘的X900。
台灣的60枚導彈被攔截37枚,19枚由於電磁幹擾偏離目標,只有四枚分別擊中廈門和福州的目標。
解放軍的導彈則有180多枚突破台灣苦心經營的「強網」,准確命中了目標。台灣的空軍基地、防空導彈陣地、雷達站在第一輪導彈攻擊中大都被點名。
尤其是東風2、東風3改制導彈,不僅威力強大,而且飛行速度比M族戰術導彈快,反導彈系統難以攔截。雖然精度較差,但用來對付機場這樣的片目標再合適不過。
而對付點目標,則是X900的強項。
台灣「總統府」、「國防部」,在X900的親密接觸中變成火海。
金門就沒有資格承受導彈的洗禮了。
導彈發射車和自走炮剛沖出工事,立刻被狂風暴雨般的炮彈淹沒,連工事出口一起給轟上了天。
台灣一向最怕解放軍的導彈攻擊。
解放軍恰恰就用導彈。
沒有大規模空戰,更沒有萬船齊發的渡海。
台灣的空軍很尷尬。
別說反攻大陸,就是跨過中線也會遭到解放軍戰機和新型地空導彈S300PMU1的雙重截擊。
而如果留在地面,一顆導彈就報銷好幾架。
難受的還有防空司令。
「愛國者」戰績不錯,可由於是兩枚攔截一枚來襲導彈,所以第一輪導彈攔截下來,備彈已不足40%。
台灣一千三百二十枚愛國者PAC2+防空導彈,面臨中國數千枚M族和其餘彈道導彈的攻擊,根本達不到防衛的目的。這些PAC2+導彈對台灣社會只具有心理學意義。
其它的防空導彈,「霍克」(亦稱「隼」式)、「針刺」、「小榭樹」和自產的「天弓-1」和「天弓-2」型,戰績更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