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諸葛瑾連連叩首道:「大王,若歸曹操,是為投降,今與劉備,只是議和。
請大王三思!切切!」孫權冷笑不語,諸葛瑾見了,慘然道:「下官與大王,一
向肝膽相交。今日大王如此說,是見疑下官也。然臣一片赤誠,天地可知也。」
在地上叩首三下,起身,徑直出門去了。諸葛恪急急向孫權行個禮,亦跟出門去。
孫權哈哈笑道:「好好好,去了也好。」乃拔劍道:「孤意決矣!整頓軍馬,全
軍向西,先奪回江夏,再與陸伯言會師!」眾官皆無言,張昭挺身而出道:「大
王若為此舉,不惟於國於民不利,亦有愧於孫破虜討逆二位先將軍!」孫權愕然
道:「為何?」張昭正色道:「昔日二位先將軍親冒矢石,攻城略地,創下江東
基業,一則為朝廷輔政,二則為百姓安身,三則光耀孫氏也。今日將軍偶遇困窘,
不思忍辱負重,以求長遠,卻忿一時意氣,舍千秋大業,欲委萬金之身,而作困
獸之鬥,殊是不值也。縱然在陣前殺敵千百,又豈於大局有補?卻把孫氏功業,
盡數斷送,尚且敢自詡光宗耀祖耶?」孫權聞言,低頭不語。張昭又道:「老臣
言盡於此,何去何從,大王自己多加計較罷。只是切莫魯莽行事。」孫權抬頭看
百官,顧雍出道:「大王,下官以為子布大人所言極是。時下情形危急,曹公乃
朝廷柱石,我等當歸附,非降於曹,乃歸於漢,依舊為漢家出力也。」孫權沉吟
半晌,再問百官,百官多有附和張昭者。孫權道:「既然如此,哪位先生願北去
見曹操,以表和議?」顧雍道:「下官願往。」孫權便加顧雍為時節,渡江前去
見曹操輸誠。
原來魏王曹操,因見江東李俊起兵,怕劉備坐大,遂令曹洪、張‧攻打漢中。
誰知未及二月,連戰連敗。又聞江東盡數被東海軍奪得了。司馬懿進道:「大王,
今日劉備聲勢逾大,若不早日動手,恐日後難以剿滅!」曹操思索再三,道:
「仲達言之有理。前番孤之過也。」遂傳令:曹洪、張‧整頓軍馬,屯駐長安,
牽制漢中;調青州、徐州軍數萬,令曹休、張遼統領,從合肥、壽春出,渡長江,
奪取江東;自調集中原大軍,南進荊州。曹仁、徐晃在襄陽為前隊,先南進虛張
聲勢。大軍陸續跟上,前後十數萬人。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曹操抵達樊城。忽
報東吳使者顧雍求見。操令召入,顧雍入拜道:「吳王使者顧雍,見過大王。」
曹操道:「大夫此來,有何指教?」顧雍道:「我家吳王,被劉備勾結梁山、東
海賊軍,相逼甚緊。特遣下官來見,願以全吳將士,歸附大王,只請大王出義兵,
掃平盜寇,以安百姓。」曹操聞言,哈哈大笑道:「吳王亦有求於我否?」顧雍
道:「非也。吳王英明仁義,因見賊寇猖獗,不忍長相對峙,以多害百姓。向日
曾向大王請援軍相助,大王卻不發兵,致令今日山河淪喪,百姓受苦。吳王只得
請以軍馬暫避,非為己身,實為百姓也。且大王今逢漢朝天子,吳王亦是敕封王